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江苏涟水:“五篇文章”引领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书写“新乡土时代”富民故事

2019-11-03 21:19 淮安新闻网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坚定不移地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整体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经济现代化、乡村生活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高质量开创涟水“新乡土时代”。

“富民”文章——

补齐乡村振兴“最短板”

走进红窑镇现代农业园区,一栋栋高大的日光温室大棚蔚为壮观。园区先后引进培育春雨芦笋、枫香园食品、红窑鸡糕、江海鲜花种植等企业和合作社20多家,目前正在打造芦笋示范园、秋葵高效园、芡实药材园、果蔬采摘园等“一区十园”,力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农民的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是乡村振兴工作实效的重要标尺,在实现农民富裕的道路上,涟水县牢记“全面性”和“高水平”两个基准点,全力以赴帮助百姓增收致富,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农民要致富先得为农民减负。涟水县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不断放大“阳光扶贫超市”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产业富民规划和经济薄弱村发展规划,运用政策落实、产业带动、兜底帮扶等方式,增强低收入群众和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超市运行以来,已有5000 多名帮扶责任人、10000多名低收入农户前来“淘宝取经”,共帮助2000多名低收入农户落实了精准到户项目、3000多名低收入农户实现了就业、近50个经济薄弱村实施了壮村项目。

在此基础上,涟水县利用好“增收十条”政策,通过园区引领、项目带动、统筹推动、土地流转、产权明晰、三资盘活、农房改善、财税奖励、村企结对、组织保障等,帮助低收入集体和农户拓展增收渠道。据统计,涟水县近三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390多个,有效推动了贫困群众“靠自己的骨头长自己的肉”,84.5%的低收入人口、84.9%的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实现了脱贫摘帽。

农民要致富更要有增收的路径。为此,涟水县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工业、高效农业等产业,严格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不断拓宽群众就业路径,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施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全面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广泛开展免费培训、补贴培训、激励培训,农民就业质量越来越高。涟水县以省级创业型镇(街)、村(社区) 创建为抓手,完善基层创业富民组织架构,建设各类创业载体,打造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基地、安东米富农产品销售基地、朱码红星村电子商务基地等,这些基地目前遍布涟水各地,老百姓既能创业当老板也能打零工赚钱。

农村老弱病残脱贫致富是振兴路上的难点,也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涟水县通过消除城乡制度上的差异,缩小待遇标准上的差距,不断推进城乡医保、养老、低保和困难救助统筹衔接,全力推动城乡低保标准全面并轨。同时,完善多层次救助济困体系,构建覆盖城乡医养融合服务网络,对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关爱服务,全力做好政策托底,保障基本生活。

“产业”文章——

打造加快发展“硬支撑”

在涟城街道季庵村的张罗食用菌富民产业园,20多名工人正在采摘香菇,伞状的香菇个头饱满,菌香扑鼻。“小香菇已成我们村的‘致富伞’,一年能为村集体带来20多万元收入,去年,我们就摘掉了穷帽子。”张罗村党总支书记胡志万笑呵呵地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涟水县聚焦“一路一廊”特色产业带打造,坚持“培强”和“培优”并重,不断延伸“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休闲农业”五大产业链条,造就了一个或数个“单打冠军”。目前,全县2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5000亩芦笋种植基地、30万平方米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基地、3万亩花卉苗木基地、50万亩无公害大米基地规模越来越大,到2022年,芦笋、中药材、鲜切花年产值可超10亿元,食用菌将成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示范性产业。

涟水县通过打造园区做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生命力”,百花园、百药园、百菇园、百果园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风生水起,成为富民增收的“强引擎”,同时深化“一镇一园”建设,扎实开展国家、省、市、县农业园区“四级联创”工程。陈师街道1.8万亩的中药材项目经过2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集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交易、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为农户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

在涟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借助网红经济、粉丝经济等新业态,大力培育农村电商平台和电商企业,成集永锋电商产业园、朱码民梦电商产业园等不断涌现出来,实现了订单式生产、网络化销售、直供型配送;特色消费、共享经济、体验服务等新增长点加快培育,打造了红窑金鸡坨、保滩百花园等乡村旅游景点,既美化了环境,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又带动了乡村旅游品牌效应日益放大;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国省字号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区域特色品牌越来越多,安东米富、涟水鸡糕、圆绿捆蹄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断放大,地方小品种成为了致富大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业项目推介与招引力度不断加大,引进了一批质态好、前景大、效益高的农业企业集团。涟城街道成立的亚夫农业合作社通过推广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等新型农机技术,降低了种地成本、提高了效益,农民得到了实惠。

为确保乡村振兴投入有保障、有支撑、有力度,涟水县不遗余力壮大产业,尤其是加快食品产业发展,打造综合性的食品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实施“接二连三”提档升级工程,全县现有各类食品企业155家,2017年步入“江苏省食品工业十强县”,2018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并创成“江苏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和“中国矿泉水之乡”。目前,在高沟镇设立了10平方公里的食品产业园,今世缘美酒银行、十万吨粮食仓储等项目已先行入驻,今世缘缘文化中心、今世缘智能化包装中心和天然复合型矿泉水等项目即将启动,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舌尖上的产业集群”。除食品产业外,纺织服装、电子电气、机械装备、汽车零部件等产业正在强势崛起。

“宜居”文章——

打造绿色生态“新天地”

走进高沟镇扁担村,只见村容整洁、河水清清,仿古设计的亭廊、休闲步道、土特产超市增添了浓浓的乡土韵味。夕照下,高沟镇扁担村的大爷大妈跳起了广场舞;木栈道上,三三两两的农民悠闲自得。“2015年还是省定经济薄弱村,两三年就彻底变了模样。”据村干部介绍,扁担村以今世缘4A级景区为依托,充分挖掘美丽乡村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集休闲观光、采摘垂钓、购物娱乐、游玩养心等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现在,扁担村已成为涟水乡村振兴的样板。

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宜居的好环境,美好乡愁离不开充满魅力的新农村。涟水县坚持把农房改善作为乡村振兴的牵引性工程,按照“鼓励进城、引导入镇、尊重留村”原则,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集中优势力量,强势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据统计,涟水县先后投入改造资金2000 余万元,对1168 户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四类重点对象的危房进行了改造。在保障农村困难群体住房安全的基础上,创新开展“‘爱满屋’—1+X关爱行动”,为他们购置家具、锅灶等日常生活用品,5万户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涟水县紧紧围绕“七个好”标准,一体推进乡村产业、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社区治理、环境建设。成集镇条河村、梁岔镇费庄村等集中居住点,一幢幢白色小楼拔地而起,周边有健身广场、文化广场等惠民设施,条河村还有千亩食用菌产业基地,实现了广大农民搬得进、住得好、能致富的美好愿望。

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涟水县坚持把增强乡镇功能作为重要举措,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动服务管理资源向基层倾斜,实现了“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的工作目标。在教育方面,涟水县通过城乡教育联盟、结对共建等方式,缩小了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在卫生方面,以建设“健康涟水”为统揽,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互联网+智慧健康”建设,创新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让老百姓在家中就看了病;在文化方面,涟水县不断加强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县图书馆、文化馆与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实现资源共享,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农村人居环境是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硬性要求。为此,涟水县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三清一治一改”五大任务,开展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三大革命”,重点突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城镇污水管网延伸、户厕改造和城乡黑臭水体清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户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领域,深入整治,持续整治,全面整治。大力推进重点中心镇、特色小镇以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培育了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和省级特色田园乡村。黄营镇朱桥村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变了“人畜混居”传统养殖模式,开发了休闲农旅项目,形成了生态养殖、高效农业、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成功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文明”文章——

绘就美好生活“新画卷”

乡村振兴,要塑形也要铸魂。涟水县通过实施“党员责任田”项目和乡土文化振兴工程,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之路,实现乡村“外在颜值”和百姓“内在气质”同步提升。

美丽乡村不仅要有青山绿水等外延之美,更要有具备吸引力和助推力的文明之美。涟水县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让农村真正成为农民身有所栖的美好家园、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魂”。涟水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进高沟镇、五港镇、朱码街道、红窑镇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常态化开展“志愿者服务交流会”,组织“小康路上我当先锋”“邻里一家亲”“书海拾贝”等系列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东胡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正在给村民张大爷理发。“在这里,可以拉家常,能免费理发,衣服还能送来洗。”张大爷说,老百姓的业余生活由在家打麻将变成到这儿下下棋、看看书、听听戏,幸福感、满足感得到极大提升。

在“两城同创”工作的基础上,涟水县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新乡贤等选树活动,建立乡贤名录223 名,通过举办乡贤文化节,建设乡贤文化广场等形式,用身边人身边事引领乡村风尚。同时,按季度评选涟水好人,去年以来,涌现了冯卫生、孙茂顺2位中国好人,江苏好人3 名,各类先进榜样成为引领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中的重要一环。涟水创新开展“庭院美、环境美、家风美、风尚美”“四美”在农家创评活动,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前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得到根治。”梁岔镇宣统委员朱金城深有感触。该镇费庄村的刘启明欣喜地告诉笔者,以前一年人情往来就要1万多元,是最大的家庭开销,现在一年不到1000元,生活质量提高不少。

文明之美离不开乡土文化。为了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涟水县启动乡土文化振兴行动,创建“中国曲艺之乡”,挖掘农耕文明、乡村传统、特色文化,留住了农村特有的田园意境和乡愁记忆,健全县镇村三级文物安全管理网络,红窑云锦、涟水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朱码水利枢纽、石湖知青点等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老建筑、老民居、古树名木等文化遗存得以更好地延续历史基因、展示地域精髓、塑造人文神韵。传承乡土文化靠的是人才和作品,涟水县淮剧村官三部曲《鸡村蛋事》《留守村长留守鹅》《村里来了花喜鹊》将淮剧的传统文化与现代题材有机结合起来,唱响了“文化振兴融入乡村振兴”之歌。

“党建”文章——

锻造引领发展“主心骨”

在脱贫摘帽过程中,陈师街道党工委突出党建引领,以“百药园”建设为平台,全力打造中药材产业,开启低收入户“租金+薪金”脱贫模式。近年来,通过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中,强力推动了脱贫步伐的加快。目前街道共设置32 处“党员责任田”,实现责任田内低收入农户每人年均增收1.2 万元以上。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是推动和保证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成功经验。这几年,涟水县在县镇村三级党员领导干部和省市县三级党代表中,组织实施了“党员责任田”工程,共梳理出106 个问题,从富民、安民、惠民、乐民四个方面入手,以“责任田”形式让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骨干认领包干,实现县乡村、点线面同步发力。在涟水,每位书记都是“项目书记”,每个党员都有“责任田”。同时,涟水县积极构建全覆盖、有实效、可持续的农村党组织服务体系,成立村书记顾问团,吸纳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熟悉党的政策的基层干部和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主以及乡贤能人,引领农业发展、富民增收、脱贫攻坚。

涟水县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带着信仰学、带着问题学、带着担当学,重点针对“理解不深入、行动跟不上、落实缺乏创造性”等问题,进行深刻的思想洗礼,让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鲜明的旗帜。涟水县积极拓宽村“两委”班子成员选任渠道,既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同时又引导有情怀的创业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建设“致富有能力、带富有本领”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提高了村书记、村主任“一肩挑”比例,同时严格把好发展党员政治关,突出抓好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等重点群体发展党员工作,深化党员积分管理,完善党内关爱激励,农村党员队伍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红色代办”是涟水县的一项党建创新。在政务服务改革过程中,一些偏远村居,群众办事很不方便,容易造成多次来回跑。为此,建立了“红色代办”服务新模式,就是让党员干部当起“红小二”,代办44 项民生审批事项,为农民创业就业减环节、减材料、减证明、减跑动次数,重点服务孤寡、智障、残疾、重疾、烈属、年迈等行动不便人员,真正将便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涟水县把牢人才振兴抓手,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坚持把科技人才“引”进来,引进农业科研人才,加强与农业高校、大院大所的合作,更多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开花结果。南农大博士陈沁滨到涟水创办淮安嘉穗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真来思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带领南集、红窑、保滩等镇(街道)群众共同致富。坚持让乡土人才“香”起来,按计划组织学习培训,培养造就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职业经理人,形成了“培养一个、影响一片、带动一群、造福一方”的集群发展效应。坚持把在外乡贤“用”起来,推动更多乡贤回归农村、发展农业。成集镇青年朱顶珠在上海打拼20多年,事业有成后心里时时想着家乡,返乡创办江苏奕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心带领众乡亲脱贫致富。坚持让人才“留”下来,从资金支持、政策保障、财政优惠、公共服务、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建立起全面的保障体系、有效的激励体系,越来越多的人才扎根涟水,回报涟水。

“发展更有势头、工作更有看头、群众更有奔头”。涟水全县上下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跑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黄遵学 谭健)

来源:淮安新闻网

编辑:何冰


62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坚定不移地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整体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经济现代化、乡村生活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高质量开创涟水“新乡土时代”。

“富民”文章——

补齐乡村振兴“最短板”

走进红窑镇现代农业园区,一栋栋高大的日光温室大棚蔚为壮观。园区先后引进培育春雨芦笋、枫香园食品、红窑鸡糕、江海鲜花种植等企业和合作社20多家,目前正在打造芦笋示范园、秋葵高效园、芡实药材园、果蔬采摘园等“一区十园”,力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农民的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是乡村振兴工作实效的重要标尺,在实现农民富裕的道路上,涟水县牢记“全面性”和“高水平”两个基准点,全力以赴帮助百姓增收致富,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农民要致富先得为农民减负。涟水县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不断放大“阳光扶贫超市”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产业富民规划和经济薄弱村发展规划,运用政策落实、产业带动、兜底帮扶等方式,增强低收入群众和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超市运行以来,已有5000 多名帮扶责任人、10000多名低收入农户前来“淘宝取经”,共帮助2000多名低收入农户落实了精准到户项目、3000多名低收入农户实现了就业、近50个经济薄弱村实施了壮村项目。

在此基础上,涟水县利用好“增收十条”政策,通过园区引领、项目带动、统筹推动、土地流转、产权明晰、三资盘活、农房改善、财税奖励、村企结对、组织保障等,帮助低收入集体和农户拓展增收渠道。据统计,涟水县近三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390多个,有效推动了贫困群众“靠自己的骨头长自己的肉”,84.5%的低收入人口、84.9%的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实现了脱贫摘帽。

农民要致富更要有增收的路径。为此,涟水县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工业、高效农业等产业,严格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不断拓宽群众就业路径,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施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全面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广泛开展免费培训、补贴培训、激励培训,农民就业质量越来越高。涟水县以省级创业型镇(街)、村(社区) 创建为抓手,完善基层创业富民组织架构,建设各类创业载体,打造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基地、安东米富农产品销售基地、朱码红星村电子商务基地等,这些基地目前遍布涟水各地,老百姓既能创业当老板也能打零工赚钱。

农村老弱病残脱贫致富是振兴路上的难点,也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涟水县通过消除城乡制度上的差异,缩小待遇标准上的差距,不断推进城乡医保、养老、低保和困难救助统筹衔接,全力推动城乡低保标准全面并轨。同时,完善多层次救助济困体系,构建覆盖城乡医养融合服务网络,对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关爱服务,全力做好政策托底,保障基本生活。

“产业”文章——

打造加快发展“硬支撑”

在涟城街道季庵村的张罗食用菌富民产业园,20多名工人正在采摘香菇,伞状的香菇个头饱满,菌香扑鼻。“小香菇已成我们村的‘致富伞’,一年能为村集体带来20多万元收入,去年,我们就摘掉了穷帽子。”张罗村党总支书记胡志万笑呵呵地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涟水县聚焦“一路一廊”特色产业带打造,坚持“培强”和“培优”并重,不断延伸“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休闲农业”五大产业链条,造就了一个或数个“单打冠军”。目前,全县2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5000亩芦笋种植基地、30万平方米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基地、3万亩花卉苗木基地、50万亩无公害大米基地规模越来越大,到2022年,芦笋、中药材、鲜切花年产值可超10亿元,食用菌将成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示范性产业。

涟水县通过打造园区做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生命力”,百花园、百药园、百菇园、百果园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风生水起,成为富民增收的“强引擎”,同时深化“一镇一园”建设,扎实开展国家、省、市、县农业园区“四级联创”工程。陈师街道1.8万亩的中药材项目经过2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集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交易、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为农户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

在涟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借助网红经济、粉丝经济等新业态,大力培育农村电商平台和电商企业,成集永锋电商产业园、朱码民梦电商产业园等不断涌现出来,实现了订单式生产、网络化销售、直供型配送;特色消费、共享经济、体验服务等新增长点加快培育,打造了红窑金鸡坨、保滩百花园等乡村旅游景点,既美化了环境,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又带动了乡村旅游品牌效应日益放大;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国省字号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区域特色品牌越来越多,安东米富、涟水鸡糕、圆绿捆蹄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断放大,地方小品种成为了致富大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业项目推介与招引力度不断加大,引进了一批质态好、前景大、效益高的农业企业集团。涟城街道成立的亚夫农业合作社通过推广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等新型农机技术,降低了种地成本、提高了效益,农民得到了实惠。

为确保乡村振兴投入有保障、有支撑、有力度,涟水县不遗余力壮大产业,尤其是加快食品产业发展,打造综合性的食品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实施“接二连三”提档升级工程,全县现有各类食品企业155家,2017年步入“江苏省食品工业十强县”,2018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并创成“江苏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和“中国矿泉水之乡”。目前,在高沟镇设立了10平方公里的食品产业园,今世缘美酒银行、十万吨粮食仓储等项目已先行入驻,今世缘缘文化中心、今世缘智能化包装中心和天然复合型矿泉水等项目即将启动,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舌尖上的产业集群”。除食品产业外,纺织服装、电子电气、机械装备、汽车零部件等产业正在强势崛起。

“宜居”文章——

打造绿色生态“新天地”

走进高沟镇扁担村,只见村容整洁、河水清清,仿古设计的亭廊、休闲步道、土特产超市增添了浓浓的乡土韵味。夕照下,高沟镇扁担村的大爷大妈跳起了广场舞;木栈道上,三三两两的农民悠闲自得。“2015年还是省定经济薄弱村,两三年就彻底变了模样。”据村干部介绍,扁担村以今世缘4A级景区为依托,充分挖掘美丽乡村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集休闲观光、采摘垂钓、购物娱乐、游玩养心等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现在,扁担村已成为涟水乡村振兴的样板。

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宜居的好环境,美好乡愁离不开充满魅力的新农村。涟水县坚持把农房改善作为乡村振兴的牵引性工程,按照“鼓励进城、引导入镇、尊重留村”原则,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集中优势力量,强势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据统计,涟水县先后投入改造资金2000 余万元,对1168 户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四类重点对象的危房进行了改造。在保障农村困难群体住房安全的基础上,创新开展“‘爱满屋’—1+X关爱行动”,为他们购置家具、锅灶等日常生活用品,5万户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涟水县紧紧围绕“七个好”标准,一体推进乡村产业、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社区治理、环境建设。成集镇条河村、梁岔镇费庄村等集中居住点,一幢幢白色小楼拔地而起,周边有健身广场、文化广场等惠民设施,条河村还有千亩食用菌产业基地,实现了广大农民搬得进、住得好、能致富的美好愿望。

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涟水县坚持把增强乡镇功能作为重要举措,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动服务管理资源向基层倾斜,实现了“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的工作目标。在教育方面,涟水县通过城乡教育联盟、结对共建等方式,缩小了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在卫生方面,以建设“健康涟水”为统揽,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互联网+智慧健康”建设,创新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让老百姓在家中就看了病;在文化方面,涟水县不断加强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县图书馆、文化馆与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实现资源共享,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农村人居环境是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硬性要求。为此,涟水县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三清一治一改”五大任务,开展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三大革命”,重点突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城镇污水管网延伸、户厕改造和城乡黑臭水体清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户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领域,深入整治,持续整治,全面整治。大力推进重点中心镇、特色小镇以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培育了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和省级特色田园乡村。黄营镇朱桥村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变了“人畜混居”传统养殖模式,开发了休闲农旅项目,形成了生态养殖、高效农业、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成功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文明”文章——

绘就美好生活“新画卷”

乡村振兴,要塑形也要铸魂。涟水县通过实施“党员责任田”项目和乡土文化振兴工程,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之路,实现乡村“外在颜值”和百姓“内在气质”同步提升。

美丽乡村不仅要有青山绿水等外延之美,更要有具备吸引力和助推力的文明之美。涟水县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让农村真正成为农民身有所栖的美好家园、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魂”。涟水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进高沟镇、五港镇、朱码街道、红窑镇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常态化开展“志愿者服务交流会”,组织“小康路上我当先锋”“邻里一家亲”“书海拾贝”等系列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东胡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正在给村民张大爷理发。“在这里,可以拉家常,能免费理发,衣服还能送来洗。”张大爷说,老百姓的业余生活由在家打麻将变成到这儿下下棋、看看书、听听戏,幸福感、满足感得到极大提升。

在“两城同创”工作的基础上,涟水县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新乡贤等选树活动,建立乡贤名录223 名,通过举办乡贤文化节,建设乡贤文化广场等形式,用身边人身边事引领乡村风尚。同时,按季度评选涟水好人,去年以来,涌现了冯卫生、孙茂顺2位中国好人,江苏好人3 名,各类先进榜样成为引领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中的重要一环。涟水创新开展“庭院美、环境美、家风美、风尚美”“四美”在农家创评活动,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前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得到根治。”梁岔镇宣统委员朱金城深有感触。该镇费庄村的刘启明欣喜地告诉笔者,以前一年人情往来就要1万多元,是最大的家庭开销,现在一年不到1000元,生活质量提高不少。

文明之美离不开乡土文化。为了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涟水县启动乡土文化振兴行动,创建“中国曲艺之乡”,挖掘农耕文明、乡村传统、特色文化,留住了农村特有的田园意境和乡愁记忆,健全县镇村三级文物安全管理网络,红窑云锦、涟水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朱码水利枢纽、石湖知青点等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老建筑、老民居、古树名木等文化遗存得以更好地延续历史基因、展示地域精髓、塑造人文神韵。传承乡土文化靠的是人才和作品,涟水县淮剧村官三部曲《鸡村蛋事》《留守村长留守鹅》《村里来了花喜鹊》将淮剧的传统文化与现代题材有机结合起来,唱响了“文化振兴融入乡村振兴”之歌。

“党建”文章——

锻造引领发展“主心骨”

在脱贫摘帽过程中,陈师街道党工委突出党建引领,以“百药园”建设为平台,全力打造中药材产业,开启低收入户“租金+薪金”脱贫模式。近年来,通过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中,强力推动了脱贫步伐的加快。目前街道共设置32 处“党员责任田”,实现责任田内低收入农户每人年均增收1.2 万元以上。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是推动和保证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成功经验。这几年,涟水县在县镇村三级党员领导干部和省市县三级党代表中,组织实施了“党员责任田”工程,共梳理出106 个问题,从富民、安民、惠民、乐民四个方面入手,以“责任田”形式让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骨干认领包干,实现县乡村、点线面同步发力。在涟水,每位书记都是“项目书记”,每个党员都有“责任田”。同时,涟水县积极构建全覆盖、有实效、可持续的农村党组织服务体系,成立村书记顾问团,吸纳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熟悉党的政策的基层干部和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主以及乡贤能人,引领农业发展、富民增收、脱贫攻坚。

涟水县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带着信仰学、带着问题学、带着担当学,重点针对“理解不深入、行动跟不上、落实缺乏创造性”等问题,进行深刻的思想洗礼,让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鲜明的旗帜。涟水县积极拓宽村“两委”班子成员选任渠道,既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同时又引导有情怀的创业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建设“致富有能力、带富有本领”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提高了村书记、村主任“一肩挑”比例,同时严格把好发展党员政治关,突出抓好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等重点群体发展党员工作,深化党员积分管理,完善党内关爱激励,农村党员队伍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红色代办”是涟水县的一项党建创新。在政务服务改革过程中,一些偏远村居,群众办事很不方便,容易造成多次来回跑。为此,建立了“红色代办”服务新模式,就是让党员干部当起“红小二”,代办44 项民生审批事项,为农民创业就业减环节、减材料、减证明、减跑动次数,重点服务孤寡、智障、残疾、重疾、烈属、年迈等行动不便人员,真正将便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涟水县把牢人才振兴抓手,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坚持把科技人才“引”进来,引进农业科研人才,加强与农业高校、大院大所的合作,更多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开花结果。南农大博士陈沁滨到涟水创办淮安嘉穗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真来思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带领南集、红窑、保滩等镇(街道)群众共同致富。坚持让乡土人才“香”起来,按计划组织学习培训,培养造就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职业经理人,形成了“培养一个、影响一片、带动一群、造福一方”的集群发展效应。坚持把在外乡贤“用”起来,推动更多乡贤回归农村、发展农业。成集镇青年朱顶珠在上海打拼20多年,事业有成后心里时时想着家乡,返乡创办江苏奕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心带领众乡亲脱贫致富。坚持让人才“留”下来,从资金支持、政策保障、财政优惠、公共服务、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建立起全面的保障体系、有效的激励体系,越来越多的人才扎根涟水,回报涟水。

“发展更有势头、工作更有看头、群众更有奔头”。涟水全县上下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跑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黄遵学 谭健)

来源:淮安新闻网

编辑:何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