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从安徽蚌埠来镇打工的张荣今年新学期终于圆了一个进城多年的梦想,小女儿和城里孩子一样走进镇江的校园读书。
张荣的女儿上的是我市一所口碑不错的全日制公办小学,她原以为上这所学校难度很大,没想到带齐相关材料,很快就报上了名。张荣能圆的这个梦,得益于我市出台的一系列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零门槛入学”的政策。
一、与本地学生同城同待遇
市农民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共有50余万外来农民工,八成以上在制造、建筑、餐饮等行业工作。他们从各地来到镇江,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他们的子女来镇上学也日益普遍。
记者了解到,我市多年来一直坚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零门槛政策。我市出台的义务教育招生工作实施意见规定,在义务教育招生工作中,外来务工人员只需要出具学生本人的书面申请、父母的身份证、工作证明、居住证或监护人房产证、家庭户口簿或当地户籍证明等材料,就可以将孩子安排进公办学校就读。
“我市没有专门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100%在全日制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顾正勇颇为自豪地介绍说,所有就读学生免除书本费、学杂费、借读费,享受与镇江本地孩子同样的待遇。在高中阶段招生工作中,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报考条件、政策照顾、招生录取等方面也都实行同城化,没有地域性歧视。
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目前接收外来务工子女入学7.58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3.15余万人,初中1.47余万人。
我市还实行帮困助学,通过希望工程、圆梦工程等社会慈善机制,以及红十字会资助、国家助学金等求助通道,在经济上帮扶外来务工困难家庭的子女完成学业,确保他们不因贫困而失学。
二、跟不上教学成了头疼事
在同城同待遇的政策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与城里孩子一样读书,不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市入学后还普遍存在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等问题。
由于各地教学体系、教学水平方面的差异,相当部分家庭教育还有空白等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英语学科表现尤为突出。据一些学校反映,本地小学3年级开始英语学习,有些省份初中才学英语,这些小学没有接触过英语的学生转学到镇江后,跟不上正常教学进度,学生、家长和学校都颇为头疼。
为解决这个难题,教育部门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学校,还尝试分层教学。2014年,市教育局教研室牵头组建了由12所学校组成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英语教学研究共同体”,研究如何调整教学起点,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
一些学校的老师还利用午间和下午放学后的短暂时间,对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进行个别辅导。一系列的措施实施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跟不上本地学校教学进度的现状也在逐步改善中。学府路小学5年级的刘议丹来自河南,在学校不仅学习优秀,课外还参加了校武术队的训练,还坚持书法、架子鼓等学习,全面发展的她很受老师的喜爱。镇江实验学校万科魅力之城分校去年全校有33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考入市热点高中,达到了本地孩子的平均水平。
三、新入学需求须提前考虑
我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镇上学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京口区今年一年级新招生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占六分之一。润州区中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已达三成多,有所地处市郊的学校占比高达八成。
记者在东部的学府路小学了解到,这里地处城郊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集聚较多,生源不少都是外地的。学府路小学校长王芳坦言,学校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一年比一年多。800多名在校生中,六成学生来自外省区,远的有新疆、甘肃,近的有河南、山东、安徽等地。
除了学习上参差不齐造成教学管理的困难外,困扰学校的另一个现象是,有的家长工作流动性强,随意性较大,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有的孩子上了一段时间,突然不辞而别,造成流生现象。对此,教育部门表示,家长应从对孩子负责的高度,多一点未来的规划,应尽可能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不要随来随去,因为这样不稳定的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极为不利。
一些学校的学位紧张起来。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谢雪岭校长也明显感受到入学的压力。他说,这几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变多了,特别是近两年更是成倍增长。初中从原来的7个班,扩至目前的12个班。在入学与班额规定的矛盾上,学校始终以解决入学为主,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学可上。
市规划局总师办主任、新区规划分局局长梅亮在前不久市政协召开的主席会上说,上一轮中小学布局规划学校布局规模与各区域最新适龄学生人数不匹配,对部分区域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考虑不充分,对现有的教育资源带来压力。她建议,合理预测中小学适龄入学人数,重点考虑部分区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求,及时谋划调整主城区中小学布局。(蒋迅 全媒体记者 沈春来)
责任编辑: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