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忆少时的劳动教育

2017-10-08 18:17

我的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孩子学到的书本知识不多,但从小受到的劳动教育不少。

那时,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几乎是每个农村孩子的“必修课”,如洗衣做饭、放牛放羊、送茶送饭、锄草浇水、照看弟妹等。我的父母和社员们每天在生产队挣工分,从早忙到晚,农忙时节还要上早工、做晚工,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我从小就当上了父母的“小帮手”,带领妹妹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记忆中,每天放学后我要割一篮子猪草,还要敲一堆土疙瘩(填猪圈里沤肥料)。割猪草相对轻松自由,可以约上小伙伴一起割,割满一篮子还可以聚在一起做游戏。“敲土”,这对小小的我来说是个体力活,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时敲得手心冒出血泡,一碰到就疼。有一次敲土时,我用钉耙一扒,土堆中露出一窝白花花的蛇蛋,把我吓了一跳!

在我们家,有一项“作业”——父母收工时顺便推一车晒干的土疙瘩回来,要去给他们背纤。其时,我只有十岁左右,没多少劲,但是每次背纤时,我总会使出全身力气,把纤绳绷得紧紧的。过后,我常常觉得右肩被勒得生疼。时间久了,我的一件深蓝色外套的右肩上竟被勒出一道白痕,别人看了很是不解。

还有一件常做的“功课”,就是解决一家人吃用水的问题。我们家是个八口人的大家庭,每天吃水用水,加上喂养牲畜,需要满满一大缸水。当时,全村人吃的是村西上寺塘边的公用井水。我十一二岁时,就和大妹打水抬水,帮父母减轻生活的重荷。那会儿,我和大妹个子矮小,父亲专门做了一个短短的挂钩套在扁担上,给我们抬水专用。大妹比我小一岁,每次抬水我都把挂钩往我这边靠,让她少承受些压力。等到十五六岁时,我就尝试挑水,由少到多,每次要挑三担水,才能把水缸倒满,另外我还要再挑一担,放在水缸边备用。挑水这种力气活锻炼了我的体力与毅力,我把它当男子汉练肌肉的好方法。

上初中时,我们经常参加学校周边村子的农业生产劳动。参加最多的是摊田、撒肥料、去林场挖杉木沟等。去林场劳动时,同学们挖土、栽树、浇水,忙得热火朝天,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由于林场离学校有十来里路,中午大伙就在林场就餐,就着开水有滋有味地啃自带的干粮。

当然,参加学校的劳动实践和家务劳动,对农村孩子来说是“小菜一碟”,最令人回味的还是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约是上初中开始,每到放假(包括两三天的“忙假”),我和小伙伴都要参加队里的劳动,如拾麦穗、捡稻穗、放牛、撒肥料、摊田、锄草等。队里给我们这些“小鬼头”计4分工,后来看我们做事比较卖力,就涨到8分工。一年下来,我们做得多的能挣三五百个工分。按当时的分值计算,一年能帮家里多挣一两百块钱。

说实话,我对每天劳动换多少报酬不太在意,在乎的是从事集体劳动享受的愉悦与满足。当时,十多个和我年龄相当的孩子一起干活,有说有笑,气氛融洽。不过,由于个体差异,干活进度有快有慢,干得快的常常坐在地头歇息,干得慢的自然不服气,就指责别人“偷懒”。于是,大家出于公平,经常“分任务”,比如摊田,大家一人一棱,先干完先休息,谁也不要计较谁。这样的劳动竞赛很是壮观,大家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个个争得第一。有时队长看到了,会夸奖孩子们几句,同时又不客气地指出某些人的“偷工减料”,像肥料撒得不匀,草锄得不干净等,然后让他返工“补课”。好在大家谁也不会在意这些“小插曲”,依旧每天开开心心上工,快快乐乐回家。

对现代家长来说,我们小时候的劳动,叫“吃苦”;可在我看来,那叫“历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必要。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也许今生我摊不上什么“大任”,但我从内心感激少年时代所受到的劳动教育。这种发自肺腑的切身体验,这种热爱劳动的情感,早已浸润我的血脉,铸就了我坚毅的品格、执著的意志和永不服输的秉性。(草长莺飞)

编辑:肖方元

44

我的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孩子学到的书本知识不多,但从小受到的劳动教育不少。

那时,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几乎是每个农村孩子的“必修课”,如洗衣做饭、放牛放羊、送茶送饭、锄草浇水、照看弟妹等。我的父母和社员们每天在生产队挣工分,从早忙到晚,农忙时节还要上早工、做晚工,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我从小就当上了父母的“小帮手”,带领妹妹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记忆中,每天放学后我要割一篮子猪草,还要敲一堆土疙瘩(填猪圈里沤肥料)。割猪草相对轻松自由,可以约上小伙伴一起割,割满一篮子还可以聚在一起做游戏。“敲土”,这对小小的我来说是个体力活,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时敲得手心冒出血泡,一碰到就疼。有一次敲土时,我用钉耙一扒,土堆中露出一窝白花花的蛇蛋,把我吓了一跳!

在我们家,有一项“作业”——父母收工时顺便推一车晒干的土疙瘩回来,要去给他们背纤。其时,我只有十岁左右,没多少劲,但是每次背纤时,我总会使出全身力气,把纤绳绷得紧紧的。过后,我常常觉得右肩被勒得生疼。时间久了,我的一件深蓝色外套的右肩上竟被勒出一道白痕,别人看了很是不解。

还有一件常做的“功课”,就是解决一家人吃用水的问题。我们家是个八口人的大家庭,每天吃水用水,加上喂养牲畜,需要满满一大缸水。当时,全村人吃的是村西上寺塘边的公用井水。我十一二岁时,就和大妹打水抬水,帮父母减轻生活的重荷。那会儿,我和大妹个子矮小,父亲专门做了一个短短的挂钩套在扁担上,给我们抬水专用。大妹比我小一岁,每次抬水我都把挂钩往我这边靠,让她少承受些压力。等到十五六岁时,我就尝试挑水,由少到多,每次要挑三担水,才能把水缸倒满,另外我还要再挑一担,放在水缸边备用。挑水这种力气活锻炼了我的体力与毅力,我把它当男子汉练肌肉的好方法。

上初中时,我们经常参加学校周边村子的农业生产劳动。参加最多的是摊田、撒肥料、去林场挖杉木沟等。去林场劳动时,同学们挖土、栽树、浇水,忙得热火朝天,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由于林场离学校有十来里路,中午大伙就在林场就餐,就着开水有滋有味地啃自带的干粮。

当然,参加学校的劳动实践和家务劳动,对农村孩子来说是“小菜一碟”,最令人回味的还是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约是上初中开始,每到放假(包括两三天的“忙假”),我和小伙伴都要参加队里的劳动,如拾麦穗、捡稻穗、放牛、撒肥料、摊田、锄草等。队里给我们这些“小鬼头”计4分工,后来看我们做事比较卖力,就涨到8分工。一年下来,我们做得多的能挣三五百个工分。按当时的分值计算,一年能帮家里多挣一两百块钱。

说实话,我对每天劳动换多少报酬不太在意,在乎的是从事集体劳动享受的愉悦与满足。当时,十多个和我年龄相当的孩子一起干活,有说有笑,气氛融洽。不过,由于个体差异,干活进度有快有慢,干得快的常常坐在地头歇息,干得慢的自然不服气,就指责别人“偷懒”。于是,大家出于公平,经常“分任务”,比如摊田,大家一人一棱,先干完先休息,谁也不要计较谁。这样的劳动竞赛很是壮观,大家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个个争得第一。有时队长看到了,会夸奖孩子们几句,同时又不客气地指出某些人的“偷工减料”,像肥料撒得不匀,草锄得不干净等,然后让他返工“补课”。好在大家谁也不会在意这些“小插曲”,依旧每天开开心心上工,快快乐乐回家。

对现代家长来说,我们小时候的劳动,叫“吃苦”;可在我看来,那叫“历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必要。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也许今生我摊不上什么“大任”,但我从内心感激少年时代所受到的劳动教育。这种发自肺腑的切身体验,这种热爱劳动的情感,早已浸润我的血脉,铸就了我坚毅的品格、执著的意志和永不服输的秉性。(草长莺飞)

编辑:肖方元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