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如果要追溯兵团四师的红色传承,非得要到72团走上一遭。四师的前世今生,在这里都可以找寻到脉络清晰的答案。
甚至无需称呼番号,72团有个响当当的名字——“红军团”。光荣历史足够耀眼。72团也是从红军时期保持整建制至今的红军团,它的前身乃是功勋卓著的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再上溯,则是诞生于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探寻那一段段红色故事,感受始终奔涌流动的红色血脉,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探访72团,依旧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呼吸着雨中清冽的空气,踏足72团团部的文化广场,那座由老红军、军垦战士和新一代团场青年的形象组成的艺术群雕——《开拓者之歌》,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红军团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和艰苦卓绝的屯垦戍边史,全都浓缩在红军团纪念馆。
开拓者之歌群雕
四师许多团场都有纪念馆,但要论规模,红军团纪念馆还是让我这个外来者震撼。占地面积1.6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2880平方米,纪念馆以丰富的历史文物、翔实的文史资料、现代化多媒体表现形式,全面展示了七十二团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驻守南疆三县、移防北疆伊犁、屯垦肖尔布拉克的战斗历程。
红军团纪念馆
尽管雨水连绵,但从四师到地方,各单位一拨拨参观到访者纷至沓来。时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到这里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最合适不过了。解说员告诉我,通常每年接待人数差不多在3.5万人次,今年预计达到5.2万人次。“重温初心,很多来这里的参观者都说,看了以后精神很受洗礼,让人有一种朝圣的感觉。”
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在南泥湾临镇驻扎时期,一手拿枪杆抗击日寇,一手拿镐锄屯田生产,将南泥湾这个“烂泥洼”改变成“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的红色基因一路辗转传承到72团所在地。如果说此前到访的63团演绎的是一部驯服风沙的故事,那么72团上演的是改造盐碱地的奇迹。解放之初,这里多是沼泽碱滩和芦苇湖,哈萨克族牧民称之为肖尔布拉克,蒙古语意为“碱水泉”。
纪念馆里南泥湾大生产场景再现
部队进疆伊始,新疆不乏土地肥沃之处、水草丰美之所。但干部战士遵照王震将军的命令,水自己找,地自己开,路自己修,不与民争利,与民无扰。在盐碱肆虐的不毛之地,亘古荒原上风餐露宿,挖渠引水,开荒造田,战士们披星戴月,与山岭荒滩为伍,向茫茫荒原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号角,完成了军垦战士到拓荒者的顺利转型。历经数年,10万多亩的盐碱地有4万多亩被改造成了良田。
邻近伊力特公司的肖尔布拉克镇
漫步72团,尤其是红军西路一带,阵阵酒香扑鼻。原来,这里就是有“新疆茅台”之称的“伊力特”酒厂所在地,一街之隔则是属于地方上新源县的酒镇肖尔布拉克镇。当地人告诉我,开垦之初的肖尔布拉克荒原冰天雪地,为给战士缓解疲劳、暖身御寒,上世纪50年代团场成功烧制出第一锅白酒,开创了肖尔布拉克地区酿酒的历史。走访72团下属连队,沿路栽种较多的主要农作物,多是一种矮化的红高粱,恰好形成产业链,供应酒厂酿酒。
伊力特酒厂工作人员将酿好酒倒进桶里
72团同样有援疆资金的注入。比如2012年,红军团纪念馆建设过程中就投入援疆资金100万元。2013年镇江小区基础设施,2016年团中学运动场,2018年三连光伏滴灌项目……72团经发办主任贾鲁涛统计了一下援疆项目的明细,9年来投入援疆项目资金总计4245万元。
从之前的罗永云,再到现在的滕红旗,贾主任盛赞援疆干部把团场的事当做自己家的事,为团场事业尽心尽力,吃苦耐劳。“而梳理镇江援疆项目,最开始的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在改变团场面貌,如今的项目帮扶则是输血又造血。理念思路的变化,更见镇江援疆工作的良苦用心。”(镇江报业援疆记者 陈志奎)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