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2019援疆手记⑨ | 乡情不泯,温暖如初

2019-10-24 16:33

71团团部广场

今日镇江讯  群山连绵、峰峦叠嶂,草色渐露秋黄。成群的牛羊,摇头摆尾专注地吃着草,试图积攒起膘肥肉壮,以抵挡即将到来的严冬。逼近零摄氏度的气温,尚不足以冻结沿途巩乃斯河涌动的水流。这是一年中秋意渐浓的时分,墩麻扎至那拉提的墩那高速上,车辆风驰电掣。本周我再次启程,跟随垦区报同事赶赴200公里外的71团采访。

雨水濯洗后的71团团部广场,最引人注目的是新旧两座骑兵雕像。骏马蹬腿腾空跃起,骑兵一手勒住缰绳,一手握住利剑,英姿勃发,气吞万里如虎。追寻七十一团历史,方知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骑兵团,西安事变前,原系张学良将军部属。1949年骑兵团通电起义,在甘肃接受溶编加入解放军。在王震将军带领下,历尽千辛万苦,风雪三千里,转战北疆平叛剿匪,为新疆的和平解放、社会稳定立下赫赫战功。

骑兵雕像

骑兵雕像

地处伊犁河谷以及四师的东大门,71团由天山两支脉南北夹持。得天独厚的大陆湿润性气候,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条件,加上精细的田间技术管理,使得这里的玉米连续多年在全国创下高产记录。中国农科院有关专家连年在这里开展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课题研究。相较于全国玉米每亩不到500公斤的单产,这里的单产达到惊人的1300-1400公斤。

有一年,全国的现场会在71团举行,不少外地参观者对这样的数字难以置信,沿着田间地垄一行一行掰着玉米棒子,去除含水,称重的数字证实一点不虚。提及此,71团党委书记、政委丁高峰一脸云淡风轻。而谈起玉米增产的秘诀,条分缕析娓娓道来的他,俨然成了农业专家。

听说我是镇江来的援疆记者,丁政委热情之余谈兴颇浓。采访最后,得知他老家原来就是镇江。父亲来自丹阳全州,母亲来自泗阳,父母1958年前后来新疆支边,丁高峰就出生在伊犁州霍城县惠远镇。1972年,在他年仅12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对家乡的记忆稍显模糊。不过丁高峰清楚地记得,奶奶曾经来过新疆,差不多在他一年级的时候,因为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外加物质条件实在过于贫乏最终返回了内地。1995年,丁高峰在上海市委党校学习。结束后,他抽空特地回了一趟丹阳,看了下祖屋,找到奶奶的坟前进行了祭拜。时节如流,不知不觉,如今他年近六旬,也到了站好自己最后一班岗的时候。

天山支脉下的71团9连村落

丁政委的乡情感染了在场许多人。71团机关好多同事告诉我说,政委的早年经历以及浓浓的乡愁记忆,他们也是今天第一次听说。然而,有关镇江人的故事并没有到此为止,探访攀谈中,我意外得知71团纪委书记王建芳的公公婆婆也是镇江人。公公卜连荣转业军人,婆婆赵新茹在老家经人介绍说亲嫁过来。两人都是大港人,目前已届耄耋之年。在四师工矿厂退休的公公不苟言笑,在家没有太多提及有关家乡的事情。

王建芳说,婆婆倒是经常会和他们后辈提起往事。上世纪60年代初,婆婆嫁到新疆以后,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一直没能回去。到80年代初,婆婆才踏上了回乡之旅,那已经是出嫁二十年后的第一次探亲。坐在那趟开往故乡的颠簸的火车上,百感交集的婆婆泪流不止。至今每每说起这段经历,婆婆仍然会热泪盈眶。

在新疆,尤其在兵团,彼此交流的开场白常常会问一句,你老家哪里的?这并非是询问你生在新疆哪里,潜台词则是寻根,意在问父辈或者祖辈是哪里人。在建国伊始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大批复员转业军人、大中专学生、支边青壮年奔赴边疆,成为建设新疆的重要支柱。即便是生在新疆已然度过了人生中大部分岁月,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子孙,话题总会不经意间,触碰到那个遥远的故乡。因为,乡情从未泯灭,如同一束光,穿越历史厚重的烟尘,存留在内心最深处,始终温暖如初。(镇江报业援疆记者 陈志奎)

编辑:何冰

43

71团团部广场

今日镇江讯  群山连绵、峰峦叠嶂,草色渐露秋黄。成群的牛羊,摇头摆尾专注地吃着草,试图积攒起膘肥肉壮,以抵挡即将到来的严冬。逼近零摄氏度的气温,尚不足以冻结沿途巩乃斯河涌动的水流。这是一年中秋意渐浓的时分,墩麻扎至那拉提的墩那高速上,车辆风驰电掣。本周我再次启程,跟随垦区报同事赶赴200公里外的71团采访。

雨水濯洗后的71团团部广场,最引人注目的是新旧两座骑兵雕像。骏马蹬腿腾空跃起,骑兵一手勒住缰绳,一手握住利剑,英姿勃发,气吞万里如虎。追寻七十一团历史,方知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骑兵团,西安事变前,原系张学良将军部属。1949年骑兵团通电起义,在甘肃接受溶编加入解放军。在王震将军带领下,历尽千辛万苦,风雪三千里,转战北疆平叛剿匪,为新疆的和平解放、社会稳定立下赫赫战功。

骑兵雕像

骑兵雕像

地处伊犁河谷以及四师的东大门,71团由天山两支脉南北夹持。得天独厚的大陆湿润性气候,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条件,加上精细的田间技术管理,使得这里的玉米连续多年在全国创下高产记录。中国农科院有关专家连年在这里开展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课题研究。相较于全国玉米每亩不到500公斤的单产,这里的单产达到惊人的1300-1400公斤。

有一年,全国的现场会在71团举行,不少外地参观者对这样的数字难以置信,沿着田间地垄一行一行掰着玉米棒子,去除含水,称重的数字证实一点不虚。提及此,71团党委书记、政委丁高峰一脸云淡风轻。而谈起玉米增产的秘诀,条分缕析娓娓道来的他,俨然成了农业专家。

听说我是镇江来的援疆记者,丁政委热情之余谈兴颇浓。采访最后,得知他老家原来就是镇江。父亲来自丹阳全州,母亲来自泗阳,父母1958年前后来新疆支边,丁高峰就出生在伊犁州霍城县惠远镇。1972年,在他年仅12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对家乡的记忆稍显模糊。不过丁高峰清楚地记得,奶奶曾经来过新疆,差不多在他一年级的时候,因为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外加物质条件实在过于贫乏最终返回了内地。1995年,丁高峰在上海市委党校学习。结束后,他抽空特地回了一趟丹阳,看了下祖屋,找到奶奶的坟前进行了祭拜。时节如流,不知不觉,如今他年近六旬,也到了站好自己最后一班岗的时候。

天山支脉下的71团9连村落

丁政委的乡情感染了在场许多人。71团机关好多同事告诉我说,政委的早年经历以及浓浓的乡愁记忆,他们也是今天第一次听说。然而,有关镇江人的故事并没有到此为止,探访攀谈中,我意外得知71团纪委书记王建芳的公公婆婆也是镇江人。公公卜连荣转业军人,婆婆赵新茹在老家经人介绍说亲嫁过来。两人都是大港人,目前已届耄耋之年。在四师工矿厂退休的公公不苟言笑,在家没有太多提及有关家乡的事情。

王建芳说,婆婆倒是经常会和他们后辈提起往事。上世纪60年代初,婆婆嫁到新疆以后,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一直没能回去。到80年代初,婆婆才踏上了回乡之旅,那已经是出嫁二十年后的第一次探亲。坐在那趟开往故乡的颠簸的火车上,百感交集的婆婆泪流不止。至今每每说起这段经历,婆婆仍然会热泪盈眶。

在新疆,尤其在兵团,彼此交流的开场白常常会问一句,你老家哪里的?这并非是询问你生在新疆哪里,潜台词则是寻根,意在问父辈或者祖辈是哪里人。在建国伊始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大批复员转业军人、大中专学生、支边青壮年奔赴边疆,成为建设新疆的重要支柱。即便是生在新疆已然度过了人生中大部分岁月,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子孙,话题总会不经意间,触碰到那个遥远的故乡。因为,乡情从未泯灭,如同一束光,穿越历史厚重的烟尘,存留在内心最深处,始终温暖如初。(镇江报业援疆记者 陈志奎)

编辑:何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