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年轻人,该动起来了

2019-10-22 16:05

“没有被体测支配过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对不少高校学子来说,一年一度的体质测试是最令人“胆战心惊”的时刻。这几天,随着“体测季”的来临,一则消息引发了关注。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要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意见明确,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

体育“挂科”,大学不能毕业——中国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划下了硬杠杠。面对大学生体质水平连年下滑的现实,将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同毕业证“挂钩”,释放出了明确的信号:年轻人,该动起来了。

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哪些评价标准?体重指数、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800米和1000米跑……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上述指标和项目都是高校学生的体育“必答题”。

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佳,已成为“老大难”,也是刻不容缓地需要解决的问题。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向好,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同样显示出,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2%到3%。

“政策的着眼点不仅是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大学教育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参加体育活动有很多社会化的功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认为,体育活动能磨炼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来说都很重要。

事实上,体测成绩与毕业证“联动”并非新鲜事。2014年,现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颁布时就已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将按结业或肄业处理。近年来,不少高校也开始探索和明确将体测达标作为学生毕业的门槛。

既然早有规定,为何并未引起高校和学生应有的重视?不少高校体育工作者和学生表示,虽然这几年开始组织学生进行体测,但即便划定了标准,也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一些高校的体测“水分”很大,形同虚设。

这几年,多地曾出现高校学生在体测中晕倒甚至猝死事件,这也给学校的体测工作带来不小的考验。有的害怕承担责任,令学生和家长有意见;也有的为了达到合格率要求,放松考核标准,其结果都是降低了体测强制性和相关指标的权威。

有专家称,体测开展难的原因,其根本在于中国在基础教育阶段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在从基础教育阶段便开始积累的“恶性循环”中,运动意识差、体质下降明显、锻炼时间不足等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依然广泛存在,“健康第一”的意识在学生和社会中都有待觉醒。

保持连续运动才能真正达标

引得不少高校学子连连喊累的体测到底难不难?以遭遇“吐槽”最多的中长跑来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男子1000米和女子800米的合格标准均在4分30秒左右。在很多高校体育工作者看来,这个要求并不高,不需要有出类拔萃的运动天赋,只要坚持参加必要的体育运动就能达到。

因此,很多年轻学子怕体测,并不是由于成绩标准强人所难,而是因为长久疏于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严重下降,依靠短时间的“突击”也难以达标。

根据多所大学的统计显示,本科四年间,大二学生体育成绩最好,而大四学生最差,而且差距还不小。然而,根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大三大四学生的体测标准高于大一大二,这样的“倒转”令人心忧。

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滑,原因很多。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生活作息不规律,沉迷游戏,未养成科学的健身习惯,渐渐透支了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在大三、大四后不再开设体育课,难以强制性地把学生“逼”到运动场上,再加上论文、就业等压力,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被不断压缩。

除了自律和他律,让更多高校学子持之以恒地参与体育运动,也需要政策的引导。王登峰表示,全国各普通高校将增加体育课程设置和学生管理。在体育成绩的评定中,日常体育课出勤、早操签到以及代表班级和院系参与体育竞赛等体育相关活动也占据一定权重,注重过程性考核。

“目前的体育健康测试覆盖了大学所有年级,这样学生体质健康才能保持连续性,不能靠突击训练拿到短期合格。”王登峰说。

提高身体素质是系统工程

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离不开强制性的“狠招”,也需要内容丰富的“奇招”。

一些高校实行体育改革,丰富教学内容供给,鼓励学生走向运动场。从今年开始,浙江大学实施了体育必修课的全覆盖。从大一到大三,学生必须在每学期完成相应的课内体育课程,从60个种类的体育技能中选择一项学习。在毕业年级,虽然体育课并不固定时间,但是学生也要完成课外体育课程,一学年要打卡锻炼64次以上才算合格、拿到相应学分。

还有一些学校利用手机应用程序等方式,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跑步纳入体育课成绩。要想拿到满分,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段内,以有效跑步距离和跑步时长进行运动,完成“打卡”。

王登峰表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努力。目前,重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氛围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学生体质的提升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不仅要靠高校,也需要建立一以贯之的体育教育体系。而目前,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同样缺乏基础性的体育教育,为此高校体育往往要承担“补课”的功能。而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等体育教育的目标,其实是在中小学阶段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教育部首次明确要求各自主招生高校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将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以此激励学生从中学起便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陆绮

58

“没有被体测支配过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对不少高校学子来说,一年一度的体质测试是最令人“胆战心惊”的时刻。这几天,随着“体测季”的来临,一则消息引发了关注。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要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意见明确,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

体育“挂科”,大学不能毕业——中国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划下了硬杠杠。面对大学生体质水平连年下滑的现实,将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同毕业证“挂钩”,释放出了明确的信号:年轻人,该动起来了。

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哪些评价标准?体重指数、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800米和1000米跑……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上述指标和项目都是高校学生的体育“必答题”。

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佳,已成为“老大难”,也是刻不容缓地需要解决的问题。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向好,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同样显示出,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2%到3%。

“政策的着眼点不仅是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大学教育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参加体育活动有很多社会化的功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认为,体育活动能磨炼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来说都很重要。

事实上,体测成绩与毕业证“联动”并非新鲜事。2014年,现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颁布时就已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将按结业或肄业处理。近年来,不少高校也开始探索和明确将体测达标作为学生毕业的门槛。

既然早有规定,为何并未引起高校和学生应有的重视?不少高校体育工作者和学生表示,虽然这几年开始组织学生进行体测,但即便划定了标准,也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一些高校的体测“水分”很大,形同虚设。

这几年,多地曾出现高校学生在体测中晕倒甚至猝死事件,这也给学校的体测工作带来不小的考验。有的害怕承担责任,令学生和家长有意见;也有的为了达到合格率要求,放松考核标准,其结果都是降低了体测强制性和相关指标的权威。

有专家称,体测开展难的原因,其根本在于中国在基础教育阶段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在从基础教育阶段便开始积累的“恶性循环”中,运动意识差、体质下降明显、锻炼时间不足等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依然广泛存在,“健康第一”的意识在学生和社会中都有待觉醒。

保持连续运动才能真正达标

引得不少高校学子连连喊累的体测到底难不难?以遭遇“吐槽”最多的中长跑来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男子1000米和女子800米的合格标准均在4分30秒左右。在很多高校体育工作者看来,这个要求并不高,不需要有出类拔萃的运动天赋,只要坚持参加必要的体育运动就能达到。

因此,很多年轻学子怕体测,并不是由于成绩标准强人所难,而是因为长久疏于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严重下降,依靠短时间的“突击”也难以达标。

根据多所大学的统计显示,本科四年间,大二学生体育成绩最好,而大四学生最差,而且差距还不小。然而,根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大三大四学生的体测标准高于大一大二,这样的“倒转”令人心忧。

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滑,原因很多。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生活作息不规律,沉迷游戏,未养成科学的健身习惯,渐渐透支了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在大三、大四后不再开设体育课,难以强制性地把学生“逼”到运动场上,再加上论文、就业等压力,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被不断压缩。

除了自律和他律,让更多高校学子持之以恒地参与体育运动,也需要政策的引导。王登峰表示,全国各普通高校将增加体育课程设置和学生管理。在体育成绩的评定中,日常体育课出勤、早操签到以及代表班级和院系参与体育竞赛等体育相关活动也占据一定权重,注重过程性考核。

“目前的体育健康测试覆盖了大学所有年级,这样学生体质健康才能保持连续性,不能靠突击训练拿到短期合格。”王登峰说。

提高身体素质是系统工程

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离不开强制性的“狠招”,也需要内容丰富的“奇招”。

一些高校实行体育改革,丰富教学内容供给,鼓励学生走向运动场。从今年开始,浙江大学实施了体育必修课的全覆盖。从大一到大三,学生必须在每学期完成相应的课内体育课程,从60个种类的体育技能中选择一项学习。在毕业年级,虽然体育课并不固定时间,但是学生也要完成课外体育课程,一学年要打卡锻炼64次以上才算合格、拿到相应学分。

还有一些学校利用手机应用程序等方式,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跑步纳入体育课成绩。要想拿到满分,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段内,以有效跑步距离和跑步时长进行运动,完成“打卡”。

王登峰表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努力。目前,重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氛围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学生体质的提升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不仅要靠高校,也需要建立一以贯之的体育教育体系。而目前,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同样缺乏基础性的体育教育,为此高校体育往往要承担“补课”的功能。而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等体育教育的目标,其实是在中小学阶段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教育部首次明确要求各自主招生高校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将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以此激励学生从中学起便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陆绮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