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生活变迁,幸福镇江新乐章

2019-10-11 17:33

◎胡冰心 杨佩佩 景泊 王露

70年来,无论处于哪个历史阶段,发展的根本都是指向改善民生,“强国”与“富民”从来都前行在双轮并驱的发展轨道上。

70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从“将就”走向“讲究”,古城人民的生活在时光织就的线谱上,不断演绎出越来越激昂的幸福之歌。

“衣食”之变:

不再是“填肚子”“遮体御寒”

今年75岁的独居老人曹南生,是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区康乃馨惠民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每天中午在社区的“爱心小饭桌”免费享用一顿午餐。蒸鸡蛋、清炒花菜、烧南瓜、红烧鱼……“小饭桌”的伙食品种丰富、花样翻新、荤素搭配,令曹老赞不绝口。而每天的早晚餐,老人则都是自己在家解决——早餐是现磨豆浆加蜂蜜调味,再吃个白煮鸡蛋。

回忆起儿时的餐桌,曹老讲述,解放初期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愁下顿,榆树叶、槐树花都成为主食。上世纪60年代,风华正茂的曹南生在淮安当了8年教师,其时家常主菜就是腌菜,烧豆腐和雪菜炒百叶已经成为改善伙食时他喜爱的两道菜。

岁月悠悠,到了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大鱼大肉”已经成为平民化的餐桌标配,相反,过去纯属充饥的山芋、窝头、南瓜等,久违之后开始又成为饮食新宠。

说到穿衣,58岁的朱和华有着说不完的话。尽管年近六旬,平时喜欢戴太阳境、系纱巾的她,一身时尚气质仍如“邻家大姐”。“冬天我们能穿着暖和就很知足了。到了7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确良’、棉布,但不仅凭票购买,而且价格也不便宜,普通人家穿不起。”朱和华说,她小时候一件新衣服一般要过三个春节。如今,退休后的朱和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几乎都会买上几件新衣服,还特别注重产品的材质与款式,融入了超越遮体御寒层面的审美情趣。

饮食从“解决温饱”到“吃出美味和健康”;衣着从“灰黑蓝”到“个性彩”……如同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衣食”中的百姓生活之变,折射的是一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居住”看生活之变:

搬家,离幸福新生活越来越近

“终于住上新房子了,我最喜欢的就是个大客厅。”这是66岁的朱锁宝一家乔迁新居后,在121平方米的新房子里过的第一个中秋节。谈起新生活,朱锁宝感慨万千,为了这个新房,他已等了很久。之前的居住处是润州山路老城区一间70平方米的老房子,“本来一家三口还勉强可以,到了2004年,儿子一结婚,又添了孙子,五口人挤在一起就难受了。”

2013年,拆迁带来了阳光。响应“早搬迁,分好房”政策,作为社区老党员的朱锁宝,第一批搬出了老宅,熬过了在外租房的几年日子,今年1月份,老朱家终于搬进了回迁安置房。“还是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地方,这一切真好!”

与朱锁宝家一样,38岁的张慕华家也在今年搬进金桥花园小区里14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不过这已是她本人经历的第三次搬家。

最早时候,张慕华一家五口人住在老城区一间80多平方米的旧平房里。由于没有卫生间,每天清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附近的旱厕排队。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发展框架的拉开,新的居民小区不断崛起,张慕华读初中的时候,老房子拆迁了,一家人终于住进了楼房,这是她和家人首次用上抽水马桶和煤气灶。

2006年,张慕华和丈夫住进了江南华庭一套100平方米的婚房里,这是她第二次搬家。时隔十余年后再搬家,完全是基于改善性诉求,不仅面积更大了,而且环境也更好了。

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历来是人民所期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朱锁宝和张慕华这两个普通家庭居住条件的提升表明,镇江百姓在城建发展的巨大变化中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休闲”之变:

行者乐游天下,舞者舞出祥和

“我俩刚刚从青海甘肃玩回来,这是今年的第二次远途旅行了。”今年66岁的陶广明年轻时虽然也爱旅行,但工作、家庭两兼顾,一般只能在苏浙沪附近转悠。后来女儿成家立业,自己也退休了,老两口这才开始“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

考虑到年纪越来越大,行动会越来越不方便,陶广明、叶万祥老两口制定的出行原则是“先远后近”,第一站就去了西藏。几年下来,夫妇俩又先后去过湖北、重庆、青海等地。说起旅途中的收获,两人不时地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所拍各地美景。

“我们这代人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上山下乡等历史大事件,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走出去后,更加感受到咱们中国方方面面的繁荣昌盛。”陶广明感慨道。

跋山涉水的旅行是休闲,出门即可展姿的“广场舞”更是一种大众休闲。凉风习习的初秋夜晚,南山北入口广场上,随着熟悉的旋律响起,舞友们开始整齐划一地扭动起来。此处健身操队的负责人高秋娣介绍,他们队伍成立仅一年多时间,已从最初13人发展到现在固定着装队员100多人,最多时,一场舞能吸引近400人同时参与表演,阵容十分壮观。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会排出一批民生实事,切实加以完成。越来越多的市民公园对外开放,公共休闲健身设施日趋扩面提质。贯彻落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镇江正在对照“群众认可度”,努力补齐“民生短板”,进一步促进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镇江日报社)

52

◎胡冰心 杨佩佩 景泊 王露

70年来,无论处于哪个历史阶段,发展的根本都是指向改善民生,“强国”与“富民”从来都前行在双轮并驱的发展轨道上。

70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从“将就”走向“讲究”,古城人民的生活在时光织就的线谱上,不断演绎出越来越激昂的幸福之歌。

“衣食”之变:

不再是“填肚子”“遮体御寒”

今年75岁的独居老人曹南生,是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区康乃馨惠民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每天中午在社区的“爱心小饭桌”免费享用一顿午餐。蒸鸡蛋、清炒花菜、烧南瓜、红烧鱼……“小饭桌”的伙食品种丰富、花样翻新、荤素搭配,令曹老赞不绝口。而每天的早晚餐,老人则都是自己在家解决——早餐是现磨豆浆加蜂蜜调味,再吃个白煮鸡蛋。

回忆起儿时的餐桌,曹老讲述,解放初期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愁下顿,榆树叶、槐树花都成为主食。上世纪60年代,风华正茂的曹南生在淮安当了8年教师,其时家常主菜就是腌菜,烧豆腐和雪菜炒百叶已经成为改善伙食时他喜爱的两道菜。

岁月悠悠,到了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大鱼大肉”已经成为平民化的餐桌标配,相反,过去纯属充饥的山芋、窝头、南瓜等,久违之后开始又成为饮食新宠。

说到穿衣,58岁的朱和华有着说不完的话。尽管年近六旬,平时喜欢戴太阳境、系纱巾的她,一身时尚气质仍如“邻家大姐”。“冬天我们能穿着暖和就很知足了。到了7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确良’、棉布,但不仅凭票购买,而且价格也不便宜,普通人家穿不起。”朱和华说,她小时候一件新衣服一般要过三个春节。如今,退休后的朱和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几乎都会买上几件新衣服,还特别注重产品的材质与款式,融入了超越遮体御寒层面的审美情趣。

饮食从“解决温饱”到“吃出美味和健康”;衣着从“灰黑蓝”到“个性彩”……如同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衣食”中的百姓生活之变,折射的是一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居住”看生活之变:

搬家,离幸福新生活越来越近

“终于住上新房子了,我最喜欢的就是个大客厅。”这是66岁的朱锁宝一家乔迁新居后,在121平方米的新房子里过的第一个中秋节。谈起新生活,朱锁宝感慨万千,为了这个新房,他已等了很久。之前的居住处是润州山路老城区一间70平方米的老房子,“本来一家三口还勉强可以,到了2004年,儿子一结婚,又添了孙子,五口人挤在一起就难受了。”

2013年,拆迁带来了阳光。响应“早搬迁,分好房”政策,作为社区老党员的朱锁宝,第一批搬出了老宅,熬过了在外租房的几年日子,今年1月份,老朱家终于搬进了回迁安置房。“还是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地方,这一切真好!”

与朱锁宝家一样,38岁的张慕华家也在今年搬进金桥花园小区里14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不过这已是她本人经历的第三次搬家。

最早时候,张慕华一家五口人住在老城区一间80多平方米的旧平房里。由于没有卫生间,每天清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附近的旱厕排队。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发展框架的拉开,新的居民小区不断崛起,张慕华读初中的时候,老房子拆迁了,一家人终于住进了楼房,这是她和家人首次用上抽水马桶和煤气灶。

2006年,张慕华和丈夫住进了江南华庭一套100平方米的婚房里,这是她第二次搬家。时隔十余年后再搬家,完全是基于改善性诉求,不仅面积更大了,而且环境也更好了。

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历来是人民所期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朱锁宝和张慕华这两个普通家庭居住条件的提升表明,镇江百姓在城建发展的巨大变化中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休闲”之变:

行者乐游天下,舞者舞出祥和

“我俩刚刚从青海甘肃玩回来,这是今年的第二次远途旅行了。”今年66岁的陶广明年轻时虽然也爱旅行,但工作、家庭两兼顾,一般只能在苏浙沪附近转悠。后来女儿成家立业,自己也退休了,老两口这才开始“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

考虑到年纪越来越大,行动会越来越不方便,陶广明、叶万祥老两口制定的出行原则是“先远后近”,第一站就去了西藏。几年下来,夫妇俩又先后去过湖北、重庆、青海等地。说起旅途中的收获,两人不时地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所拍各地美景。

“我们这代人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上山下乡等历史大事件,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走出去后,更加感受到咱们中国方方面面的繁荣昌盛。”陶广明感慨道。

跋山涉水的旅行是休闲,出门即可展姿的“广场舞”更是一种大众休闲。凉风习习的初秋夜晚,南山北入口广场上,随着熟悉的旋律响起,舞友们开始整齐划一地扭动起来。此处健身操队的负责人高秋娣介绍,他们队伍成立仅一年多时间,已从最初13人发展到现在固定着装队员100多人,最多时,一场舞能吸引近400人同时参与表演,阵容十分壮观。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会排出一批民生实事,切实加以完成。越来越多的市民公园对外开放,公共休闲健身设施日趋扩面提质。贯彻落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镇江正在对照“群众认可度”,努力补齐“民生短板”,进一步促进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镇江日报社)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