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吴国城址城上村

2019-10-11 16:35

◎王晓

城上村是原大卓镇、现华阳街道的一自然村。

句容原有两个城上村:一个在句容城南,一个在城北。为了便于称呼,民间叫“南城上”和“北城上”。

两个城上村得名于东晋所建的南北二城。

《弘治句容县志》载,“北城在县治八里许移风乡”。北城上坐落于句容城北。东晋咸和三年(328年)荆州刺史陶侃在此筑垒抗击苏峻叛军东进,因此得名(弘治县志记载为“北城上”)。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苏峻任历阳郡(今安徽和县)太守,他凭借自身实力,穷兵黩武,联合豫州刺史祖约起兵反晋。第二年,攻占京城建康(今南京),俘晋成帝,囚禁于石头城。并派遣二位大将东进江左,抢夺粮食,囤积在破岗渎和湖熟仓库。陶侃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在平定苏峻之乱中,因位重兵强被推为“盟主”。

荆州刺史陶侃、江州刺史温峤得知苏峻反晋,在废亭、曲阿、大业建筑三垒,抵抗苏峻,牢牢控制破岗渎,切断苏峻运粮水路。苏峻领强将精兵,猛攻三垒,企图打通破岗渎航道。陶侃深知三垒重要,与温峤分驻句容北城、南城。

句容方言“城上”叫“神上”。“上”表示方位,意思为“城”那个地方。

城上自然村是大村,分东头、西头, 以前有五个队,五六百人口。村里两大姓一半人姓王, 一半人姓胡;东头的姓胡,西头的姓王。

城上村西边是河, 村前小土山叫“神人山”或“圣人山” 。山北边有条水沟,沿着山脚蜿蜒入河。村东去经家村的路上有个小山坡,叫门基山。村西头有个土坡,叫茅山头上。

村中曾经有条朱家巷。从东到西一里路长,巷子两旁的住家、店铺林立,卖杂货的、卖布的、卖肉的、卖豆腐的、卖茶的、打铁的……热闹非凡。后来被战火焚毁。

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了村南古城遗址。

2008年4月,考古人员对城上村南面的遗址进行了勘察及考古发掘,发现自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土层堆积。里面有古代筑城的夯土层和环壕(护城河)设施,遗址中部有丰富的周代遗存,出土了众多西周时期的陶片及一些完整的石器。

遗址就在村前“神人山”,面积一百多亩,最高处高出地面10米,当地群众还称它为“王上墩”“老虎墩”。

考古专家论证,此处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遗址,极有可能是一处重要的吴国城址——最早的吴国都城,曾经的“泰伯城”。

历史记载,泰伯亦为“太伯”。商朝末年,岐山(在今陕西)周部落首领、周朝的开国君主古公亶父(即周太王)有三个儿子:老大泰伯,老二仲雍,老三季历。泰伯为了满足父亲将王位传给老三季历儿子姬昌的意愿,三让王位,从陕西一路向东,来到勾曲。

历史上,句容属“吴头楚尾”,被称为“荆蛮之地”。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 太伯之奔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吴越春秋》有载:“殷之末世衰,中国侯王数用兵,恐及于荆蛮,故太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

《吴氏族谱》记载:“第一世祖泰伯,为吴门开基,第祖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因名泰伯,见父有德,势可翦商,自又有圣德,为众所推,严父欲立季历,乃托名采药,以养亲,遂南来,隐于勾曲山,人乐其德,从而居者千余,称为勾吴,即今江左,勾容县之茅……”

经过考古人员实测,城上村遗址周长和太伯城周长相当。能容纳住户大约在千户左右,正好印证了《史记·吴太伯世家》上“归之千余家”的记载。

商代末期,太伯、仲雍奔荆蛮,顺淮水南下,进入句容。为了融入当地土族,他们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在用中原地区带来的先进生产力征服了这支荆蛮部落后,在原有聚落的基础上挖掘环壕,构筑城池,建立了勾吴国。

2008年,城上村遗址入编国家文物局主编的《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2011年,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上村遗址面积大、保存好,地层堆积厚、遗迹内涵丰富,是目前苏南地区同类遗址中保存最好的一处,对于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吴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吴国城址在句容是首次发现,也是一次重要的发现,将改写吴文化发展的走向。2014年,城上村拆迁。这里正在打造句容北部新城,并拟建城上村遗址公园。

(作者单位:句容市地名办)

54

◎王晓

城上村是原大卓镇、现华阳街道的一自然村。

句容原有两个城上村:一个在句容城南,一个在城北。为了便于称呼,民间叫“南城上”和“北城上”。

两个城上村得名于东晋所建的南北二城。

《弘治句容县志》载,“北城在县治八里许移风乡”。北城上坐落于句容城北。东晋咸和三年(328年)荆州刺史陶侃在此筑垒抗击苏峻叛军东进,因此得名(弘治县志记载为“北城上”)。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苏峻任历阳郡(今安徽和县)太守,他凭借自身实力,穷兵黩武,联合豫州刺史祖约起兵反晋。第二年,攻占京城建康(今南京),俘晋成帝,囚禁于石头城。并派遣二位大将东进江左,抢夺粮食,囤积在破岗渎和湖熟仓库。陶侃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在平定苏峻之乱中,因位重兵强被推为“盟主”。

荆州刺史陶侃、江州刺史温峤得知苏峻反晋,在废亭、曲阿、大业建筑三垒,抵抗苏峻,牢牢控制破岗渎,切断苏峻运粮水路。苏峻领强将精兵,猛攻三垒,企图打通破岗渎航道。陶侃深知三垒重要,与温峤分驻句容北城、南城。

句容方言“城上”叫“神上”。“上”表示方位,意思为“城”那个地方。

城上自然村是大村,分东头、西头, 以前有五个队,五六百人口。村里两大姓一半人姓王, 一半人姓胡;东头的姓胡,西头的姓王。

城上村西边是河, 村前小土山叫“神人山”或“圣人山” 。山北边有条水沟,沿着山脚蜿蜒入河。村东去经家村的路上有个小山坡,叫门基山。村西头有个土坡,叫茅山头上。

村中曾经有条朱家巷。从东到西一里路长,巷子两旁的住家、店铺林立,卖杂货的、卖布的、卖肉的、卖豆腐的、卖茶的、打铁的……热闹非凡。后来被战火焚毁。

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了村南古城遗址。

2008年4月,考古人员对城上村南面的遗址进行了勘察及考古发掘,发现自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土层堆积。里面有古代筑城的夯土层和环壕(护城河)设施,遗址中部有丰富的周代遗存,出土了众多西周时期的陶片及一些完整的石器。

遗址就在村前“神人山”,面积一百多亩,最高处高出地面10米,当地群众还称它为“王上墩”“老虎墩”。

考古专家论证,此处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遗址,极有可能是一处重要的吴国城址——最早的吴国都城,曾经的“泰伯城”。

历史记载,泰伯亦为“太伯”。商朝末年,岐山(在今陕西)周部落首领、周朝的开国君主古公亶父(即周太王)有三个儿子:老大泰伯,老二仲雍,老三季历。泰伯为了满足父亲将王位传给老三季历儿子姬昌的意愿,三让王位,从陕西一路向东,来到勾曲。

历史上,句容属“吴头楚尾”,被称为“荆蛮之地”。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 太伯之奔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吴越春秋》有载:“殷之末世衰,中国侯王数用兵,恐及于荆蛮,故太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

《吴氏族谱》记载:“第一世祖泰伯,为吴门开基,第祖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因名泰伯,见父有德,势可翦商,自又有圣德,为众所推,严父欲立季历,乃托名采药,以养亲,遂南来,隐于勾曲山,人乐其德,从而居者千余,称为勾吴,即今江左,勾容县之茅……”

经过考古人员实测,城上村遗址周长和太伯城周长相当。能容纳住户大约在千户左右,正好印证了《史记·吴太伯世家》上“归之千余家”的记载。

商代末期,太伯、仲雍奔荆蛮,顺淮水南下,进入句容。为了融入当地土族,他们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在用中原地区带来的先进生产力征服了这支荆蛮部落后,在原有聚落的基础上挖掘环壕,构筑城池,建立了勾吴国。

2008年,城上村遗址入编国家文物局主编的《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2011年,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上村遗址面积大、保存好,地层堆积厚、遗迹内涵丰富,是目前苏南地区同类遗址中保存最好的一处,对于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吴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吴国城址在句容是首次发现,也是一次重要的发现,将改写吴文化发展的走向。2014年,城上村拆迁。这里正在打造句容北部新城,并拟建城上村遗址公园。

(作者单位:句容市地名办)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