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都挺好》的热播到《小欢喜》的霸屏,贴近现实的中年故事总是特别能打动人。“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不敢倒,中年维特之烦恼,令人感到扎心。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家庭养老育幼功能面临更多考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婴幼儿照护事关千家万户。”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只有“一老一小”切实得到保障,家庭才会幸福安宁,中青年也才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工作创业。
“一老一小”:千家万户的广泛需求
“一老一小”问题是最大的民生。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49亿,占总人口的17.9%。相较而言,我国养老服务机构与设施共16.38万个,床位总数仅有746.3万张。除了供需失衡外,市场发展不充分、老年人缺乏安全的消费环境、行业社会化发展环境滞后、老年消费多元化发展受限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而老有所养的前提是幼有所育。如果孙辈没人看护,老年人也很难安心休养。目前我国有近80%的婴幼儿正由祖辈照料,而婴幼儿在各类照护服务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1%。这表明,婴幼儿照护机构尚未赢得大多数家长的肯定,主要原因在于,当下婴幼儿看护机构的收费普遍较高,而质量却良莠不齐。当下,公办机构数量短缺,民办机构质量保障不足,审批、监管、规范和标准暂无明确的法律依据;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限,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健康、安全隐患。这些都增加了家长的顾虑。
3-6岁的学前教育更是因投入不足而欠账较多。说起“入园难”“入园贵”,很多家长都是一把辛酸泪。公立幼儿园难进,学位不足、招生条件苛刻;私立幼儿园则收费较贵,办学质量参差不齐,个别幼儿园的虐童事件更让人担忧。
在社会照料不足的情况下,养老育儿的负担主要由家庭承受。十几年来,保姆工资水涨船高,比如在北京,家政行业平均薪资8000多元。这对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增加供给 发挥多种主体的积极性
老人和孩子们的幸福,全社会都非常关心。养老、托育服务怎么能实现更充分、更有效的供给?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职责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多种社会主体的作用。
8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养老服务。具体来说,一要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行、助洁等便捷服务。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改造要把养老服务作为重要配套。二要调动社会力量发展适合老年人消费的旅游、养生等服务。鼓励企业研发生产优质适用的老年用品。大规模培养养老院长、护理员、社工等。三要支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建立保险、福利和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加大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补贴。四要加强养老产品和服务质量监测,严肃查处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行为。
除了中央层面的政策举措,各级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前不久,广州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已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在南京,“喘息服务”“家庭养老床位”等将写入地方立法。为深化养老服务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江苏全面实行养老机构登记备案制,新疆明确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这有利于激发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在托育服务发展上,最近政府推出了很多政策,比如《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为育婴市场发展释放出新红利。鼓励有资质的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开办托育服务机构;鼓励地方政府新建、改扩建一批婴幼儿照护机构和设施;支持企事业单位在自有场地内举办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向下延伸,招收2至3岁幼儿……这些都为婴幼儿照护市场优结构、补短板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体而言,发挥社会力量在养老托育方面的作用,关键是要建立市场机制。一方面,要构建长期收益的合理预期,搭建政府与市场长期合作的机制;另一方面,社会部门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可以适当纳入到国民经济规划之中。
做好配套 “软硬”兼施促发展
不论养老还是托育,都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需要做好系列配套,在“软硬”两个方面持续发力。
“硬”的方面,主要是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支持。例如,鼓励各地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机构符合现行政策规定条件的,可享受小微企业等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地方政府通过采取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等政策措施,加大对社会力量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用人单位内设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利用低效土地或闲置土地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和设施。
“软”的方面,主要是人员培养培训、行业管理服务等方面。例如,针对养老服务,研究建立长期照护服务项目、标准、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专业化长期照护服务体系。针对婴幼儿照护服务人员紧缺、素质相对不高等问题,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和安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和水平。据了解,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高等学校共开设婴幼儿照护专业点1151个,招生人数为29.6万人。
除此之外,还要强化监管责任。“一老一小”都是特殊群体,自理能力相对较弱。要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联合惩戒机制,依法逐步实行工作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对虐待照护对象的行为“零容忍”;对履行职责不到位、发生安全事故的,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只有加强规范化、标准化,推动养老育幼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托举起家庭和社会的未来。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