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9月18日上午8点,陈向东坐在了解放路308号工行大楼的办公室。这是他作为一个老工行人的习惯,尽管他离开这里8年,4个月前才回到了这里。
8年的时间,镇江、镇江工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入陈向东“携手客户,稳健前行”的理念一直未变。
城市在发展,经济在变化。对于陈向东,每天面对的都是刚刚迈出发展新一步的镇江。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为城市的发展,在新的一天做出新的努力。
在这奋斗30年
如今他重新认识这里
“我是第一批来到工行的人。”陈向东说。
1981年,陈向东参加工作,单位是人民银行。1984年,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分设。陈向东就此到工商银行。
当时工作的地点,陈向东已经刻在了心里:“苏北路80号”。如今,这里叫长江路。
从苏北路80号,到中山东路230号,再到解放路308号,镇江工行在发展。会计、出纳、储蓄……陈向东待过几乎所有的岗位。
2003年年初,陈向东到镇江城西支行担任行长;2006年年底,到当时的大港支行担任行长;2011年8月,陈向东到连云港分行任纪委书记、副行长。之后离开镇江的8年,他在江苏省分行以及盐城任过职。
4个月前,陈向东回到了镇江分行。“头发白了很多”,这是8年后很多的老友见到陈向东的第一反应。
旧友人、新镇江。如今在陈向东眼里,一切熟悉又陌生。
为了再次熟悉这块奋斗了30年的土地,陈向东带领同事开始“五大走访”:制造业“千户工程”的营销走访、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营销走访、我市“单打冠军”企业营销走访、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企业的营销走访等。
走访的目的多而明确:首先是为了围绕产业强市经的济发展导向,实施重点目标重点突破的策略;其次是为了拓展制造业信贷市场,实施营销项目化管理。在陈向东的心里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再次认识镇江。
“见面礼”不仅仅有工行的产品,还有一贯的真诚。而客户能给予工行的就是合作。 6月末,镇江工行制造业有贷户单边新增69户,制造业单边新增法人6户、金额3.41亿元。
和客户做朋友
也要给企业立规范
“工于至诚,行以致远——诚信、人本、稳健、创新、卓越”,从业38年,工行的价值观已经融入陈向东的血液中。“能帮客户解决的就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能做的,就一定不能碰。”
基于和客户携手成长的理念,做到“全力以赴”,陈向东一直认为,银行和客户应是朋友的关系。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这样的企业文化让工行优势凸显,镇江多家大中型企业成了工行的合作伙伴。
“全力以赴”也体现在镇江工行的速度上。对省分行预审会获得通过的项目,镇江工行就会及时与省分行沟通,邀请到项目现场进行调研,并快速开展评估,上报评估报告。同时跟踪项目评审进程,及时回答省分行提出的问题。今年上半年获批项目12个、贷款额42.85亿元,其中10个项目为新开项目,2个项目为期限调整。
今年上半年,镇江工行还重点营销调查了列入省、市重点产业项目以及新的招商引资项目,对基本符合工行融资要求的18个项目及时上报省行预审会并获通过、贷款额92.3亿元,同比增加7个项目,贷款额增加31亿元。
坚持“不能做的,就一定不能碰”,必然导致客户流失,不过陈向东认为,着眼长远不需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稳健,短时间对业务会有影响,但长期来看只会利大于弊。”在陈向东看来,银行的规范给企业起到示范,好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规范。
发展路上
与工行和镇江一路向前
在银行工作30多年,这个行业的每一点变化,陈向东都感受得到。行业在变,人更需要变。上世纪80年代,银行工作人员对客户的态度是“爱来不来”,而如今却是上门服务,个性化定制。“当时镇江只有几家银行,以及部分农村服务机构,如今有30多家银行。”在陈向东看来,银行由专业化向商业化转变,必然促使其竞争意识的增强,从而提升服务意识。
竞争,改变银行业的不仅仅是服务,银行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了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银行创新所带来的便利,陈向东今年把普惠金融业务作为今年镇江工行的工作重点。利用工行的网络优势,实行线上线下双轮驱动,镇江工行推出了“经营快贷”“票据池+网络融资”“e抵快贷”等多个优质信贷产品,旨在让金融服务的惠及更多的小微企业。
如今工行在国内拥有近2200多家营业网点,并已建立起全球业务网络,遍布中国及全球28个国家与地区。这也成为工行在平台、科技、创新只有的另一大优势。这些优势都将成为陈向东和工行服务镇江实体经济,支持镇江重大项目的抓手。
35岁的工行正当年,头发花白的陈向东依然朝气蓬勃。每天凌晨5点半起床,沿着滨水路朝着焦山方向走1万步,这是陈向东回镇江后的习惯。每天迎着太阳,和工行,和城市一起出发,是这位老银行人的期望。(吴辉)
编辑: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