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的南徐片区。 资料图片
如今的南徐片区。 谢道韫 摄
今日镇江讯 1949年4月22日傍晚,长江扬中江面上,“大辫子姑娘”颜红英冒着枪林弹雨,奋臂摇着满载解放军战士的小木船冲向南岸敌占区。自此,镇江迎来了解放。
70年,大江奔流,斗转星移。几代镇江人励精图治、挥洒汗水,无数建设者燃烧激情、披荆斩棘,镇江城乡旧貌换新颜,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内聚外联 气盈骨硬
2019年9月24日,市区谷阳路跨铁路桥改建工程建设正酣。该工程因与规划中的镇扬城市第二过江通道顺接而广受关注。
镇扬第二过江通道项目北起于扬州市广陵区沙弯路,途经扬州市沙头镇后跨越长江,经京口区接入谷阳路,线路全长约12.8公里。建成后将成为镇江、扬州“市区连市区”的快速连接线。
“以前新民洲坐轮渡到镇江8号码头,一般要2个小时。1978年以后,从镇扬汽渡过江,需要20分钟。现在从润扬大桥过江,只需要五六分钟。如果是私家车的话,从新民洲到镇江,全程也只要50分钟。”新民洲新红旗社区党总支书记窦可伟真切地感受到,交通方式的变革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长江曾是阻断南北交通的天堑,在很长的时间里,镇江人只能望江兴叹。
镇江人心目中一直有个大桥梦!
1998年3月,镇江扬州长江公路大桥(今润扬长江公路大桥)获国务院批准立项建设。工程于2000年10月20日开工,2005年4月30日正式通车,全长35.66公里,由此结束了扬州、镇江隔江相望、舟楫以渡的历史。
滚滚长江上,润扬长江大桥巍峨矗立,分别跨越了世业洲的南北汊航道,南汊悬索桥的主缆呈现曲线,如婀娜多姿的少女;而北汊斜拉桥的斜拉索紧紧绷着,如伟岸刚劲的青年。
此后,连接泰州市高港区和扬中市的特大桥梁泰州大桥于2007年11月26日开工建设,2012年11月25日正式开通。
正在建设中的五峰山长江大桥,有望2020年建成通车。而呼之欲出的镇扬第二过江通道建成后,镇江、扬州两地居民往来将更加便捷,也将使新民洲与镇江的联系更为紧密。两岸港口联动,大桥拉近距离,由此镇江实现“跨江发展”。
交通是城市经济生活的命脉。“外联一体”,和周边城市高效衔接,实现快进快出;“内聚成核”,快速联通市区、各板块之间,提升城市内聚力。 如今,随着大桥、高速、铁路的纵横交错,镇江城市发展的骨架更趋完善。
揽山入城 南城北水
近日,家住丁卯片区美林湾小区的市民张连卫,在小区商业步行街招待了老家来的亲戚。商业街店铺众多,夜晚人来人往、生意兴隆,这在多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记得当初这里十分荒凉,别说超市饭店,连早点摊子都不多见,来人请客必须到市区。”张连卫说,如今,小区周边有美林湾南、西、北等五六个公交站场(点),始发或经停的有35路、63路、93路、59路、101路、115路等近10条线路,超市酒店商场和幼儿园等一应俱全,生活气息已越来越浓厚。
这是镇江城区不断扩张的一个缩影。1949年,城区大部分为棚屋草房,少数二三层的楼房;道路总长63.96公里,面积35.98万平方米,除大西路为沥青路面外,其余均为砂石或碎石路,尤其缺乏南北走向的干道。作为江苏省省会,建成区面积只有8平方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镇江城市建设掀开了新的一页。建成主城区“第一路”中山路,打通南北向轴线解放路,集资兴建“路幅最宽、线路最长”的丁卯桥路,先后建成“引资大道”官塘桥路、“生态大道”南徐路、“珍珠项链”长江路等一大批生态景观道路。
“1962年,我到镇江时,正东路还是碎石子路,城市还是破破烂烂的。改革开放后,镇江的发展明显加快了。”镇江军分区离休干部、镇江最后一位健在的百岁老红军赵天月对此记忆犹新。
城市也在一天天长“高”。上世纪90年代前,中山大厦、丹徒大厦、长城大酒店、供电局大楼等拔地而起。90年代末,高度134米的国际饭店“刷新”镇江新高度。2016年封顶的镇江苏宁广场东塔楼的实际高度高达341.85米,成就千年古城新地标。
镇江突破传统格局,重点向南发展,“南城北水”(南徐新城区和北部滨水区)成为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中心城区总体布局呈现“一体两翼(主城区和东西两翼),一核四区(南山绿核和主城核心区、丁卯分区、南徐分区、谷阳分区)”格局,南徐、丁卯、谷阳成为城市副中心,曾处于南郊的南山成为“城中之山”。
来自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市区建成区面积141.3平方公里,是1949年的17.66倍。道路总长1429公里,面积2370万平方米,分别是1949年的22.34倍、65.87倍。
迈向新时代,突出内涵式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市委书记惠建林要求,牢固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理念,坚持控制规模、明晰方向、突出重点,集约化精细化推进城市建设。
融合发展,城乡携手
“在大山里,每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吃着绿色的食物,看着天然的景观……这都是城市无法给予的!”在句容九龙山4A级风景区,“梵净花开”的老板张晓峰每天推销的是当地美不胜收的风景。
梵净花开位于九龙山半山腰,山顶有宝藏禅寺,对面是上杆水库,拥有龙台泉源头之水,20多种鸟类在此繁衍生息,常有外地客人到此回归自然,修身养性。
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张晓峰,此前和爱人汤嫣在云南丽江旅游景区经营民宿。他的父亲张树森当年在句容市茅山管委会上杆村支教,退休后又回到上杆村承包荒山植树造林。一次偶然的机会,汤嫣来看望老公公,发现这里不仅是世外桃源,更是一个天然氧吧。张晓峰和汤嫣商量后,于2017年各自辞去在云南的工作,回到了父亲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上杆村。经过夫妻俩的共同努力,拥有15间房舍的民宿“梵净花开”在上杆村落地开花。
无独有偶,茅山镇丁庄村的“丁庄民宿”主打民国风,精心改造老旧校舍,带游客共同回忆美好的学生时代,走进“从前慢”的旧时光。
人才回流的背后是乡村活力增强机会增多。以句容市茅山镇丁庄自然村为例,这个全国闻名的葡萄专业村,重点打造“三路两巷一湖”,结合想象创意、功能创意、经营创意,放大葡萄文化设计元素的景观特征,表现自然悠闲乡村生活方式的同时,营造富有葡萄文化特色的田园乡村景观格局。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在提升村容村貌、乡风文明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这几年,全市累计投入4亿多元,创建各类美丽宜居乡村209个,美丽乡村达标率达到52%。先后有11个村庄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其中第一批试点丹徒区世业镇3个村已基本完成建设。总投入约7.8亿元,全市共完成562个规划发展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受益农户约5.3万户左右,规划发展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70%。
城乡融合发展,加速乡村振兴,将更多传统村庄打造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镇江一直在努力奔跑。(全媒体记者 方良龙)
编辑: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