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经济“血脉”,与新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更记载着中国工业发展坚实的脚印。
1947年4月,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由于缺乏电力供应,指挥中心晚上需要点蜡烛照明,发电报依靠手摇发电机。1948年7月,一条电力线路从沕沕水发电站架设到了西柏坡中共中央驻地大院,太行山坳中的西柏坡第一次被电灯照亮。在灯光中,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70年来,中国能源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目前已形成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我国也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全球第一大能源生产国,装机总量、电网规模、水电装机、风电装机、光伏装机、煤炭产量等多项指标居世界第一位。能源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从缺油少煤到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大国
新中国成立那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凤起刚12岁,在他的印象中,当时人们生活中极少用电,很多地方连照明用电也无法保障。他回忆道:“我小学放学回家后得赶紧做功课,省得晚上灯光太暗。”
1949年,我国能源生产量仅2370万吨标准煤,不及现在的百分之一,全国人均生活用电不足1千瓦时。最紧缺的还是石油,家家户户煤油灯里的煤油都是进口的,所以又被称为“洋油”。
石油短缺的背后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羸弱。虽然经过3年恢复期,但到1953年全国原油年产量也只有43.5万吨,仅仅能满足社会生产需求的三分之一。
为了扭转石油工业落后局面,解决国民经济对能源需求的燃眉之急,1956年春节,毛泽东主席在10天时间内两次听取石油工业部汇报,提出要在全国广泛开展石油勘探。随后不久,举世瞩目的大庆油田被发现。
1960年,3万名转业官兵奔赴大庆油田,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就此展开。
始建之初的大庆油田,不仅缺少必要的工程器具,甚至连睡觉、吃饭都成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会战大军发扬“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搏精神,克服了一个个困难,谱写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英雄壮歌。
1963年12月,周恩来在第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告:由于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建成,中国需要的石油已经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依靠“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基本形成了煤、油、气、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充分发挥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大庆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铁人精神激励着几代人为中国能源事业发展不懈奋斗。
一组组数据直观印证着能源事业的伟大成就:201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37.7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157.8倍;原油产量比1949年增长1574.9倍;天然气产量比1949年增长22894.7倍;发电量比1949年增长1652.9倍……
昂扬奋进70载,绘就了新中国能源发展的壮丽篇章,更镌刻了弥足珍贵的精神内涵。从严重短缺走向保障有力,这是中国能源工业来之不易的结果,更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所在。
巨大成就离不开改革创新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不少地方出现一个怪现象:办企业只能“开三停四”,即一个星期开三天停四天……原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张凤祥履新时,全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电。
缺电到什么程度呢?以首都北京为例,经常拉闸限电,相关部门常把“1234567”挂在嘴边,也就是供电分级,只有特别重要的用户才保7天电。还有“56789”,人们得在5点、6点……9点错峰上班。
为缓解电力紧张状况,我国开辟出了集资办电的渠道。1981年12月,我国第一家国家和地方集资办电企业山东烟台龙口电厂开工,拉开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大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能源事业的每一次飞跃都与改革密切相关。燃料工业部、煤炭部、水利电力部、国家能源局……70年的新中国能源发展史也是体制改革史,与之紧密相随的,是能源工业从未停歇的艰难摸索:煤炭工业实行生产承包经营,1981年首次引进集资办电,石油工业实施1亿吨原油产量大包干……
巨大成就离不开能源科技不断创新。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机电局工作的经历,当时中国大功率火电机组无法自主生产制造,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是进口国外设备,二是埋头努力自主研发,“那时候国家就下决心要搞自己的装备工业”。
如今,能源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为我国能源工业发展和能源供应提供了技术保障。
目前,以我国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为代表的电力装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超超临界机组实现自主开发。中国水电在规划、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走在世界前列。风电已形成较完整的大容量风电机组设计、制造体系。
绿色发展引领世界能源变革
发电机的轰鸣声归于平静,冷却塔上涌出的白烟逐渐消散……2017年3月18日,位于北京东郊高碑店的华能热电厂一期5台燃煤机组全部停机备用。
在此5年前,上海市民陈继霖听说有关部门颁布了新政,对满足条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承诺接入电网,并且全额收购这些项目富余的电量。在得到相关许可后,陈继霖立即采购光伏设备,在自家房屋的顶楼阳台上动手安装建设,此举使他成为上海首个自建个人光伏电站的人。
2014年,个人光伏电站发电两年后,陈继霖放弃了之前的外贸事业,加盟宁波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协助各地政府、企业建设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光伏电站。他想“让更多的土地结出光伏的果实”。
2015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4318万千瓦,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恐怕连陈继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的梦想会如此快地实现。
煤电和光伏装机此消彼长的背后,一场能源领域的大变革在华夏大地悄然开启。
70年来,我国能源结构持续大幅优化改善,清洁低碳化进程不断加快。天然气、水电、核电、新能源(风电、太阳能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加速发展,占比不断提高。
进入21世纪,随着应对气候变化日益上升为国际共识,“低碳、清洁、环保”在我国能源政策目标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影响能源工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关键政策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党中央高瞻远瞩,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能源革命”的战略思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为我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推动能源事业取得新进展。目前,我国水电、风电、光伏装机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和推动世界能源转型的领导者。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赵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