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粮食的记忆

2019-09-17 16:19

人的一生中经历的事如浩瀚银河里的流星一样,多得永远也数不过来,生活中的变化足以写上厚厚的一部书,作为一名掐着70后尾巴出生的土生土长的镇江农村人,在奔向不惑之年的道路上,内心深处最深刻的回忆莫过于对粮食的记忆了。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镇江农村度过的,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大幕,父辈那代人挨饿的经历很少有了,但一年下来不知怎么的,粮食总不够吃。每年农村稻谷收回来晒干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称稻给自家的老人,这也成为村子里人衡量晚辈孝不孝顺的标志,我爷爷奶奶有2个儿子,父亲和大伯两家各赡养一位老人,每家称600斤粮食给老人,剩下的粮食算得很精确,留下来做口粮,其他的请拖拉机拖到乡里的粮站去,刨去当时需要缴纳的“乡统筹”、“村提留”,卖得的钱也成为家里的主要收入。

算得很“精确”的粮食,常常是到了每年的开春时节就不够吃了,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那段时期,我和哥哥正是发育的时候,能吃满满的一“海碗”,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家往往是村子里最早进入“粮荒”的人家。没得吃肯定是不行的,那时候余粮多的人家本就不多,为了借粮食,亲戚、村上的借遍了,人没得吃志气就短,碰了多少个壁,恐怕只有父亲自己知道了;很多人不是不借,而是自己家粮食也很紧张,勉强维持。

记得我上小学的那些年,经常会有衣衫褴褛的老人拿着个茶缸、布袋子,走村入户讨要一点米、一勺饭。尽管自己家粮食不多,母亲总会让我用碗盛点米给他们,父亲说母亲是“穷大方”,母亲说“帮富的一斗,不如帮穷的一口”,小时候对于吃的记忆就这么根深蒂固的留在我童年的脑海里了。

我把这些儿时的经历说给正值童年的儿子听,他听了仿佛在听“天书”,一点概念都没有;也不奇怪,当年父亲和我说他们小时候饿的吃榆树叶的经历时,我也是一样的陌生。

那个年代,勤劳的农村人对于吃,也并非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句容地区丘陵山地多,适合种山芋、南瓜,这两种作物产量大,抗饿,尤其是山芋,吃法很多,蒸山芋可以带着早上上学的路上吃,烤山芋可以当作农村孩子的零食吃。如今每年冬天,城区的一些巷口会有卖烤山芋的,生意看起来不错,儿子也很喜欢吃,我从来都不沾,儿子不理解,我告诉他,是吃够了。小时候吃的太多,产生了抵触情绪,估计这辈子都改不掉了。

如今,过去的那些关于粮食的记忆,再也不会再有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上初中的时候,物资渐渐充足起来,农村人不再为粮食不够吃发愁了,“鸡鱼肉斩”也更多的端上了餐桌。再到了今天,我已步入不惑之年,不少身边人又开始为吃“发愁”了。发愁不知道每天吃什么,琢磨着怎么样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吃出品味,身边的年轻人对于美食的研究也越来越专业,哪家有什么特色菜、招牌菜,如数家珍。如今在句容小城,一到周末,各个饭店都是爆满;满大街奔跑的外卖小哥,让许多“吃货”手指动一动,美食就能送上门。

令我“耿耿于怀”的是,不少爱美的女生,为了减肥,一天只吃两顿饭,她们是没怎么尝过挨饿的滋味吧。(王冬荣)

32

人的一生中经历的事如浩瀚银河里的流星一样,多得永远也数不过来,生活中的变化足以写上厚厚的一部书,作为一名掐着70后尾巴出生的土生土长的镇江农村人,在奔向不惑之年的道路上,内心深处最深刻的回忆莫过于对粮食的记忆了。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镇江农村度过的,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大幕,父辈那代人挨饿的经历很少有了,但一年下来不知怎么的,粮食总不够吃。每年农村稻谷收回来晒干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称稻给自家的老人,这也成为村子里人衡量晚辈孝不孝顺的标志,我爷爷奶奶有2个儿子,父亲和大伯两家各赡养一位老人,每家称600斤粮食给老人,剩下的粮食算得很精确,留下来做口粮,其他的请拖拉机拖到乡里的粮站去,刨去当时需要缴纳的“乡统筹”、“村提留”,卖得的钱也成为家里的主要收入。

算得很“精确”的粮食,常常是到了每年的开春时节就不够吃了,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那段时期,我和哥哥正是发育的时候,能吃满满的一“海碗”,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家往往是村子里最早进入“粮荒”的人家。没得吃肯定是不行的,那时候余粮多的人家本就不多,为了借粮食,亲戚、村上的借遍了,人没得吃志气就短,碰了多少个壁,恐怕只有父亲自己知道了;很多人不是不借,而是自己家粮食也很紧张,勉强维持。

记得我上小学的那些年,经常会有衣衫褴褛的老人拿着个茶缸、布袋子,走村入户讨要一点米、一勺饭。尽管自己家粮食不多,母亲总会让我用碗盛点米给他们,父亲说母亲是“穷大方”,母亲说“帮富的一斗,不如帮穷的一口”,小时候对于吃的记忆就这么根深蒂固的留在我童年的脑海里了。

我把这些儿时的经历说给正值童年的儿子听,他听了仿佛在听“天书”,一点概念都没有;也不奇怪,当年父亲和我说他们小时候饿的吃榆树叶的经历时,我也是一样的陌生。

那个年代,勤劳的农村人对于吃,也并非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句容地区丘陵山地多,适合种山芋、南瓜,这两种作物产量大,抗饿,尤其是山芋,吃法很多,蒸山芋可以带着早上上学的路上吃,烤山芋可以当作农村孩子的零食吃。如今每年冬天,城区的一些巷口会有卖烤山芋的,生意看起来不错,儿子也很喜欢吃,我从来都不沾,儿子不理解,我告诉他,是吃够了。小时候吃的太多,产生了抵触情绪,估计这辈子都改不掉了。

如今,过去的那些关于粮食的记忆,再也不会再有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上初中的时候,物资渐渐充足起来,农村人不再为粮食不够吃发愁了,“鸡鱼肉斩”也更多的端上了餐桌。再到了今天,我已步入不惑之年,不少身边人又开始为吃“发愁”了。发愁不知道每天吃什么,琢磨着怎么样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吃出品味,身边的年轻人对于美食的研究也越来越专业,哪家有什么特色菜、招牌菜,如数家珍。如今在句容小城,一到周末,各个饭店都是爆满;满大街奔跑的外卖小哥,让许多“吃货”手指动一动,美食就能送上门。

令我“耿耿于怀”的是,不少爱美的女生,为了减肥,一天只吃两顿饭,她们是没怎么尝过挨饿的滋味吧。(王冬荣)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