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三不”法官李庆军

2019-09-03 11:58 最高人民法院  

人的一生充满了选择。去留之间,取舍之中,考验着毅力,更照鉴初心。

当亲情、乡情、人情与法律冲突时,他选择坚守法律和良知。

当医生给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治疗方案时,他选择不耽误上班的后者。

当面对病痛折磨和繁重办案工作时,他选择隐忍与坚守,不给组织和同事增添负担。

李庆军,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原副庭长。2018年9月28日,在与尿毒症顽强抗争4年后,他永远地离去了。

他是一位普通的法官,留下的故事却震撼人心。在他走后,网上网下哀思如潮,善良、淳朴、敬业、正直、温暖……平日里默默无闻的他,原来早已在很多人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小山村的第一个本科生

济源市邵原镇北李洼村是李庆军的家乡。这是一个坐落于太行山与王屋山之间的小山村,愚公移山的故事就诞生在这里。1964年4月,李庆军出生在这大山深处的贫苦农家,兄妹四人,他是老大。父亲早年因车祸落下残疾,李庆军从小就懂得体恤父母的不易,学习异常刻苦。

高中同学至今还记得他在一次班会上的发言:“穷不是我们山里孩子的错,但是改变贫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别无出路,只有埋头读书,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乡的面貌。”

那时,教室取暖用的是土坯煤炉,前一天晚上填上湿煤封好,中间戳一个小洞徐徐燃烧,第二天要早早起来捅炉子换煤块,不然,火就会熄灭。早上,李庆军总是第一个起床,煤油灯下伏案读书的身影定格在班里每一位老师同学的记忆里。因为他,21班冬季的煤炉从没有熄灭过。

1982年,李庆军考上河南大学政治教育系,成为村里第一个本科生。大家都说,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

毕业后,李庆军在郑州当上了大学老师。作为村里最有文化的人,每次回家,乡亲们总为宅基地、耕地等纠纷找他评理、想办法。山里的农民没有文化,往往因为纠纷吵架、打架,甚至有年轻人因不懂法走上犯罪道路。李庆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法律知识太重要了,我能为乡亲们做点啥?”

一颗种子在他的心里萌芽。李庆军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疯狂自学法律,终于如愿考上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并于1993年考进省高级人民法院,从此,踏上了追寻公平正义的道路。

“不办事儿”的老乡

村里人说起他有一句口头禅:“庆军‘不办事儿’!”

在村民眼里,省高院的法官,那可是“大官”。十里八乡找他帮忙的人更多了。熟悉的、不熟悉的,看病的、打官司的……来家里吃饭是常事,有的甚至一住好几天。李庆军总是热情招待,从不嫌烦。装修房子时,他说服妻子放弃木地板,坚持铺地板砖。“乡亲们远道赶来,都是两脚泥,咱要是木地板,怕他们不自在。”妻子马凤实为此也埋怨过:“咱家就是你们邵原的驻郑办事处。”

乡情归乡情,但是为案件说情打招呼的事李庆军从来不干。

高中同学侯怀乐的侄子在济源跟人打官司,想少赔点钱。别人都说,“你和庆军关系那么好,你去找他,他肯定管。”可是这一趟郑州之行,让侯怀乐的颜面尽失。李庆军说:“案情分析上我可以帮你,但是不能通过以上压下的方式去打招呼,这绝对不行。”老同学满怀希望而来,失望而归。“当时还气他不近人情,后来理解了,庆军坚持原则是对的。”侯怀乐说。

不仅是同学、发小,连老师甚至亲舅舅为案件找他“开后门”,李庆军也一概拒绝。有一次,他的二舅为一起案件,专门去郑州找他两趟,希望他能给老家的法院打个电话,事情走个捷径了结了。李庆军从法律角度仔细帮舅舅分析问题,就是不肯打电话说情。为这,舅舅好长一阵都想不通。

老乡翟明堂曾经作为村民代表,为一起种植合同纠纷打了18年官司,在省高院开庭30多次。李庆军从来没有为他的案子找过同事。别人说:“李庆军在省高院谁不认识,你咋不找他帮帮忙?”翟明堂摆摆手,说:“我清楚庆军的为人,他永远不会找人说情的。”

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渐渐地,李庆军“不办事儿”的名声在村里就传开了。得知这个名号,李庆军先是呵呵一笑,然后认真地说:“当法官,公正是最起码的底线。在法院要是都讲人情的话,那还要法律干啥。”

签到机上的最后影像

李庆军的卧室更像是医院的一间病房。屋里弥漫着淡淡的药味,成箱的透析液几乎堆满一面墙,口服药多得要拿盆子来盛着。两个特殊的“床头柜”,一个是小冰箱,用来保存针剂,一个是台式培养箱,用来加热透析液。床边还架着紫外线消毒灯。李庆军每天就是在这里,自己做腹膜透析。

4年间,他必须早上6点起床,一天做4次甚至5次透析。为了按时上班,他经常带着早饭去单位,中午又原封不动带回来。妻子埋怨他,他总是那几句话:“今天接待了好几拨当事人,没时间吃”“今天忙着开庭,来不及吃”“今天感到恶心,吃不下”……整理遗物时,拉开他办公室的抽屉,一个里面放着药、体温计和血压计,另一个放满了没有来得及吃掉的饼干、点心。眼前的场景,让亲人们泪流不止。

在他的办公室,家人还发现了19本日记,除了少量生活片段,大部分是工作记录,一写就是11年。日记中,有压力,有病痛,有牵挂,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渴望……

2014年10月17日:“上午在家休息,下午批出15件案件。把桌上堆积的案件批完。加班到晚上7时30分。”

2017年10月18日:“剩下这一个多月,要全力以赴办案,结案率会影响全院的工作成绩。办好案,对法律负责,对当事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2018年3月13日:“昨晚乘K180去北京。上午到北大医院,各项检查指标都很好,医生说,我可能是病人中控水最好的。上午改签回程票,下午1时30分回郑。”

深夜的郑州火车站,有一个瘦弱的身影常常出现在那里,拎着药箱,步履匆匆。这个乘客就是李庆军。2016年以后,医生要求他每个月必须去北京复查一次。为了少耽误工作,每次他都只请半天假,头一天晚上坐普通列车去北京,第二天上午检查完再坐高铁往回赶。到郑州后先去单位,晚上很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妻子劝他不要这么拼,他却说:“从高铁站回来刚好路过单位,把落下的工作补上,我心里踏实。”

2018年9月1日,也就是李庆军做肾脏移植手术的前一天,他还在单位加班。晚上6时30分,省高院签到机上留下了他的最后影像。第二天躺在病床上,他一边做术前准备,一边接连给同事打了13个电话,全部是嘱咐工作上的事。

为审判事业奋战的“愚公”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自幼接受党的教育……作为一名青年法官,沐浴着党的恩泽,接受着党的培养,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我最大的心愿……”

翻开李庆军的入党志愿书,就像在看一幅楷书临帖。清秀而有力的笔迹,一撇一捺都透着发自肺腑的郑重和初心。

怀着这份赤诚,他凭借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拖着病体坚守在审判岗位上。

恶心、腹胀、疼痛……在他去世前的4年里,病魔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他。面对繁重的办案工作,他选择隐忍和坚持,选择把痛苦写进日记,生怕亲人们为他担忧,给同事和朋友增添负担。他边治疗边工作,总是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的身体会越来越好。

“法官的职责就是办案,如果不办案还有什么价值?”这是李庆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让他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道路上无怨无悔;就是这句话,让他用有限的生命,书写了对党的无限忠诚,诠释了人民法官的初心和使命。

在妻子眼里,他痴迷工作的样子像极了每天挖山不止的愚公。

痛风发作的时候,他疼得走路都困难,依然坚持去上班。妻子既心疼又不解:“庆军,咱就不能在家歇歇吗?”他却说:“你不知道,我在家里闲着更难受,一到单位,我浑身是劲,一忙起来啥都忘啦。”

在医生和护士眼里,李庆军是个不听话的病人。

2016年,他高压升到190,并出现脑梗。住院期间,稍一好转他就闲不住,让书记员把案卷送到医院,在病床上批批改改。几天后,同事把成沓的卷宗拿走,按他的要求再送来新的。护士批评他也不听,无奈地直摇头。

在律师眼里,他是一个值得学习和尊敬的法律人。

肾功能严重受损对他的眼睛影响很大。他曾做过白内障手术,眼睛还散光,所以看书时很吃力。但是除了工作,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有一名年轻律师曾经看到李庆军的办公桌上放着几本医学、财会书籍,就很好奇。李庆军说,手头的案子涉及这方面,就买来看看。“李法官下的功夫比我们律师都多,他真的是在用心践行自己最初的承诺。”这位年轻的律师说。

在同事眼里,他是出了名的“三不”法官。

对法律的信仰和对审判事业的热爱,让李庆军倍加珍惜身上的法袍。工作中不向领导伸手要待遇,交往中不给同事朋友找麻烦,办案中更不向当事人伸手要好处。他总是对审判团队说:“当法官一定要对得起良心。不管谁找,法律的底线不能突破。”

愚公故里走出来的山里娃李庆军,对法官这个职业的热爱早已融入血液、融入灵魂。正是凭着这股“愚劲”,在生命的最后8个月,他带领审判团队结案360件,占全庭结案总数的三分之一,仅他个人就结案121件,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

一场特殊的追思会

7月3日,亚太律师事务所举办了一场李庆军法官追思会,河南多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来了。“我从业30多年了,在我的记忆中,咱们省律师界专门为一名法官举行这样的会议,还是第一次。”大成律师事务所主任李煦燕说。

距李庆军去世已将近10个月,但大家讲起他时仍然充满了惋惜和怀念。律师武中文是李庆军的老乡,他回忆说:“庆军当法官后他的父母反复叮嘱,老百姓打官司不容易,你断案子要讲良心,不要做挨骂的事!庆军答应了,也做到了,而且一做就是一辈子。”

“与李法官接触没有距离感,他没有架子,很平易近人。”在追思会上,律师张武的话引起大家的共鸣,好几个律师说:“去见李法官,每次都是到时他起身相迎,走时又起身相送。虽然这都是些琐碎的细节,但足以看出一位法官的素养和品格。”

李庆军曾在日记中写道,法官和律师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办理案件时虽然站的角度不同,但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法律尊严、实现公平正义,所以理应互相尊重。

2017年,李庆军主持一起案件的听证会。一方当事人和律师来自外省,地方口音很重,而且发言时不断重复。李庆军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多次安慰说:“别着急,慢慢讲,让大家都听明白。”

这次听证会开了3个多小时,结束时都中午1点多了。那位律师收拾完材料,郑重地对李庆军说:“李法官,我普通话讲不好,一直担心法官听不清楚,对我们不利,没想到您这样有耐心,我为河南法官点赞!”

让律师们敬佩的不仅是李庆军的人格魅力,还有他的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

2016年,大成律师事务所代理一起工程再审案件,证据材料近千页,争议点多达11处,花了近两周的时间才厘清。他们以为法官手中案件太多,估计很难在这个案件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就告诉当事人,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开庭前几天,李庆军给他们打了五六次电话,仔细了解案情。开庭时,李庆军迅速而准确地将争议点锁定为4项。庭审后,他又一一指出双方证据存在的不足,大家既信服又敬佩。最终,在李庆军的组织下,案件很快得到解决。

拿到调解协议,当事人老潘激动不已:“我一辈子都要感谢李法官,他为这个案子付出很多努力,才让我们两家企业重归于好,四五百名工人从中受益。”

2018年9月30日,李庆军去世后的第三天。在济源的一条小街上,一位年迈的老人佝偻着背,费力地蹬着一辆小三轮车。她要去集市上给儿子买他最喜欢吃的柿子。她就是李庆军的母亲。

从去年秋天一直等到现在,秋叶黄了,儿子没有回来;大雪落满了山坡,儿子没有回来;春节的饺子包好了,儿子还是没有回来……李庆军去世的消息一直瞒着他年迈的父母。如今,快10个月过去了,两位老人以为儿子出远门去办案了,天天握着手机,坐在门口眼巴巴地盼望着,盼望着那个孝顺的孩子突然又笑着回来了。

送别他的当天,家乡200多人自发聚集在一起,朝着郑州的方向三鞠躬,为李庆军送行。

李庆军去世后,河南日报在一版刊登长篇通讯,并配发系列评论。短短时间,阅读量就超过50万人次,纪念的文字喷涌而出,人们称赞他是新时代人民的好法官,是既干净又干事的好干部。

网友们留言:“他用活生生的事迹展现了现实版焦裕禄的形象,他把学习焦裕禄落实在行动上,把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法官如斯,是人民之荣幸;有党员如斯,是党员之楷模!”“一个好法官,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好人故事,更是坚定了群众对公平正义的信仰。”

最高人民法院追授李庆军“全国模范法官”,中共河南省委追授他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党员干部中掀起向李庆军学习的热潮。

“我们为有这样的同事感到自豪,我们要像李庆军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公平正义作为毕生追求。”在省高院,同事们回忆起与他共事的日子,仿佛有一盏灯在心里点燃,引领着大家砥砺前行。

“对每一份证据都要认真审查,对每一个裁判文书都要一丝不苟,对每一位当事人都要真诚相待。”在全省法院系统,李庆军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精神,正鼓舞着更多的法官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盛夏的一天,迎着朝阳,李然来到郑州市烈士陵园,为父亲李庆军带来了他生前一直期待的消息,那是一张重庆大学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李然说:“我爸是个平凡的人,他这辈子就想做一个对得起群众对得起良心的好法官,他做到了。我会沿着他的路继续走下去……”

评论:一身正义一心为民

河南日报客户端评论员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在全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之时,追忆全国模范法官、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李庆军的感人事迹,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再次感悟初心的赤诚滚烫、使命的千钧重量,更加自觉地担当作为,为民服务解难题。

“有法官如斯,是人民之荣幸;有党员如斯,是党员之楷模!”李庆军去世后,网上网下哀思如潮,纪念文字喷涌而出,缘于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践行初心与使命。重病住院做检查和透析时还忘我工作,生命最后的8个月,结案121件,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即使标的额3500多元的劳动报酬争议案,也认真审理、查明真相,像亲人一样善待百姓,在自己审理的每一个案件中,努力让当事人树立对法治的信仰;一有时间就钻研审判前沿课题,当亲情、乡情、人情与法律冲突的时候,选择坚守法律和良知,始终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以精湛业务守护公平正义……李庆军用人格魅力、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平凡中的壮举,最能扣动人的心弦;身边的典型,最能激发奋斗的力量。李庆军犹如一面镜子,让广大党员干部正心正身,立足本职当先锋、作表率。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千难万难,党员干部带头奋斗就不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创高水平开放新局面,走好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新使命、新征程对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和作风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像李庆军那样,恪守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永葆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发扬坚韧不拔、敢于牺牲的奋斗精神,确保我省主题教育不断取得实效,汇聚争当出彩河南人的强大正能量。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编辑:赵昊天

53

人的一生充满了选择。去留之间,取舍之中,考验着毅力,更照鉴初心。

当亲情、乡情、人情与法律冲突时,他选择坚守法律和良知。

当医生给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治疗方案时,他选择不耽误上班的后者。

当面对病痛折磨和繁重办案工作时,他选择隐忍与坚守,不给组织和同事增添负担。

李庆军,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原副庭长。2018年9月28日,在与尿毒症顽强抗争4年后,他永远地离去了。

他是一位普通的法官,留下的故事却震撼人心。在他走后,网上网下哀思如潮,善良、淳朴、敬业、正直、温暖……平日里默默无闻的他,原来早已在很多人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小山村的第一个本科生

济源市邵原镇北李洼村是李庆军的家乡。这是一个坐落于太行山与王屋山之间的小山村,愚公移山的故事就诞生在这里。1964年4月,李庆军出生在这大山深处的贫苦农家,兄妹四人,他是老大。父亲早年因车祸落下残疾,李庆军从小就懂得体恤父母的不易,学习异常刻苦。

高中同学至今还记得他在一次班会上的发言:“穷不是我们山里孩子的错,但是改变贫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别无出路,只有埋头读书,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乡的面貌。”

那时,教室取暖用的是土坯煤炉,前一天晚上填上湿煤封好,中间戳一个小洞徐徐燃烧,第二天要早早起来捅炉子换煤块,不然,火就会熄灭。早上,李庆军总是第一个起床,煤油灯下伏案读书的身影定格在班里每一位老师同学的记忆里。因为他,21班冬季的煤炉从没有熄灭过。

1982年,李庆军考上河南大学政治教育系,成为村里第一个本科生。大家都说,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

毕业后,李庆军在郑州当上了大学老师。作为村里最有文化的人,每次回家,乡亲们总为宅基地、耕地等纠纷找他评理、想办法。山里的农民没有文化,往往因为纠纷吵架、打架,甚至有年轻人因不懂法走上犯罪道路。李庆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法律知识太重要了,我能为乡亲们做点啥?”

一颗种子在他的心里萌芽。李庆军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疯狂自学法律,终于如愿考上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并于1993年考进省高级人民法院,从此,踏上了追寻公平正义的道路。

“不办事儿”的老乡

村里人说起他有一句口头禅:“庆军‘不办事儿’!”

在村民眼里,省高院的法官,那可是“大官”。十里八乡找他帮忙的人更多了。熟悉的、不熟悉的,看病的、打官司的……来家里吃饭是常事,有的甚至一住好几天。李庆军总是热情招待,从不嫌烦。装修房子时,他说服妻子放弃木地板,坚持铺地板砖。“乡亲们远道赶来,都是两脚泥,咱要是木地板,怕他们不自在。”妻子马凤实为此也埋怨过:“咱家就是你们邵原的驻郑办事处。”

乡情归乡情,但是为案件说情打招呼的事李庆军从来不干。

高中同学侯怀乐的侄子在济源跟人打官司,想少赔点钱。别人都说,“你和庆军关系那么好,你去找他,他肯定管。”可是这一趟郑州之行,让侯怀乐的颜面尽失。李庆军说:“案情分析上我可以帮你,但是不能通过以上压下的方式去打招呼,这绝对不行。”老同学满怀希望而来,失望而归。“当时还气他不近人情,后来理解了,庆军坚持原则是对的。”侯怀乐说。

不仅是同学、发小,连老师甚至亲舅舅为案件找他“开后门”,李庆军也一概拒绝。有一次,他的二舅为一起案件,专门去郑州找他两趟,希望他能给老家的法院打个电话,事情走个捷径了结了。李庆军从法律角度仔细帮舅舅分析问题,就是不肯打电话说情。为这,舅舅好长一阵都想不通。

老乡翟明堂曾经作为村民代表,为一起种植合同纠纷打了18年官司,在省高院开庭30多次。李庆军从来没有为他的案子找过同事。别人说:“李庆军在省高院谁不认识,你咋不找他帮帮忙?”翟明堂摆摆手,说:“我清楚庆军的为人,他永远不会找人说情的。”

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渐渐地,李庆军“不办事儿”的名声在村里就传开了。得知这个名号,李庆军先是呵呵一笑,然后认真地说:“当法官,公正是最起码的底线。在法院要是都讲人情的话,那还要法律干啥。”

签到机上的最后影像

李庆军的卧室更像是医院的一间病房。屋里弥漫着淡淡的药味,成箱的透析液几乎堆满一面墙,口服药多得要拿盆子来盛着。两个特殊的“床头柜”,一个是小冰箱,用来保存针剂,一个是台式培养箱,用来加热透析液。床边还架着紫外线消毒灯。李庆军每天就是在这里,自己做腹膜透析。

4年间,他必须早上6点起床,一天做4次甚至5次透析。为了按时上班,他经常带着早饭去单位,中午又原封不动带回来。妻子埋怨他,他总是那几句话:“今天接待了好几拨当事人,没时间吃”“今天忙着开庭,来不及吃”“今天感到恶心,吃不下”……整理遗物时,拉开他办公室的抽屉,一个里面放着药、体温计和血压计,另一个放满了没有来得及吃掉的饼干、点心。眼前的场景,让亲人们泪流不止。

在他的办公室,家人还发现了19本日记,除了少量生活片段,大部分是工作记录,一写就是11年。日记中,有压力,有病痛,有牵挂,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渴望……

2014年10月17日:“上午在家休息,下午批出15件案件。把桌上堆积的案件批完。加班到晚上7时30分。”

2017年10月18日:“剩下这一个多月,要全力以赴办案,结案率会影响全院的工作成绩。办好案,对法律负责,对当事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2018年3月13日:“昨晚乘K180去北京。上午到北大医院,各项检查指标都很好,医生说,我可能是病人中控水最好的。上午改签回程票,下午1时30分回郑。”

深夜的郑州火车站,有一个瘦弱的身影常常出现在那里,拎着药箱,步履匆匆。这个乘客就是李庆军。2016年以后,医生要求他每个月必须去北京复查一次。为了少耽误工作,每次他都只请半天假,头一天晚上坐普通列车去北京,第二天上午检查完再坐高铁往回赶。到郑州后先去单位,晚上很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妻子劝他不要这么拼,他却说:“从高铁站回来刚好路过单位,把落下的工作补上,我心里踏实。”

2018年9月1日,也就是李庆军做肾脏移植手术的前一天,他还在单位加班。晚上6时30分,省高院签到机上留下了他的最后影像。第二天躺在病床上,他一边做术前准备,一边接连给同事打了13个电话,全部是嘱咐工作上的事。

为审判事业奋战的“愚公”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自幼接受党的教育……作为一名青年法官,沐浴着党的恩泽,接受着党的培养,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我最大的心愿……”

翻开李庆军的入党志愿书,就像在看一幅楷书临帖。清秀而有力的笔迹,一撇一捺都透着发自肺腑的郑重和初心。

怀着这份赤诚,他凭借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拖着病体坚守在审判岗位上。

恶心、腹胀、疼痛……在他去世前的4年里,病魔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他。面对繁重的办案工作,他选择隐忍和坚持,选择把痛苦写进日记,生怕亲人们为他担忧,给同事和朋友增添负担。他边治疗边工作,总是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的身体会越来越好。

“法官的职责就是办案,如果不办案还有什么价值?”这是李庆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让他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道路上无怨无悔;就是这句话,让他用有限的生命,书写了对党的无限忠诚,诠释了人民法官的初心和使命。

在妻子眼里,他痴迷工作的样子像极了每天挖山不止的愚公。

痛风发作的时候,他疼得走路都困难,依然坚持去上班。妻子既心疼又不解:“庆军,咱就不能在家歇歇吗?”他却说:“你不知道,我在家里闲着更难受,一到单位,我浑身是劲,一忙起来啥都忘啦。”

在医生和护士眼里,李庆军是个不听话的病人。

2016年,他高压升到190,并出现脑梗。住院期间,稍一好转他就闲不住,让书记员把案卷送到医院,在病床上批批改改。几天后,同事把成沓的卷宗拿走,按他的要求再送来新的。护士批评他也不听,无奈地直摇头。

在律师眼里,他是一个值得学习和尊敬的法律人。

肾功能严重受损对他的眼睛影响很大。他曾做过白内障手术,眼睛还散光,所以看书时很吃力。但是除了工作,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有一名年轻律师曾经看到李庆军的办公桌上放着几本医学、财会书籍,就很好奇。李庆军说,手头的案子涉及这方面,就买来看看。“李法官下的功夫比我们律师都多,他真的是在用心践行自己最初的承诺。”这位年轻的律师说。

在同事眼里,他是出了名的“三不”法官。

对法律的信仰和对审判事业的热爱,让李庆军倍加珍惜身上的法袍。工作中不向领导伸手要待遇,交往中不给同事朋友找麻烦,办案中更不向当事人伸手要好处。他总是对审判团队说:“当法官一定要对得起良心。不管谁找,法律的底线不能突破。”

愚公故里走出来的山里娃李庆军,对法官这个职业的热爱早已融入血液、融入灵魂。正是凭着这股“愚劲”,在生命的最后8个月,他带领审判团队结案360件,占全庭结案总数的三分之一,仅他个人就结案121件,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

一场特殊的追思会

7月3日,亚太律师事务所举办了一场李庆军法官追思会,河南多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来了。“我从业30多年了,在我的记忆中,咱们省律师界专门为一名法官举行这样的会议,还是第一次。”大成律师事务所主任李煦燕说。

距李庆军去世已将近10个月,但大家讲起他时仍然充满了惋惜和怀念。律师武中文是李庆军的老乡,他回忆说:“庆军当法官后他的父母反复叮嘱,老百姓打官司不容易,你断案子要讲良心,不要做挨骂的事!庆军答应了,也做到了,而且一做就是一辈子。”

“与李法官接触没有距离感,他没有架子,很平易近人。”在追思会上,律师张武的话引起大家的共鸣,好几个律师说:“去见李法官,每次都是到时他起身相迎,走时又起身相送。虽然这都是些琐碎的细节,但足以看出一位法官的素养和品格。”

李庆军曾在日记中写道,法官和律师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办理案件时虽然站的角度不同,但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法律尊严、实现公平正义,所以理应互相尊重。

2017年,李庆军主持一起案件的听证会。一方当事人和律师来自外省,地方口音很重,而且发言时不断重复。李庆军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多次安慰说:“别着急,慢慢讲,让大家都听明白。”

这次听证会开了3个多小时,结束时都中午1点多了。那位律师收拾完材料,郑重地对李庆军说:“李法官,我普通话讲不好,一直担心法官听不清楚,对我们不利,没想到您这样有耐心,我为河南法官点赞!”

让律师们敬佩的不仅是李庆军的人格魅力,还有他的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

2016年,大成律师事务所代理一起工程再审案件,证据材料近千页,争议点多达11处,花了近两周的时间才厘清。他们以为法官手中案件太多,估计很难在这个案件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就告诉当事人,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开庭前几天,李庆军给他们打了五六次电话,仔细了解案情。开庭时,李庆军迅速而准确地将争议点锁定为4项。庭审后,他又一一指出双方证据存在的不足,大家既信服又敬佩。最终,在李庆军的组织下,案件很快得到解决。

拿到调解协议,当事人老潘激动不已:“我一辈子都要感谢李法官,他为这个案子付出很多努力,才让我们两家企业重归于好,四五百名工人从中受益。”

2018年9月30日,李庆军去世后的第三天。在济源的一条小街上,一位年迈的老人佝偻着背,费力地蹬着一辆小三轮车。她要去集市上给儿子买他最喜欢吃的柿子。她就是李庆军的母亲。

从去年秋天一直等到现在,秋叶黄了,儿子没有回来;大雪落满了山坡,儿子没有回来;春节的饺子包好了,儿子还是没有回来……李庆军去世的消息一直瞒着他年迈的父母。如今,快10个月过去了,两位老人以为儿子出远门去办案了,天天握着手机,坐在门口眼巴巴地盼望着,盼望着那个孝顺的孩子突然又笑着回来了。

送别他的当天,家乡200多人自发聚集在一起,朝着郑州的方向三鞠躬,为李庆军送行。

李庆军去世后,河南日报在一版刊登长篇通讯,并配发系列评论。短短时间,阅读量就超过50万人次,纪念的文字喷涌而出,人们称赞他是新时代人民的好法官,是既干净又干事的好干部。

网友们留言:“他用活生生的事迹展现了现实版焦裕禄的形象,他把学习焦裕禄落实在行动上,把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法官如斯,是人民之荣幸;有党员如斯,是党员之楷模!”“一个好法官,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好人故事,更是坚定了群众对公平正义的信仰。”

最高人民法院追授李庆军“全国模范法官”,中共河南省委追授他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党员干部中掀起向李庆军学习的热潮。

“我们为有这样的同事感到自豪,我们要像李庆军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公平正义作为毕生追求。”在省高院,同事们回忆起与他共事的日子,仿佛有一盏灯在心里点燃,引领着大家砥砺前行。

“对每一份证据都要认真审查,对每一个裁判文书都要一丝不苟,对每一位当事人都要真诚相待。”在全省法院系统,李庆军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精神,正鼓舞着更多的法官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盛夏的一天,迎着朝阳,李然来到郑州市烈士陵园,为父亲李庆军带来了他生前一直期待的消息,那是一张重庆大学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李然说:“我爸是个平凡的人,他这辈子就想做一个对得起群众对得起良心的好法官,他做到了。我会沿着他的路继续走下去……”

评论:一身正义一心为民

河南日报客户端评论员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在全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之时,追忆全国模范法官、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李庆军的感人事迹,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再次感悟初心的赤诚滚烫、使命的千钧重量,更加自觉地担当作为,为民服务解难题。

“有法官如斯,是人民之荣幸;有党员如斯,是党员之楷模!”李庆军去世后,网上网下哀思如潮,纪念文字喷涌而出,缘于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践行初心与使命。重病住院做检查和透析时还忘我工作,生命最后的8个月,结案121件,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即使标的额3500多元的劳动报酬争议案,也认真审理、查明真相,像亲人一样善待百姓,在自己审理的每一个案件中,努力让当事人树立对法治的信仰;一有时间就钻研审判前沿课题,当亲情、乡情、人情与法律冲突的时候,选择坚守法律和良知,始终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以精湛业务守护公平正义……李庆军用人格魅力、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平凡中的壮举,最能扣动人的心弦;身边的典型,最能激发奋斗的力量。李庆军犹如一面镜子,让广大党员干部正心正身,立足本职当先锋、作表率。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千难万难,党员干部带头奋斗就不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创高水平开放新局面,走好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新使命、新征程对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和作风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像李庆军那样,恪守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永葆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发扬坚韧不拔、敢于牺牲的奋斗精神,确保我省主题教育不断取得实效,汇聚争当出彩河南人的强大正能量。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编辑:赵昊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