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高素质高颜值新福建

2019-08-29 14:52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丘陵面积达到80%以上,为全国之最。由于平原较少,耕地贫乏,再加上长期处于海防前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福建都属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人民充分发挥敢拼实干精神,使福建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迈入先进行列,从交通闭塞之地变成通达世界的便捷之地,从海防前线变为改革开放前沿,从当年的贫困之地成为如今的小康富裕之省,从生态底色好提升到绿色发展强,走上了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经济社会大跨越

作为中国最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福建省坐拥台、侨、海等多重优势,联结闽三角、辐射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经济圈,近年来更是实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济发展翻天覆地的变化。GDP从1952年的12.73亿元跃升到2018年的35804亿元,增长2812倍,占全国比重由1.9%提升到4.0%,经济总量从全国后几位提升至2018年的第10位。人均GDP从1952年的102元提高到2018年的91197元,增长893倍,位居全国第6位。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省财政总收入从1952年的2.2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045.43亿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经济以农业为主,195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5.9∶19.0∶15.1,到1978年,调整为36.0∶42.5∶21.5。改革开放后,福建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到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6.7∶48.1∶45.2,基本形成了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日臻完善。工业结构向中高端化调整转换步伐加快,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纺织、食品、石材、水暖等传统行业部分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福州新型显示、福州新型功能材料、泉州集成电路、宁德新能源汽车、莆田新型纺织功能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服务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加速发展,信息服务、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蓬勃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同时,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福建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迅猛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2018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4311.37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6%,占GDP的比重连续7年保持在67%左右,2018年为67.9%;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为86.5%;非公经济类型单位在岗职工占比从1984年的0.3%提高到2017年的75.1%。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省交通发展日新月异。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福建全省公路里程只有1853公里,至2018年,仅高速公路总里程就达5155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倍。1956年福建铁路里程只有354公里,到2018年铁路运营里程达3509公里,铁路路网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在航运方面,形成了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晋江、武夷山、连城等中小机场为辅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体系,开通国内外航线100多条。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49年的29.69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56130.82万吨,增长了1890倍。

铁路彻底改变了福建交通闭塞的局面,促进八闽大地与全国各地联通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957年4月,连接江西鹰潭和福建厦门的鹰厦铁路全线通车,福建迎来了第一条出省铁路通道。1998年,峰福铁路全线贯通,福建打开了第二条出省铁路通道。

2009年9月,温福铁路通车运营,福建正式进入动车时代。2010年,福厦铁路的开通,拉近了福建省内福州、厦门两个主要城市的时空距离,两地间人员交流更加密切。

2012年,龙厦铁路建成通车,闽西革命老区迈入“动车时代”。

2013年,向莆铁路开通,打通福建连接内陆腹地的通道;厦深铁路通车,东南沿海铁路大通道贯通,构建起闽东南和珠三角的“黄金走廊”。

2015年,合福高铁通车,福建跨入“高铁时代”。

2018年12月通车运营的南龙铁路,与合福高铁以及杭深、龙厦铁路一起形成高等级快速铁路环状通道,使福建省内连接地市快速铁路环线封“口”成形,福建省内各地人员往来更加密切,进一步助力福建省内产业布局及旅游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绿色”为底促发展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至2018年,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0年保持全国第一。同时水质、空气质量、森林覆盖率等关键性指标持续优化,2018年全省12条主要河流Ⅰ类至Ⅲ类水质比例达95.8%,9市1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7.6%,PM2.5浓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三分之一,生态美成为福建发展的突出优势。

福建省通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促进机制,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断释放生态红利,将绿色化作福建发展最好的“底色”。

多年来,福建坚持绿色发展,对占全省县(市、区)总数40%的34个县(市、区)和南平、龙岩、三明、宁德、平潭5地市取消了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点放到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上。创新绿色发展机制,进行生态区位商品赎买改革,完成赎买23.6万亩,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实施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仅闽江、九龙江、鳌江、汀江四条流域的补偿资金就达55亿元。同时开展排污权交易、绿色金融、用能权有偿使用等系列制度创新。坚持环境保护优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福建、清新福建已经成为现实。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山清水秀是福建的最大资源和资产,也是福建最宝贵的形象和品牌”。为此,福建全省坚决守好生态底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通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动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促进传统粗放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截至2018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福建全省生产总值比重45.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

区域协调“齐步走”

福建既面向广阔海洋,又背靠崇山峻岭,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为此,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化山海协作、推动城乡统筹的“福建方案”。从2018年开始,福建省委、省政府快速部署、提高站位、积极作为,着力抓好协同发展区规划编制、项目实施、信息沟通、事务协调、调查研究等工作,目前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开局快、起步稳、态势好。

2018年两大协同发展区共梳理出149个项目、总投资约1.45万亿元,其中筛选出重点协作项目53个、总投资6969亿元。截至2018年底,149个协同区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约1854亿元,投资完成率118.1%。2019年筛选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重大协作项目101个、总投资12507.8亿元;闽东北协同发展区重大协作项目136个、总投资11027.77亿元。

目前,两大区域协作成效显著。基础设施方面,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对接,厦漳同城大道、南三龙铁路等项目建成投用,福厦客专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莆田—福州长乐机场城际铁路(F2线)、厦门轨道交通6号线及漳州角美延伸段等跨区域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完善;产业配套协作方面,闽东北协同区围绕上汽集团宁德基地、宁德时代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等龙头项目加快建设;社会事业方面,目前两大协同发展区已有26个县(市、区)建立基础教育帮扶机制。省协和医院平潭分院建成使用,福州儿童医院牵头76家医院组建“闽东北儿科联盟”;生态协同保护方面,推进闽江、九龙江等重点跨市流域综合治理,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有序推进,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生态环境设施共建共享进一步加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志伟)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编辑:阿奎

54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丘陵面积达到80%以上,为全国之最。由于平原较少,耕地贫乏,再加上长期处于海防前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福建都属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人民充分发挥敢拼实干精神,使福建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迈入先进行列,从交通闭塞之地变成通达世界的便捷之地,从海防前线变为改革开放前沿,从当年的贫困之地成为如今的小康富裕之省,从生态底色好提升到绿色发展强,走上了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经济社会大跨越

作为中国最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福建省坐拥台、侨、海等多重优势,联结闽三角、辐射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经济圈,近年来更是实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济发展翻天覆地的变化。GDP从1952年的12.73亿元跃升到2018年的35804亿元,增长2812倍,占全国比重由1.9%提升到4.0%,经济总量从全国后几位提升至2018年的第10位。人均GDP从1952年的102元提高到2018年的91197元,增长893倍,位居全国第6位。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省财政总收入从1952年的2.2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045.43亿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经济以农业为主,195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5.9∶19.0∶15.1,到1978年,调整为36.0∶42.5∶21.5。改革开放后,福建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到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6.7∶48.1∶45.2,基本形成了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日臻完善。工业结构向中高端化调整转换步伐加快,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纺织、食品、石材、水暖等传统行业部分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福州新型显示、福州新型功能材料、泉州集成电路、宁德新能源汽车、莆田新型纺织功能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服务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加速发展,信息服务、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蓬勃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同时,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福建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迅猛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2018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4311.37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6%,占GDP的比重连续7年保持在67%左右,2018年为67.9%;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为86.5%;非公经济类型单位在岗职工占比从1984年的0.3%提高到2017年的75.1%。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省交通发展日新月异。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福建全省公路里程只有1853公里,至2018年,仅高速公路总里程就达5155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倍。1956年福建铁路里程只有354公里,到2018年铁路运营里程达3509公里,铁路路网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在航运方面,形成了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晋江、武夷山、连城等中小机场为辅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体系,开通国内外航线100多条。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49年的29.69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56130.82万吨,增长了1890倍。

铁路彻底改变了福建交通闭塞的局面,促进八闽大地与全国各地联通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957年4月,连接江西鹰潭和福建厦门的鹰厦铁路全线通车,福建迎来了第一条出省铁路通道。1998年,峰福铁路全线贯通,福建打开了第二条出省铁路通道。

2009年9月,温福铁路通车运营,福建正式进入动车时代。2010年,福厦铁路的开通,拉近了福建省内福州、厦门两个主要城市的时空距离,两地间人员交流更加密切。

2012年,龙厦铁路建成通车,闽西革命老区迈入“动车时代”。

2013年,向莆铁路开通,打通福建连接内陆腹地的通道;厦深铁路通车,东南沿海铁路大通道贯通,构建起闽东南和珠三角的“黄金走廊”。

2015年,合福高铁通车,福建跨入“高铁时代”。

2018年12月通车运营的南龙铁路,与合福高铁以及杭深、龙厦铁路一起形成高等级快速铁路环状通道,使福建省内连接地市快速铁路环线封“口”成形,福建省内各地人员往来更加密切,进一步助力福建省内产业布局及旅游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绿色”为底促发展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至2018年,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0年保持全国第一。同时水质、空气质量、森林覆盖率等关键性指标持续优化,2018年全省12条主要河流Ⅰ类至Ⅲ类水质比例达95.8%,9市1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7.6%,PM2.5浓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三分之一,生态美成为福建发展的突出优势。

福建省通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促进机制,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断释放生态红利,将绿色化作福建发展最好的“底色”。

多年来,福建坚持绿色发展,对占全省县(市、区)总数40%的34个县(市、区)和南平、龙岩、三明、宁德、平潭5地市取消了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点放到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上。创新绿色发展机制,进行生态区位商品赎买改革,完成赎买23.6万亩,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实施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仅闽江、九龙江、鳌江、汀江四条流域的补偿资金就达55亿元。同时开展排污权交易、绿色金融、用能权有偿使用等系列制度创新。坚持环境保护优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福建、清新福建已经成为现实。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山清水秀是福建的最大资源和资产,也是福建最宝贵的形象和品牌”。为此,福建全省坚决守好生态底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通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动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促进传统粗放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截至2018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福建全省生产总值比重45.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

区域协调“齐步走”

福建既面向广阔海洋,又背靠崇山峻岭,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为此,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化山海协作、推动城乡统筹的“福建方案”。从2018年开始,福建省委、省政府快速部署、提高站位、积极作为,着力抓好协同发展区规划编制、项目实施、信息沟通、事务协调、调查研究等工作,目前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开局快、起步稳、态势好。

2018年两大协同发展区共梳理出149个项目、总投资约1.45万亿元,其中筛选出重点协作项目53个、总投资6969亿元。截至2018年底,149个协同区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约1854亿元,投资完成率118.1%。2019年筛选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重大协作项目101个、总投资12507.8亿元;闽东北协同发展区重大协作项目136个、总投资11027.77亿元。

目前,两大区域协作成效显著。基础设施方面,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对接,厦漳同城大道、南三龙铁路等项目建成投用,福厦客专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莆田—福州长乐机场城际铁路(F2线)、厦门轨道交通6号线及漳州角美延伸段等跨区域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完善;产业配套协作方面,闽东北协同区围绕上汽集团宁德基地、宁德时代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等龙头项目加快建设;社会事业方面,目前两大协同发展区已有26个县(市、区)建立基础教育帮扶机制。省协和医院平潭分院建成使用,福州儿童医院牵头76家医院组建“闽东北儿科联盟”;生态协同保护方面,推进闽江、九龙江等重点跨市流域综合治理,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有序推进,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生态环境设施共建共享进一步加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志伟)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编辑:阿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