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很多高三学生在那些“不眠不休”的日子里所许下的誓言:离家越远越好。其中一些学生也做到了。
将人的一生拉长了看,离家求学的四年(也许更长),只是时间轴上的一个很小的片段,然而这时的别离——不同于以往——是父母与孩子真正“渐行渐远”的开始。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这话虽有些偏颇,但也不无道理。可是《论语》里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似乎也有几分道理。上学的路,是远是近,大家似乎都有道理。
还有几天,各大高校就要迎来新生,离家的孩子终究还是要出发了。对于孩子来讲,即将奔赴到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去,有种天高海阔凭鱼跃的兴奋;对于父母来讲,离情别绪却浓浓地萦绕着化不开,该放手的时候还是要放手啊!近日,记者走进三个普通家庭,去听听他们面临这种境况的想法。
(开学典礼。辛一 冯磊 摄)
几天后,陈生(化名)的女儿就要去离家几千里的湖南上大学了。要带的行李已经收拾得八九不离十,还有一些日用品,陈生打算到了学校再购置。陈生女儿的求学路不近也不远,好在如今联系方便,想念时打个电话,微信上报个平安,多少冲淡了几分离愁。
像很多父母一样,陈生对女儿上学后的“空巢”生活有了基本的打算:夫妻两人都要上班,下班回家前陈生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喝点酒,回家后撸撸猫,然后睡觉。
对女儿想去哪里上学,陈生并没有特别的要求,而是尊重女儿的意见,这也是另一种“儿大不由娘”。毕竟女儿不在家,生活还要继续。
陈生告诉记者,他的朋友之中,也有给孩子规划好未来去哪上学的。孩子一般会尊重父母的安排,“像我的一个朋友以前将孩子送去英国念书,现在已经回国工作了。如果是女孩,一般都希望留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男孩就让他自己飞吧。”
《少年梦》·九曲弯弯,漫山花已浓,遥望回乡路,往事已随风。
(大学新生报到。张斌 摄)
王先生的儿子今年要读博了,他一直为儿子骄傲,但那份深埋在心底的感觉,偶尔表露出来的更多像是无奈。
王先生说,儿子在北京上大学,因为从小就比较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强,家里对儿子去外地上学并没有不放心,相反,去哪里上学,都是儿子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而定。
在儿子上学的日子里,王先生与妻子早晨一起跑步锻炼,然后各自上班,晚上回到家与孩子线上聊天。特别想念孩子时,夫妻俩坐上火车去北京,最多四个多小时就能到达。上班之余,夫妻俩还一起去旅游,感觉从三口之家变成二人世界,更多的是“解脱”。
当然,也有不适应的时候。“儿子上高中的时候,自己要早早起来给他弄早饭,后来儿子去读大学后,一下子感觉早晨的时间充裕了,都不用忙了。”除此之外,王先生还有些无奈,“第一个学期儿子‘十一’都回来,到后来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时候寒暑假也不回来,就算回来也早早回校。感觉儿子现在就像‘空气’,他真实存在,但你却看不见摸不着。”
《望乡》·穿过岁月春与秋,尝尽世间爱与愁,何顾此时别离与拥有。
(资料图。王呈 摄)
朱先生的女儿在上海已经工作一年半时间了,上大学时,女儿选择了与镇江一江之隔的扬州。仅从地域上看,朱先生感觉很放心,“现在聊天工具这么发达,而且过江也很快,见面很方便。”朱先生女儿读的是传媒专业,是一名艺术生,在填志愿前,朱先生充分尊重了女儿的兴趣爱好,在上海与扬州之间,朱先生女儿最终选择了扬大江陵学院。
朱先生说,女儿比较懂事,经常回来,上学、上班的时候基本每个月都回来一次。孩子上大学之后,夫妻俩的生活没受到太大影响,每天正常上班外,也会通过旅游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对于一些孩子希望离家越远越好的想法,朱先生认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有些孩子希望离家远,可能与家庭变故或是父母过分关爱有关,但这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孩子想自由,父母有不舍,这不是谁胜谁败的较量,而是需要相互理解。
《乡愁》·游子你可记得土地的芳香,妈妈你可知道儿女的心肠。
在上大学之前,去哪上学的问题到底是听孩子还是听父母的?记者也采访了几名即将远赴外地上学的学生,他们的经历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我已经长大了,请放心吧
小胡今年考上省外一所985高校,这本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对于曹女士来说,却是噩梦的开始。自从儿子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以后,她就开始胡思乱想。丈夫发现,妻子每天在家里坐立不安,各种担心,晚上也无法正常睡眠。与此同时,曹女士还开始出现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情绪反应严重的时候,甚至会突然抱住儿子痛哭。去医院检查得知,曹女士患上了分离焦虑。
小胡说:妈妈,感谢你这么多年的照顾。但我长大了,而且是个男孩子,我不想被人叫成妈宝。你放心,我一个人会好好照顾自己,也希望你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我身上,这样会让我觉得好累。
为了爱情,她瞒着父母改了志愿
小敏瞒着爸妈偷偷改了今年的高考志愿,把原先跟家人商量好的一所本市高校换成了省外高校。当录取通知书寄到家的时候,父母才得知小敏改了志愿。在父母的质问下,小敏说出改志愿的原因:自己想跟男朋友在同一个地方读大学。
小敏说:爸爸妈妈,我知道自己不该瞒着你们偷偷改志愿,其实我心里也不好受。但我真的很爱我男朋友,他对我很好,我想跟他一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答应你们毕业就回来,因为我也舍不得你们。这次能不能不要把我当小孩子,也相信女儿一回?
(资料图。辛一 谢凌燕 莫一苇)
一位受访者曾说,自己在填志愿的时候,清一色选的都是外省的,结果被父亲统统改成省内的,到最后双方意见折中,志愿报了省内其他城市的大学。
这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如果不妥协呢,冷战吗,还是闹到不欢而散老死不相往来?
热播剧《小欢喜》里,母亲宋倩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可是妈的一切啊!”,她对女儿英子无微不至的爱,却最终逼得孩子患上了抑郁症。
所以,上大学留不留身边,真那么重要?孩子在渐渐成熟,“翅膀硬了”,父母也从孩子身上得到成长,有了精彩的“二人生活”。双方逐渐适应,都很平和。这不好吗?欣慰的是,这是我们在采访中看到的理解与尊重。父母与子女的其他相处之道,但愿也能类推。
(资料图。辛一 吴亦)
文/见习记者 徐蕾 全媒体记者 陈路
配乐:波斯猫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