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的陇原大地,天高云阔,山河壮丽。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省考察调研。从大漠戈壁到祁连草原再到黄土高原,跨越上千公里,实地调研甘肃省文物保护、红色历史传承、职业教育、生态环保、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建设、发展情况。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足迹一路回访,看到当地干部群众备受鼓舞,抢抓发展机遇信心高涨,实施绿色崛起、富民兴陇干劲十足。
保护好文化遗产,站好岗、尽好责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甘肃之行的第一站就来到敦煌莫高窟,考察调研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等主题,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交流。
这是敦煌研究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座谈会现场(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总书记对我们当前文物保护和敦煌文化传承创新提出了殷切希望,勉励我们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令大家备受鼓舞。”回忆起当日情景,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仍感振奋。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16字“莫高精神”,早已成为敦煌研究院七十余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在敦煌研究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座谈会上,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发言(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自信的源头。新时代,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坚定文化自信,敦煌研究院责无旁贷。
皑皑祁连雪山,苍茫戈壁大漠,见证着历史。
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察看关城并听取长城保护情况介绍。
游客游览嘉峪关(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嘉峪关是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讲解员张晓燕激动地说,“总书记登临关城考察,令我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
作为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张晓燕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继续加强学习,深入了解关城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涵,为保护好、传承好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站好自己的岗、尽好自己的责。”
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掖市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馆内绿荫环绕,苍松挺拔,“血战高台”英雄群雕、西路军纪念碑、西路军阵亡烈士公墓等建筑庄严肃穆。
这是在张掖市高台县拍摄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转战河西、奋勇作战,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功绩,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陈展室内,习近平总书记频频驻足,仔细阅读、观看展室内的图片、文字解说、文物等,不时询问历史细节。”当时的场景,担任讲解员的纪念馆宣教科科长王丽霞仍历历在目。
王丽霞说:“总书记非常关注和了解西路军的革命历史,在部分展品前,他还为现场人员讲解了一些展品背后的故事,令大家备受教育,更让我们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总书记嘱托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台县委书记杨成林说,“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把红色历史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这是在张掖市高台县拍摄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8月2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近年来,高台县依托西路军红色历史资源,持续讲好红军故事,“红色”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底色”。每年高台县在小学评选优秀少先队,会以西路军著名将领董振堂、杨克明的名字命名为“董振堂杨克明中队”,中学评选优秀共青团支部,命名为“董振堂杨克明支部”,定期在西路军纪念馆举行命名、授旗仪式。
“通过这种方式,广大青少年从小就在心里烙下红色烙印。”杨成林说,我们要让所有高台儿女牢记历史,把我们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好。
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最早由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创办。他把当时国际先进的工农业技术带到山丹和西北农村,奠定了山丹乃至河西地区现代职业教育、工农业、医疗卫生的基础。
这是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中新友好厅(8月2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
“总书记同学校师生亲切交流,希望同学们专心学习,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为国家所需的人才。”培黎学校教师朱加彪说。
这是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路易·艾黎故居(8月2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近年来,培黎学校与时俱进,突出办学特色,并结合经济发展情况,扩展专业门类,由过去的农、林、牧类专业扩展到制造加工类、信息类、学前教育类等12个专业,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培黎学校校长彭东军告诉记者,过去不少人认为中专学校办学层次低,没有前途。“这次总书记百忙之中来学校考察,并教导我们努力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我们深受鼓舞,今后将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大国工匠。”
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秀美家园
丝路古道,祁连北麓,碧草连天,骏马奔腾。离开培黎学校,习近平来到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一场,参观场史馆,了解马场历史沿革和改革发展情况。
这是在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一场拍摄的马群(8月2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8月的山丹马场,水草丰茂。
马场所在的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近年来,山丹马场通过优化种群结构和数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2015年至今,累计减畜1.38万个羊单位,牧区草原禁牧105万亩,同时,通过开展旅游等多样化经营方式,实现了减畜不减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永远造福草原各族群众’,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永军说,只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这是在武威市古浪县拍摄的八步沙林场(8月22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距离山丹马场200多公里外的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草木葱茏,绿意盎然。
在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左一)和大家一起前往治沙点(8月2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步沙林场。看到工人们在压草方格,他也上前拿起一把开沟犁熟练地和我们一起参与治沙劳动。”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仍然记忆犹新。
这是在武威市古浪县拍摄的八步沙林场(8月22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古浪县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上世纪80年代,不甘风沙肆虐的“六老汉”,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到21世纪初期,八步沙林场完成沙漠治理面积7万多亩。随后,“六老汉”的后人又向着沙漠更深处继续治理。
在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中)、第二代治沙人石银山(左)、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右)合影留念(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总书记叮嘱我们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郭万刚说,“学习英雄楷模,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我们有信心把沙漠治理好。”
确保稳定脱贫 为造福百姓而奋斗
21日上午,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村容村貌。村民李应川家小院舒适整洁,屋内自来水、厨卫设施齐全。“总书记看到我们现在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非常欣慰,他说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李应川说。
在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右一)和家人合影留念(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古浪县针对南部山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的实际情况,从2012年起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目前已建成12个移民新村,富民新村就是其中一个。为了让搬迁下来的村民住得稳、能致富,当地政府集中修建了日光温室和养殖暖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在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富民小学,足球兴趣小组的孩子们开展训练(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要求,为造福百姓而努力奋斗。”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张延堂说,“目前村里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5065元,我们有信心让所有的贫困户脱贫,绝不辜负总书记嘱托。”
在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党群服务中心便民大厅,村民前来办理业务(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牢记嘱托 建设人民的城市
大河奔流,秋高气爽。在黄河上游的甘肃省兰州市,母亲河蜿蜒而过。
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抵达兰州后,前往兰州市黄河干流防洪治理工程兰铁泵站项目点考察。
这是兰州市黄河干流防洪治理工程兰铁泵站项目点(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在兰铁泵站项目点,习近平总书记听取甘肃省和兰州市开展黄河治理和保护情况介绍,登上观景平台,俯瞰堤坝加固防洪工程,随后又沿着步道察看黄河两岸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情况。
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黄河兰州段全长超过150公里,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之一。兰州市水务局局长魏孔仁介绍,目前,兰州已设立各级河长1381名,建立起市县(区)两级党政主要领导为总河长的“双河长”机制,并开展了多次河洪道专项整治。“2016年起,黄河干流兰州段出境水质综合评价稳定达到Ⅱ类,河湖环境显著改善。”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深深地印刻在魏孔仁的心中。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水利系统干部、职工备受鼓舞。我们一定要把黄河保护好,让母亲河更加美丽。”
营造书香社会 传播真善美的精神力量
《读者》诞生于1981年,因改革开放而生,随改革开放成长,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记录者。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兰州市区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
这是位于兰州市区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富康年回忆说:“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读书的重要性。《读者》作为阅读产品的提供者,更要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为读者提供更丰沛的精神养分。”
在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副总经理富康年展示手工书《玩皮影》(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这是位于兰州市区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永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对我们是巨大鼓舞,也是对《读者》做好文化工作的鞭策。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建设书香之城,营造书香社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善美的精神力量传播给更多读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这是《读者》杂志创刊号的复制品(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来源:新华社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