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丹阳市委
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紧扣高质量发展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丹阳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紧扣稳定和发展两大主题,打好“维护稳定”“经济发展”“担当实干”三大战役,全力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坚持项目为王,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一是抓好经济运行。巩固先进制造业实到外资等优势指标,补齐税收占比、制造业投资占比、全口径实到外资等短板指标,通过统筹协调、强化管控,实现全年发展目标。二是突破项目建设。出台招商激励政策,健全项目生成机制,完善项目招引平台,瞄准北上深等发达地区,开展乡贤招商、以商引商、联动招商,集中力量招引一批10亿元、30亿元基地型、龙头型、科技型项目。三是做强园区载体。坚持规划引领、政策激励,围绕主导产业,加快企业集聚步伐,打造一批重点园区。借鉴“顺德模式”,有序推动工业集中区整合提升、瘦体强身。四是完善要素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包办代办制度,推进涉审中介市场化、规范化运作,不断提高企业获得感。完善“分割转让”政策,健全落后产能、低效用地退出机制,释放闲置土地资源,为发展腾出空间。重拳打击恶意逃废债,严查一批恶性案件。强化对金融风险研判预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良好金融生态。
坚持融合发展,提升城乡功能品质。践行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通过精心谋划、科学施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一批群众渴求、社会亟需须的民生实事工程。科学有序推进练湖开发,建设文化彰显、宜业宜居的“城市明珠”。探索产城融合新模式,推进眼镜小镇建设,打造功能完备、形象靓丽的城市客厅。在乡村振兴方面,我们将以产业振兴为抓手,依托省级农业示范园区等载体,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三清一改”行动。加快特色田园乡村和美丽宜居镇村建设,最大程度保护乡村肌理,留住乡村风貌。
坚持生态优先,全力打好三大保卫战。坚持环境保护“不欠新账,还清旧账”,通过压实责任、强化举措,努力实现发展“含金量”与“含绿量”同步提升。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交办问题整改,持续开展丹阳“重拳2019”环保专项行动,处置一批环境突出问题。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在“蓝天”上,推进重点行业废气提标改造及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持续改善大气环境。在“碧水”上,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总要求,抓好长江(夹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强化水生态涵养,做好截污纳管工作,治理好黑臭水体。在“净土”上,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和固体废物倾倒管控,对化工遗留地块开展生态修复,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坚持文明引领,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抢抓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机遇,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树立文明新风,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调动各类议事和公益组织志愿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统筹资源、凝聚合力,高效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把大运河丹阳段打造成运河上的璀璨明珠。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高标准、可持续地参与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依托历史经典和红色文化资源,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加快齐梁石刻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打造特色文旅产品,让市民有更多休闲观光好去处。传承保护丹剧、乱针绣、刻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丹阳故事。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一是维护大局稳定。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消除信息孤岛,规范基层治理内容和形式。建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机制,加大“保护伞”查处力度,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信访维稳单项考核机制,集中精力解决一批历史积案和遗留问题。二是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按照“两不愁三保障” 要求,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人群,扎扎实实补短板、强弱项。加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探索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坚决杜绝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使精准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稳步实施县管校聘,探索推进集团化办学,有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医共体改革,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促进公立医院优势互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