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
经市总党组推荐,受市委组织部委派赴句容市白兔镇龙山湖村任第一书记,我接触了大量的基层工作。面对基层工作中遇到诸多的问题和困难,除了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外,《习近平在正定》现在成了我的工作指南,成了我的实务“教科书”。
基层离群众最近,才最接地气。1982年3月,习近平同志离开中央军委办公厅的工作岗位,来到正定,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受访者之一朱博华同志谈到,习近平选择下基层,是因为他理解,基层才离群众最近,才最近地气,才最能感受社会的脉搏,才最能认知社会。
个人体会——服从组织安排,到农村任第一书记,是革命工作的需要,也是一次难得的机缘。过去久在机关中,常坐办公室,难免与基层实际脱节,“浮、虚、空”,不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开展工作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如何保证?到基层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贴近群众,贴近需求,了解民情民意之后,工作就务实了,就有了方向感。既解决了“闭门造车”的现象,也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需求,才谈得上接地气。
向实践学习真知,向群众学习智慧。习近平同志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他自己规划了4个方面的学习任务:向书本学习知识,向实践学习真知,向历史学习经验,向群众学习智慧。学习让他充实,让他升华。因此,无论是全局工作的决策,还是具体举措,都能让人感觉到坚持学习对他的帮助作用。
个人体会——习近平同志执着好学的精神让人很受启发。他从不高高在上,而是以诚恳朴实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学习帮助他不断升华,他的四项学习任务,也正是教给我们科学系统去学习的方法论。我在基层工作期间,进一步深刻领悟到其中的意义。如参加村委会“集中学习日”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政策文件,走向田间地头向农业科技专家请教,了解村里经济社会发展变迁,与农村种植户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交流生产经营情况,定期走访建档立卡户等等,都是以不同的方法在学习,每一次、每一种学习,都能让自己获真知、取真经、交真心、晓实情。
身体力行,开启沉到基层的新风气。习近平同志曾主持召开转变作风的专题常委会,统一县委班子的思想,下决心解决浮在上面的老毛病,开启沉到基层的新风气,以县委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他又给四机关领导写了一封信,要求大家“调查要一下到底,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寻求源头活水”,于是县委机关作风焕然一新,下基层成了如同日课一样的工作习惯。
个人体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形成正确工作方法的行动口号。
实践证明,这个论断是法宝。今年来,我和村委会专门研究,开展了“四必到、四必访”活动,推行网格化的工作方式,及时掌握群众的动态和需求,及时研究分析、协调处理,也改变了村委会干部工作滋生的“长坐于室内,忙碌于案头”的现象,重心放在了现场,贴近了群众和实际。
苦以励志,勤以为常。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机关办公条件简朴,衣食从俭,从不谋私利。大家评价他生活上与基层干部没啥区别。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大院的晚上,最后灭灯的总是他那窗户。要下乡了,一辆半旧的二八自行车,就成了他使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下村里调研,和群众聊天谈话,往往就在田间地头进行,没有了那种繁文缛节和刻意安排。
个人体会——习近平同志作为县委的主要领导,他以身作则,严以律己,率先垂范,深受干部群众的好评。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习近平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了“勤俭”二字,树立了良好的党的干部形象。
下村担任第一书记以后,我和村党委坚持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教育工作,常抓不懈。今年初,确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船精神”的党建主题,经过我协调,村党委组织党员、村社干部和联社会计40余人到镇江市党纪教育馆开展廉政教育,做到制度化、常态化。
下村期间,往返我自己开私家车,日常用餐我到镇政府食堂,不想跑了就到村委会附近的面馆下碗面。严格执行上级制度规定,不在镇、村报销应由派出单位或个人承担的各种费用。
(作者系市总工会法律工作部部长、句容白兔龙山湖村党委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