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镇江人一天的忙碌,从一碗锅盖面开始”。
这话一点不假。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锅盖面”牌匾下,镇江人早已习惯了被一碗浓油赤酱的锅盖面“叫醒”。
早晨5:30,卷帘门打开时摩擦出的“刺啦”声,已经伴随陈林和郁燕这对80后夫妻4年了。4年时间,这对淮安来镇的“新镇江人”,将一间约40平方米的小面馆,“拼”成了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的“网红面馆”。
吃过一碗面
南京奶奶组“百人品鉴团”前来
34岁的陈林小学时跟着父母来到镇江,妻子郁燕则是婚后跟着丈夫落户而来。婚后6年里,夫妻俩先后生育一女一子,也正是随着儿子的降临,此前靠着打零工谋生的夫妻俩明显感到,3000多元的月收入已经难以支撑起整个家庭。反复商量后,郁燕支持了陈林开一家“从小就爱吃的”锅盖面店的决定。
向亲朋好友借了13万元后,夫妻俩的小面馆在2015年国庆节这天开业了。彼时,只能容下4张桌子的面店毫不起眼,而现实,更是给陈林狠狠一记重击:“起步初期,为了招徕顾客,我们还搞优惠活动,但一天只能卖出20多碗面,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
“后来,我就想着法子去镇江各家面馆吃面,学习人家的长处。有不懂的地方就请教,哪怕是买肉时摊主提出的一点点提议,我也会记下来,回来研究、试验。”陈林说,“当然,还有每一位顾客的感受,比如酱油的咸淡、浇头的口感,等等。说到底,顾客都是用脚投票的,何况在镇江这个锅盖面店随处可见的城市。”
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夫妻俩在挨过了大约一年半的困顿、迷茫、摸索后,被“好口味”带起来的“好口碑”,让夫妻俩进入另一个阶段:忙!忙!忙!一天忙上15个小时,日均下面400碗。
“去年,一位南京老奶奶很偶然地来店里吃面,吃完什么都没说。谁知道,没过多久的一天中午,老奶奶竟然带了100位朋友来组团吃面。那天真的是把我俩忙惨了,但是送走他们,我们感到特别幸福。”陈林说,“我到现在还有这个问顾客口味的习惯,哪怕是这些顾客说我家的面好吃,我都请他‘说不好听的’。”
下了4年面
妻子体重不足百斤丈夫颈椎不如老汉
经营这家面馆,夫妻俩分工明确:陈林负责食材的采购和浇头的制作,还有烧肉圆、熬骨头汤、烹制猪排和牛肉等;郁燕负责配料、煮面。
前天的最高气温达到36℃,一平方米大小操作间里的温度,却接近50℃。而这里,就是郁燕的“舞台”——拿面碗、倒酱油、从冰箱里拿出浇头、抓面、煮面、捞面,一整套动作下来,动线合理、动作干脆,竹筛在郁燕手中,就像指挥家的指挥棒,上下挥舞,演奏着动听的“锅盖面交响曲”。
在这个“舞台”,郁燕每天至少要站上12个小时。“别看这操作间还算透风,但夏天的时候,面锅里有滚热的面汤,下面还烧着天然气,站上几分钟就能让人湿透。”郁燕说。
“天热时,我老婆每天忙完午高峰,不去外面吐一阵,肯定是吃不下饭的,可以说基本上每天都处于中暑状态。但她从来没有一句怨言。”陈林颇为心疼地说,“咱俩创业前,她体重还有125斤,如今从未刻意减肥,甚至由于体力消耗大,食量比以前还增加的情况下,体重已经不足100斤了。因为每天要弓着腰重复煮面、捞面的动作几百次,32岁的她,腰板也有些直不起来了。”
“尽说我,你也不看看你自己。前段时间颈椎不好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你颈椎的状态还不如50多岁的人!”面对陈林的心疼,郁燕也有“反击”,“你看看他的胳膊上,全都是烧浇头的时候烫出来的伤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疼到睡不着觉也不和我讲一句,多‘逞能’啊!”
结婚十周年
用尝鲜日料的“浪漫”替代日日吃面
陈林夫妻开面馆的创业之路,似乎和节日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小店生意的日益火热,2017年劳动节,他俩正式为面馆“迁址扩容”。面馆的容纳量,也从原先同时接待不到20人,拓展到如今同时让40人安坐品面。
“就为了搬店,我们夫妻俩整整一个月没好好睡过觉。”陈林说,“成本增加、搬家会不会影响生意等等因素,都让我们有些纠结。最后还是老婆的一句‘搬吧,咱俩一起扛’,才让我最终下定了决心。”
夫妻俩“扛”的方式,是一日三餐只吃什么浇头都没有的“光面”,“晚上8点半忙完,回家如果饿了,顶多再煮碗泡面吃”。
就这样“扛”了两年,夫妻俩生生把自家的小面馆,做成了常年“霸榜”片区美食评价网站前三的“网红面馆”。
“我做这行的信条就是不图口味取悦顾客,只图让顾客吃到更放心的面。”陈林说,原本来面馆吃面的老顾客、回头客多,没想到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生意,还有口碑。渐渐地,外地游客前来“打卡”的也越来越多。
今年“七夕”前一天,是陈林夫妻结婚10周年纪念日,一直忙着奋斗的陈林却突然给郁燕来了点“小浪漫”。当天,夫妻俩比平时打烊时间提早了点,陈林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一支玫瑰,还带郁燕吃了一次日本料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不善表达的郁燕仍止不住甜蜜地微笑:“都老夫老妻了,还整这些玩意,没想到‘糙汉子’还有这个心。”(全媒体记者 范海罡 黄帅) 摄影 范海罡
编辑: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