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十五年,孙胜的服装生意从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转战大红门,如今却在200多公里外的河北沧州越做越大:不仅老客户没有流失,还打开新市场,批发量翻了番。
与孙胜一样,李晓红从北京转战沧州后,生意红火到“供不应求”。她向记者表示,以前她在北京大红门批发市场经营的店面只有四五平方米,现如今,她在沧州的店面达到45平方米,并且两年免租金,一年免物业费,这让她切身感受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带给她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进程中,12000余家服装个体商户“落户”沧州。孙胜和李晓红所在的沧州东塑集团明珠商贸城就是承接北京服装产业疏解的一个典型“样本” 。
沧州市明珠商贸城的服装个体户老板正在通过网络直播推介自己的服装。中青在线见习记者曾宪旭 摄
根据东塑集团董事长于桂亭的说法,此次疏解将对全产业链进行整合、优化和升级,在国内首创一个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原辅材料供应、仓储物流、批发零售、电子商务、旅游购物、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商业模式。他向记者表示,北京服装全产业链的“由京入冀”对于沧州是一次推动经济转型,丰富产业结构的重要机遇,将为沧州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和新动能。
为此,沧州市政府和东塑集团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实现营商环境的提质升级,除了租金和物业费的减免之外,还开通全国各地免费往返班车;为商户解决户口落户、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为商户按成本价提供住宅一套;协助办理各类营业执照等。
在产能升级方面,作为北京现代公司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落户河北最高质量和最大体量的产业协同项目,记者8月2日在北京现代沧州分公司的生产车间看到,各式各样的焊接机器人和智能运输车正分工有序地进行着从组装到下线的整车制造作业,一副“未来工厂”的景象跃然眼前。
北京现代沧州分公司生产车间的焊接机器人正在作业。中青在线见习记者曾宪旭 摄
今年36岁的王瑛是北京现代沧州分公司办公室主任,他在2015年主体项目封顶之后从北京来到沧州,4年时间,他见证着公司从搭建生产平台到量产,再到配套企业集聚的产能升级的突飞猛进,同时见证着高端装备制造赋予沧州这座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驱动产业升级的新动能。据王瑛介绍,目前在北京现代沧州分公司,最高每56秒就能下线一台车,每小时整车制造66台。
2016年,工信部会同京津冀三省市共同制定《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其中提出“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指明产业转移在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的大方向。除了在营商环境优化、拉动产能升级方面效果显现之外,京津冀产业转移在提升地区创新能力层面正在产生“化学反应”。
在沧州市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集聚百余家中外药企。入园企业的产品以抗瘤药、高血压、心脑血管等领域的高端药为主,部分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超过50%,基本处于医药行业的高端水平。
“这些项目的入驻对提高医药园区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加速河北省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沧州渤海新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园招商局副局长白雷向记者分析,借此东风,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将由精细化工产业逐步转型升级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医药产业,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医药基地。
可喜的是,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又将多出一个重磅增量。今年10月,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预计将正式投入运营,建成后将吸纳100余个创新创业团队入驻,聚集高端人才或超300人,同时将搭建科技成果孵化平台,构建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医药企业的产业转移和高校科研力量的投入,将帮助沧州建立完备的医药化工产业体系和较为成熟的创新能力。”沧州市渤海新区负责推进这一项目的兴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铁民向记者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产业转移已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协同分工的基础上,共同走向精细化、智能化、自动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来源:中青在线
编辑: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