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1983年的徐杰,土生土长于长江岸边的姚桥镇伏漕村。2007年他大学毕业后,与人在外地合伙开办公司,经营状况风生水起。
然而,创业正旺之时,“老板”徐杰却突发角色转型。在很多人不解的目光中,徐杰做出了一个自己认为“意义更大”的重要人生选择。
毅然应召,
把“人生舞台”搬回大地之上
徐杰是在读大学期间入的党,毕业后组织关系迁回原籍伏漕村,因此,虽然身在外地打拼,他需要经常回老家走动。时值伏漕村新老干部交替之际,这位风华正茂、富有见识的年轻人,很快被镇里瞄上了。
2013年底,30岁的徐杰毅然辞去一切商业事务,应召回乡担任伏漕村村委,并于2015年6月被任命为村党总支副书记。次年改选,他以突出的工作实绩和几乎全票的公信力,众望所归当选村党总支书记。
过去把聪明才干用于商场,如今把青春汗水洒在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从担任村干第一天,直至主政全村以来的6年间,徐杰始终以全身心投入,撸起袖子、卷起裤腿,冲锋在一线。
通宵抢修泵房设备
临江的伏漕村是全镇地势最低洼,加上多年河道淤积、泵房年久失修,一场大雨就足以致灾。2016年夏防洪排涝严峻形势下,徐杰连续9天9夜亲自参与守护泵站。一次,机器出了故障,他从下午4点就泡进水里,一直修理到次日早上7点钟。
走家串户(右一)
刚上任书记时,正逢江堤改造工程施工,短短半年时间里,徐杰就顺利化解了大大小小50余起矛盾。
36岁的徐杰,看上去一头乌黑的头发,徐杰却坦言相告“这是染过的”。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当村书记三年来,除了各个节点上接踵而至的日常事务,仅任务艰巨的拆迁项目徐杰就先后经历了9个。殚精竭虑之下,年纪轻轻就白发剧增,“主要是熬夜过多。”徐杰说。
夙夜在公,
一年加了236个夜班
徐杰曾当选新区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镇长贡振华如此评价自己的这位爱将:办法多,思维很活跃;有冲劲,遇到困难不退缩;舍小家顾大家,心系群众。
四千多人口的伏漕村是个大村,也一直是全镇的经济薄弱村,过去村集体几无收入。徐杰上任后,相继成立了伏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伏漕农机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两大发展载体,整合再利用闲置土地800亩、渔塘200亩,去年又新增复垦土地200亩,由此形成不菲的稳定收入。仅此一项,预计今年即可给村集体增收约50万元。
去年初,镇党委重托之下,徐杰又开始兼任另一个村姚镇村的党总支书记,两个村加起来,涉及8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近万。由此,担子更重、事务更繁、困难更多、压力更大。
参与秸杆禁烧值守(左)
工作在田间地头(右一)
察看灾情(中)
记录显示:从2018年1月11上任姚镇村书记第一天,到今年1月11的整一年时间里,徐杰共加了236个夜班。
最初的采访虽然是在办公室里,徐杰却打趣地表示“我这办公室基本就是个摆设”。徐杰把短袖T恤的袖口往上一撸,臂膀上黑白反差强烈的双重肤色顿时呈现在记者眼前。
随后,徐杰开车带记者把伏漕村转了个遍。近几年来,该村通往所有村民小组的道路已全部实现硬化,并安装了路灯。污水管网的建设,使村里河道水质变清。途中,仅文体广场记者一行就经过三处。
徐杰介绍,以前外出闯荡的年轻人大都不愿再回来,村里想组建篮球队、足球队什么的根本办不到,现在已不成问题。村容村貌的极大改观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家创业,从而带动了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全媒体记者 王景曙 夏健航 顾宗侠
通讯员 邱文彬 高涛
编辑: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