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国人的故事 | 核工业的“军魂”

2019-08-01 17:48 中国青年网  

在核工业建设初期,为了辅助研制原子弹氢弹等国家任务,曾征调一大批军队官兵到核工业建设基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转业到核工业工作,身为军人,他们那种忠诚、自律、恪尽职守的精神气质也融入到核工业精神文化基因里。

82岁张洪义,亲历核爆十三年

很多年来,张文喆(现中核华辰职工)一直以为自己的爷爷张洪义只是一名普通的坦克兵,曾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服役。直到今年3月,一枚纪念原子弹爆炸50周年的纪念章几经辗转送到了爷爷的手上,她才知道,早在转业到中核北方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任职之前,爷爷就已经是核工业的老功臣了。在那段惊天历史中,他是驻守马兰基地的一名军人,坚守核试验基地13年、4次执行核爆任务、3次获得嘉奖。

转业之后,老军人张洪义严守保密习惯,对以前所在部队的工作,几十年里都只字未提。今年清明节放假,孙女张文喆回家探病期间反复劝说他马兰基地的事情现在已经解密,集团公司都在收集核工业的老故事,并拿出手机给他看“中国核工业”微信号上的“核工业人一家三代都很好”那篇文章,82岁的张洪义才开了口讲起纪念章背后的故事。

张洪义1955年应征入伍。1966年1月,他被编入了中国最神秘的部队,前往新疆马兰基地。

他们执行核爆任务的地方是距离马兰基地400公里的罗布泊。那里沙海无边,冬季的气温有摄氏零下30多度,夏季地表温度则高达50到70度,当地有“冬风如刀,夏风如烧”的比喻。刚开始,官兵们都住在帐篷里,由于风沙太大,刚搭好的帐篷转眼就被掀翻了,被子、脸盆一下子就吹跑了,大家出去活动都不敢走远,怕迷失方向,只能在帐篷附近1公里左右的地方活动。

1966年后,罗布泊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不用再住帐篷了,改住地窝子。但不管是住帐篷还是地窝子都要生火盆。晚上10来点快睡觉时就把火盆点上,凌晨3、4点的时候火盆就灭了,睡着的人经常哆哆嗦嗦地被冻醒。

罗布泊附近有条时令河——孔雀河,里面流的是盐碱水,这是部队的重要饮用水源。旱季孔雀河断流后,大家就在河边挖一两米深的取水坑,用芦苇杆儿吸水喝,但盐碱含量依然很高,大家喝了后都闹肚子,两年之后才开始用汽车从400多公里外的马兰基地运水。

在部队担任指导员期间,张洪义两次带队率领工程车进场执行核爆任务。

在任干事期间,张洪义第三次带队执行的核爆任务正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任务。当时他正在为任务做准备,却接到了家中老母亲病危的电报。组织上告诉他:“回不回去,自己定,如果回家,可以安排他人执行任务。”最终他毅然选择带队前往核爆现场。

当年9月,所有现场工作都结束后,他马不停蹄地回到家乡,面对的却是老母亲早已过世的噩耗和家人的不解。他心里很难过,但仍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他守护的是中国核试验基地,守护的是军人的使命。这是一名职业军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1978年,张洪义退役,但他又主动请缨进场参加了军旅生涯中最后一次的核爆试验,并再一次受到嘉奖。

明明可以少执行几次任务,却仍要选择亲自前往核爆现场,面对孙女的不解,张洪义说:“国家养兵,必要的时候就要打仗,就要流血牺牲,作为人民的军队就要尽义务。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中国人民不受外国的欺侮,我们就是要有原子弹。作为军人要付出,要尽职责、尽义务,流血牺牲也是应该的,是无上光荣的。”

98岁郭孝,英雄老八路

今年党的生日来临之际,核工业208大队98岁高龄的退休老人郭孝也在全家人的祝福下庆祝自己的生日。与党同一天生日,与祖国同行,老人这一辈子,也是充满故事的传奇一生。

2015年,郭孝总是头疼,子女便带他去医院做核磁检查,并按医生要求摘下了老人身上所有的金属器件。可是他刚被推进去,机器就不停地发出有金属物品的报警声,医生很生气地责怪家人不符合条件还来做检查,可全家人也闹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老人身上并没有安装过金属假体。后来经过检查才发现,老人的额头里竟然有一个残弹片。

原来,郭孝是一位英雄老八路。12岁便参加革命,在老家县大队给八路军当警卫员站岗放哨,后来,随军参加了抗美援朝和解放战争。

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役中,郭孝所在的连队只有2个人活了下来,其他的同志全部牺牲。营长要求郭孝火线入党,重新组织战士再次发起冲锋,时任少尉排长的郭孝说:是不是共产党员,我都要冲在最前面!我愿意为祖国奉献我的一切!就这样,郭孝和战士们一起,顶着美国战机的连续轰炸,一次又一次地向阵地发起冲锋。

直到战争结束,郭孝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参加过多次战斗,额头里的这块弹片,老人也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留下的,只记得有次头部负伤,出了很多血,紧要关头,他从地上抓了一把土,草草地进行了止血,后来伤口愈合了,也就没有去就医。解放战争以后,郭孝被分配到了核工业系统工作。那个时候,响应党的号召,去最艰苦的地方,郭孝和家人一起去了新疆的核工业519队,在核工业208大队成立的时候,又带着一家老小从新疆来到了广东韶关,后来又随208大队转战陕西,再到内蒙。

早年由于战争,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郭孝的母亲已经不记得他的生日了。上世纪90年代,家人想要给老人过个生日,苦于不知道他具体的出生日期。见老人一辈子对党无比的忠诚和热爱,于是全家人商议后决定把党的生日作为老人的生日。

在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像郭孝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他们经历过战争,吃过不同的苦,受过不同的罪,但是,他们勇于担当,敢于奉献!为党,为国家,为核工业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90岁范进,深藏不露

在中核建中公司退休老人里,年近90岁的范进是个“新潮人”,他会用智能手机,热衷于打麻将,还会跟小辈们飙几句朝鲜语,比如你好,吃饭没有。

他也像其他老人那样爱散步、读报、看新闻,尤其喜欢中央第四频道的台海局势分析,时不时还有自己的见解:“他们(的技术)不行啊,炮弹怎么会打到自己的船?”“当年我都跟着部队到福建准备收复台湾了,结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

没错儿,老人家也是核工业众多老军人中的一位。一生获得过不少军功章,有的已经锈迹斑驳,其中有一枚黑色的,是渡江战役的纪念,据说是因为渡江战役是夜间作战,所以纪念章做成了黑色。最大的三枚都是抗美援朝战争留下来。

这些军功章,承载了战火硝烟,记录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但范进的孙女范雅思从来没亲眼看见过爷爷的军功章。在她的眼里,爷爷是个低调得有点怪的老头,他从不像隔壁的爷爷那样穿着挂满军功章的外套参加座谈会,也不跟她讲自己从前在战场上的故事。

直到最近,小范想要为爷爷写点什么的,四处找材料,她才第一次知道爷爷的英雄过往。

解放战争时期,年轻的范进被编入新四军,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了上海、杭州、金堂岛、舟山群岛。1951年3月,他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回国。1963年,转业到二机部406直属队(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前身),1966年又转入中核建中公司工作,直至1986年离休。(策划:杨金凤;编辑、设计:余诗君;素材提供:张文喆、李龙、范雅思)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赵昊天

33

在核工业建设初期,为了辅助研制原子弹氢弹等国家任务,曾征调一大批军队官兵到核工业建设基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转业到核工业工作,身为军人,他们那种忠诚、自律、恪尽职守的精神气质也融入到核工业精神文化基因里。

82岁张洪义,亲历核爆十三年

很多年来,张文喆(现中核华辰职工)一直以为自己的爷爷张洪义只是一名普通的坦克兵,曾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服役。直到今年3月,一枚纪念原子弹爆炸50周年的纪念章几经辗转送到了爷爷的手上,她才知道,早在转业到中核北方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任职之前,爷爷就已经是核工业的老功臣了。在那段惊天历史中,他是驻守马兰基地的一名军人,坚守核试验基地13年、4次执行核爆任务、3次获得嘉奖。

转业之后,老军人张洪义严守保密习惯,对以前所在部队的工作,几十年里都只字未提。今年清明节放假,孙女张文喆回家探病期间反复劝说他马兰基地的事情现在已经解密,集团公司都在收集核工业的老故事,并拿出手机给他看“中国核工业”微信号上的“核工业人一家三代都很好”那篇文章,82岁的张洪义才开了口讲起纪念章背后的故事。

张洪义1955年应征入伍。1966年1月,他被编入了中国最神秘的部队,前往新疆马兰基地。

他们执行核爆任务的地方是距离马兰基地400公里的罗布泊。那里沙海无边,冬季的气温有摄氏零下30多度,夏季地表温度则高达50到70度,当地有“冬风如刀,夏风如烧”的比喻。刚开始,官兵们都住在帐篷里,由于风沙太大,刚搭好的帐篷转眼就被掀翻了,被子、脸盆一下子就吹跑了,大家出去活动都不敢走远,怕迷失方向,只能在帐篷附近1公里左右的地方活动。

1966年后,罗布泊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不用再住帐篷了,改住地窝子。但不管是住帐篷还是地窝子都要生火盆。晚上10来点快睡觉时就把火盆点上,凌晨3、4点的时候火盆就灭了,睡着的人经常哆哆嗦嗦地被冻醒。

罗布泊附近有条时令河——孔雀河,里面流的是盐碱水,这是部队的重要饮用水源。旱季孔雀河断流后,大家就在河边挖一两米深的取水坑,用芦苇杆儿吸水喝,但盐碱含量依然很高,大家喝了后都闹肚子,两年之后才开始用汽车从400多公里外的马兰基地运水。

在部队担任指导员期间,张洪义两次带队率领工程车进场执行核爆任务。

在任干事期间,张洪义第三次带队执行的核爆任务正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任务。当时他正在为任务做准备,却接到了家中老母亲病危的电报。组织上告诉他:“回不回去,自己定,如果回家,可以安排他人执行任务。”最终他毅然选择带队前往核爆现场。

当年9月,所有现场工作都结束后,他马不停蹄地回到家乡,面对的却是老母亲早已过世的噩耗和家人的不解。他心里很难过,但仍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他守护的是中国核试验基地,守护的是军人的使命。这是一名职业军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1978年,张洪义退役,但他又主动请缨进场参加了军旅生涯中最后一次的核爆试验,并再一次受到嘉奖。

明明可以少执行几次任务,却仍要选择亲自前往核爆现场,面对孙女的不解,张洪义说:“国家养兵,必要的时候就要打仗,就要流血牺牲,作为人民的军队就要尽义务。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中国人民不受外国的欺侮,我们就是要有原子弹。作为军人要付出,要尽职责、尽义务,流血牺牲也是应该的,是无上光荣的。”

98岁郭孝,英雄老八路

今年党的生日来临之际,核工业208大队98岁高龄的退休老人郭孝也在全家人的祝福下庆祝自己的生日。与党同一天生日,与祖国同行,老人这一辈子,也是充满故事的传奇一生。

2015年,郭孝总是头疼,子女便带他去医院做核磁检查,并按医生要求摘下了老人身上所有的金属器件。可是他刚被推进去,机器就不停地发出有金属物品的报警声,医生很生气地责怪家人不符合条件还来做检查,可全家人也闹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老人身上并没有安装过金属假体。后来经过检查才发现,老人的额头里竟然有一个残弹片。

原来,郭孝是一位英雄老八路。12岁便参加革命,在老家县大队给八路军当警卫员站岗放哨,后来,随军参加了抗美援朝和解放战争。

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役中,郭孝所在的连队只有2个人活了下来,其他的同志全部牺牲。营长要求郭孝火线入党,重新组织战士再次发起冲锋,时任少尉排长的郭孝说:是不是共产党员,我都要冲在最前面!我愿意为祖国奉献我的一切!就这样,郭孝和战士们一起,顶着美国战机的连续轰炸,一次又一次地向阵地发起冲锋。

直到战争结束,郭孝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参加过多次战斗,额头里的这块弹片,老人也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留下的,只记得有次头部负伤,出了很多血,紧要关头,他从地上抓了一把土,草草地进行了止血,后来伤口愈合了,也就没有去就医。解放战争以后,郭孝被分配到了核工业系统工作。那个时候,响应党的号召,去最艰苦的地方,郭孝和家人一起去了新疆的核工业519队,在核工业208大队成立的时候,又带着一家老小从新疆来到了广东韶关,后来又随208大队转战陕西,再到内蒙。

早年由于战争,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郭孝的母亲已经不记得他的生日了。上世纪90年代,家人想要给老人过个生日,苦于不知道他具体的出生日期。见老人一辈子对党无比的忠诚和热爱,于是全家人商议后决定把党的生日作为老人的生日。

在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像郭孝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他们经历过战争,吃过不同的苦,受过不同的罪,但是,他们勇于担当,敢于奉献!为党,为国家,为核工业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90岁范进,深藏不露

在中核建中公司退休老人里,年近90岁的范进是个“新潮人”,他会用智能手机,热衷于打麻将,还会跟小辈们飙几句朝鲜语,比如你好,吃饭没有。

他也像其他老人那样爱散步、读报、看新闻,尤其喜欢中央第四频道的台海局势分析,时不时还有自己的见解:“他们(的技术)不行啊,炮弹怎么会打到自己的船?”“当年我都跟着部队到福建准备收复台湾了,结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

没错儿,老人家也是核工业众多老军人中的一位。一生获得过不少军功章,有的已经锈迹斑驳,其中有一枚黑色的,是渡江战役的纪念,据说是因为渡江战役是夜间作战,所以纪念章做成了黑色。最大的三枚都是抗美援朝战争留下来。

这些军功章,承载了战火硝烟,记录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但范进的孙女范雅思从来没亲眼看见过爷爷的军功章。在她的眼里,爷爷是个低调得有点怪的老头,他从不像隔壁的爷爷那样穿着挂满军功章的外套参加座谈会,也不跟她讲自己从前在战场上的故事。

直到最近,小范想要为爷爷写点什么的,四处找材料,她才第一次知道爷爷的英雄过往。

解放战争时期,年轻的范进被编入新四军,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了上海、杭州、金堂岛、舟山群岛。1951年3月,他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回国。1963年,转业到二机部406直属队(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前身),1966年又转入中核建中公司工作,直至1986年离休。(策划:杨金凤;编辑、设计:余诗君;素材提供:张文喆、李龙、范雅思)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赵昊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