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以来,发生在香港的暴力活动不断升级。7月14日,香港示威者在沙田围攻警察,11名警察受伤,1名警察的手指被活生生咬断;21日,蒙面人围堵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向大楼门口悬挂的国徽投掷黑色油漆弹;同日,身穿黑衣的示威者在元朗恶意挑衅,引发暴力冲突;23日,挖掘立法会议员何君尧的父母坟墓,甚至将骨灰倾倒出来;24日,香港“民阵”致信61个驻港总领馆和办事机构,要求他们对香港发出旅游警示;26日,部分示威者聚集在香港国际机场,围攻老人,骚扰乘客……种种暴力行为,不断突破法律、治安、道德、常识的底线。
同时,一些英美政治人物频频发声,什么“香港人民必须拥有在法律范围内和平抗议的权利”“对任何侵犯香港公民自由和新闻自由的行为表示关切”等等。
外交部新任新闻司司长、发言人华春莹在7月23日回答记者提问时严厉回击:“近日在香港发生的事情绝不是什么言论和集会自由的问题,而是极端暴力违法行为的问题……美方在近期香港事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到底意欲何为?!美方再没有自知之明,至少也应该清楚一点,那就是:香港是中国的香港,中国政府绝不容许任何外部势力插手香港事务,更不容许任何外国势力搞乱香港。我们奉劝美方趁早收回他们在香港伸出的黑手!”“我也想请英方官员仔细考虑一下,在英国对香港进行殖民统治期间,香港市民有上街游行的自由吗?”
26日,华春莹回答记者提问时再次严正指出,发生在香港有些行为的“实质、本质大家看得很清楚,就是企图挑动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对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施压……我建议那些企图引狼入室的人好好读一读历史,历史上那些勾结外部势力、祸国殃民的人,哪一个有好下场?”
长期以来,美英实行的就是“双重标准”,对别国满嘴歪理,巴不得鼓动天下大乱;轮到自己国内,立即找回正常思维,举起法治的大旗,对冲击社会治安的越界行为,无一不是严阵以待、抓人清场。
伦敦暴乱:警方可用橡胶子弹和高压水枪
2019年7月20日,为了对保守党转向无协议脱欧这一立场表示反对,成千上万名示威者涌上了伦敦街头。他们从公园巷口游行到议会广场,挥舞着欧盟旗帜,高呼“让我们留在欧盟”等口号。7月22日,部分示威者还聚集在新任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的办公室外进行抗议。
此前,英国政府已将大约1万名防暴警察调集起来随时待命,以应对“硬脱欧”可能带来的骚乱,其中1000名防暴警察可以在1小时内到位。
今年4月,伦敦气候变化活动人士发起街头抗议。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抗议活动持续3天,抗议者散布在滑铁卢桥、议会广场等地,现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超过55条公交线路被迫改道,影响50万人的出行。
英国《每日邮报》直接将此次的示威者称为“暴民”与“乌合之众”;《英国电讯报》则形容示威者是“大脑死亡的假内行”。据《卫报》报道,时任英国内政大臣贾维德还直接呼吁动用全部执法力量去对付“占领”城市街道的抗议者,并让警方不要“心慈手软”。
警方在执法时也的确没有手软,一周内便拘捕了近千名示威者,其中有3名示威者因爬上一列列车阻碍服务,被判羁押1个月且不许保释。
事实上,英国警方铁腕镇压违法示威者并非首次。2011年8月6日,约300人聚集在伦敦托特纳姆路警察局附近抗议,原因是此前警方在执法中击毙了一名男性,民众对此不满,要求伸张正义。抗议在晚间演变为暴力事件。100多人在夜色中焚烧警车、公共汽车和沿街建筑,并切断交通,占领高速路,劫掠数十家店铺。
据《卫报》报道,夜色中蒙面的示威者们在警察局附近密集投掷砖块、酒瓶、鸡蛋等物品。多辆警方巡逻车和一辆双层公共汽车遭纵火焚毁,全世界通过电视收看到了伦敦街头火光冲天的震撼画面。
当晚,暴力事件持续了3个小时,26名警察受伤。值得注意的是,在骚乱几近失控之前,警方接到的命令是“站着并观察”,而不是强力应对。
结果,此后5天里,英格兰的街头逐渐脱离了政府的控制。暴乱迅速扩散至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布里斯托等多个大城市。
在这场暴乱中,《太阳报》称一些场面是“羞耻的”“这是绝对的混乱状态,它对生命和财产来说是严重的威胁”。《卫报》则呼吁公众支持警察: “伦敦暴乱成为无秩序与有秩序之间的一种竞赛。暴力袭击、破坏必须停止,法治不是唯一保护自己对抗非法破坏的工具,但是法律必须得到执行。”
时任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提前结束了休假,回伦敦召开高级安全会议,决定将首都的警力提高至1.6万人,并授权警方使用高压水枪驱散骚乱者。在英国历史上,高压水枪只在北爱尔兰教派冲突中使用过,从未在英格兰本土派上过用场。
站在唐宁街官邸外的台阶上,卡梅伦对媒体表示:“警方正考虑每一种应急措施”“不排除任何手段”。随即,唐宁街10号授予了警察更多权力,包括可以要求可疑人士摘下面罩,必要时动用防暴弹。
为了采取更加严厉、积极的方式应对骚乱,当时英国所有警察取消了休假。在动用诸多高压手段后,暴乱于10日夜间开始平息,近3000人被捕,其中至少1774人被起诉,317人被判刑。
BBC随后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受访者认为警方在处理此次骚乱中的表现很好或相对不错,同时,78%的受访者认为警方还可以在未来采用宵禁的方式处理骚乱,72%的受访者希望警方使用高压水炮。
占领华尔街:带着警棍和催泪弹清场
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也是各种示威者最喜欢聚焦的地方。负责城市治安的纽约市警察局对这些活动历来态度鲜明:示威者的政治立场警方不干涉,想示威必须依法申请、守法进行,一旦越界警方照章抓人,对敢于挑战警方执法权威者则严厉处置。一位警官说,警方只对纽约市纳税人负责,职责是保障城市秩序。没有秩序,就谈不上民主。
今年以来,与要求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其它西方国家环保人士相呼应,美国的环保人士也多次组织示威,其手段越来越激烈,警方的应对逐步加码。今年4月,一些环保人士躺在纽约市政厅附近的街道上阻断交通,警方逮捕了大约50人。今年6月下旬,一批示威者先是在曼哈顿的布莱恩公园集会,然后转往时报广场的纽约时报大楼前。突然,一些示威者开始爬上大楼的玻璃遮阳篷,在那里挥舞旗帜,挂出标语“气候变化就是大规模谋杀”。这显然是非法行动。警方当场抓了70来人。7月23日,示威者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又玩出了新花样。他们用强力胶把自己粘在众议院办公楼和国会大厦之间的地铁出口通道上,以“引起前去国会投票的议员们的注意”。议员们还没注意,警察倒是马上注意了。17人当场被捕,被指控非法聚集、阻碍他人,有的还被指控破坏公共财产、拒捕等。
纽约近年来影响最大的警察“清场”行动,自然是对“占领华尔街”运动大本营的清场。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他们带着帐篷,想把华尔街变成埃及的开罗解放广场。组织者称,他们的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不公正。
抗议活动开始后,纽约警方就对其严加监视。当时,包括时任总统奥巴马在内的民主党政要有意借助这股力量,推动加强金融监管并为连任造势,自由派媒体对运动也持同情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有些示威者因穿过警察设置的路障、阻碍交通、不遵守秩序等原因遭警方逮捕,但总的来说警方执法比较温和。
但示威行动旷日持久,逐渐变味。示威者在运动的大本营曼哈顿祖科蒂公园安营扎寨,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并带来越来越多的健康和火灾隐患。布隆伯格表示说:“人们不是来抗议的,而是来违法和搞破坏,甚至是来伤害他人的。”警方最终决定,在当年11月15日凌晨对祖科蒂公园清场。
当日凌晨1时,纽约警方出动上千警力,将公园团团包围。警员散发通知,说明公园因长期被占而变得不卫生,必须关闭以进行打扫。抗议者可以在几小时后返回,但不能再带着睡袋和帐篷回来。布隆伯格说:“第一修正案保护言论自由,但不保护使用帐篷和睡袋占用公共场所的权利。”
好话说过,防暴警察带着警棍和催泪弹进入公园,驱逐抗议者。到凌晨4时30分,公园清空了。一些抗议者彼此绑在一起,与警方发生肢体冲突,被殴打、压制和拖拽。警方最终在公园内和附近地区逮捕了约200名拒绝合作的抗议者,其中包括一名市议员。抗议者说,警察们组成人墙推进,最终把所有抗议者都推走。他们“手里拿着胡椒喷雾罐,准备随时使用”。警员踩在帐篷上,把帐篷扯下来。街上停满警车,警灯闪着,警报响着。
但“占领运动”并没一下子结束,各地警方继续清场。11月18日,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学生举行示威,声援“占领”运动。在驱赶无效后,警察向学生喷洒辣椒水,被喷中面部的学生有的摔倒在地,有的趴在路边呕吐,更多的学生互相用瓶装水清洗面部,场面十分混乱。
《环球人物》记者还实地探访了“占领华盛顿”运动。自2011年10月初起,一群“占领者”开始占据华盛顿市内的麦克弗森广场、自由广场等地。此后参与者越来越多,至2011年12月达到高潮。12月7日,来自美国各地的数百名民众在华盛顿举行“占领者联合行动日”。当日下午,有62人因“妨碍交通”遭到逮捕。
12月10日,记者来到自由广场。在122个低矮帐篷群里,有几处稍高大些的帐篷,分别为厨房、信息办公室和通信中心。在广场中心,“占领者”们单独辟出一地,一块公告牌前摆了几排椅子,就是他们的会议中心。自由广场的醒目位置均立有“占领者11条原则”的告示,其中包括:“将我对非正义的愤怒转变为积极的变革力量;我不携带任何武器;我不会破坏或偷窃财物;保持自由广场的整洁”等内容。记者当时注意到,在自由广场路边的道路上,还扎堆停留着四五辆警车。
2012年年初,“占领华盛顿”运动即将遭到清场的风声日紧。1月31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位于华盛顿市中心的麦克弗森广场。当日上午10时后,广场气氛忽然紧张起来。一辆又一辆电视台现场转播车相继疾驰而至,从车上跳下来的记者抓紧抢占地形架设摄像机。一群警察也出现在街角处,不时向广场处张望。
此前,华盛顿警方已经开始张贴告示,通知示威者执行禁止宿营的命令,违令者可能遭捕,示威者在两个广场露营的财物将被没收作为遭到起诉的证据。警方给出的清场最后期限为1月30日中午。1月29日,一名示威者因撕掉警方贴在麦克弗森广场上的告示而遭逮捕,其间警方还用电击枪击中这名示威者的后背。这是华盛顿警方首次动用电击枪对付“占领华盛顿”运动示威者。
在清场最后期限到来之时,“占领华盛顿”运动示威者中有人收拾起驻扎了近4个月的各色帐篷。最终,警方据相关治安法规断然采取拘捕、清场等行动,得到美国社会的普遍认可。
法律只给予公众和平示威的权利
警棍、胡椒喷雾、催泪弹、防暴弹、高压水炮……美英两国警方在维护秩序时从不手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背后是两国法律对警方执法权力的明确界定。
在美国,警察在执行公务时具有绝对权威性,对暴力本身的执法没有上限。在执勤中出于安全考虑,警察可对可疑人员采取较激烈的强制措施。英国《警察法》也明确了警察有权界定非法集会的性质和程度,以及进行清场和其他禁止非法集会的方式。
集会和示威游行在美英两国受法律保护,但这不等于公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召开集会或举行示威游行。在英国伦敦,几乎所有示威游行都集中在指定抗议点进行,由伦敦警察厅的公共秩序机构和警察总部的特殊事件办公室负责审批和管辖。在美国,各州政府会制定相关法规,公众需要依法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举行活动,过程中政府需依法警戒并保障治安交通的正常秩序。
“在美国,游行示威要提前到警察局登记,申请许可后制定好游行地点和路线。你不能说,我要去95号这条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上游行,或者去市政厅大楼中心去示威。”美国华盛顿特区成云律师事务所律师程绍铭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法律给予公众和平示威的权利,没有给予示威者投掷瓶子的权利,更没有给予他们抢劫商店、破坏财产的权利。一旦出现袭击警察的行为,根据很多州的法律,袭击者会面临严重的刑事指控。”
值得一提的是,崇尚“怀疑权威”的美国社会,并不容忍袭警。今年7月24日,纽约警方逮捕了3名同为28岁的男子,其中一人是帮派分子。他们卷入了数起针对警察的挑衅事件,相关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大量流传。在布鲁克林拍摄的视频中,两名警员身上已被人用水浇湿,正穿过马路离开,嫌犯突然冲出,将整整一桶水浇在一名警员身上。另一起事件中,多名警员在曼哈顿的哈莱姆区发现一名在逃嫌犯,正执行逮捕,一些围观者起哄、将水浇在警员身上,一名赤膊男子向警察头上扔水桶。警方随后在社交媒体上通缉嫌犯。除以上3人被捕外,还有一名嫌犯自首。
警方负责人对两起事件中警员的表现作了点评。布鲁克林事件中,警员被浇后没有还击,“一个警察如果认为这种事‘没什么’,那他就该考虑这个职业是否适合他”;而在哈莱姆事件中,警员遇袭马上呼叫支援,起哄者也就逃散了。不过,7月25日,网上又出现一段拍摄时间不明的“警员被浇”视频。这一次,连美国总统特朗普也被激怒。他在推文中说,“纽约警员被水浇一事是彻底的耻辱”,要纽约市长白思豪“站出来管管”。白思豪回应,这种行为不可容忍。
网民们虽然对这些人是恶作剧还是恶意攻击警察有不同看法,但对警方抓人并无争议。纽约警方内部备忘录中规定,对警员值勤中遭遇浇水、喷水等情况将以二级妨碍政府管理、二级滋扰、三级损害等罪名指控嫌犯,如果警员受伤,可用攻击罪名指控嫌犯。目前,警方已对嫌犯提出了多项指控。
近两年,法国、泰国、菲律宾、委内瑞拉、土耳其等其他国家及地区的警方,对待违法示威游行都采取了严厉的手段。无论在哪个国家,当游行、示威、抗议等行动发展至威胁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及社会秩序,甚至挑战政府权威、触碰重大原则底线的程度,都是绝不能容忍的。在这个问题上,不应该搞双重标准。
来源:环球网
编辑:赵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