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响应创新开展新闻援疆的号召,镇江报业传媒集团2017年以来先后派出骨干记者,奔赴对口支援的新疆建设兵团第四师实地采访,刊发各类新闻报道、援疆手记,营造了关注援疆、支持援疆、参与援疆的良好氛围。今年,集团第三轮新闻援疆行动已经启动。敬请关注。
今日镇江讯 这是一年里最最炎热的时分,禄口机场候机大厅里,“由于流量控制不能按时起飞”的广播道歉词,一遍遍如蝉鸣般耳边聒噪。3个小时的延误,24日19时30分许,东航MU2729次班机终于腾空而起,载着我飞向八千里外的伊宁。
“今晚我前往机场接机,不见不散”“大美伊犁等你来”,《伊犁垦区报》副总编辑刘炼勇的连续几条短信,让我的心早早飞向了那个有塞外江南美名的伊宁。
东航伊宁航班延误,预计出发时间未定
不过,作为县级市的伊宁远没有它所在的伊犁州有名。伊犁在中国近代史上烙下的鲜明印记,读史的我从小就刻骨铭心。伊犁,目睹过林则徐被贬发配的凄凉晚景,却也成就了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高光时刻。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凭借一己之力与沙俄周旋,最终定约收复伊犁,这也是近代以来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那么多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之后取得的首次外交胜利。
尽管有伊犁河丰沛的滋润,但与内地比,伊宁的雨水并不多见。经停乌鲁木齐出发,25日凌晨两点半,抵达伊宁机场时,我惊喜地发现飞机舷窗上挂满了肆意流淌的雨珠。
等候多时的刘炼勇副总编,雨中执意打着伞把我迎向了车里。透过模糊的车窗,昏黄的路灯下,兴奋的雨滴打在地上溅起了一串串快乐的水花。不似内地的雨那样狂放,这里的雨是缱绻温柔的,是浅尝辄止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不会昏天黑地没日没夜地下,伊犁的雨停得快,地干得也特别快。”垦区报领导一语道破伊犁雨水的低调。
与此前新闻援疆不同,《伊犁垦区报》已随兵团四师机关搬到约30公里外的新城可克达拉市。镇江市援疆前方指挥组现有机构尚未搬过去,但工作重心向可克达拉市全面倾斜。当下过渡期,还没有落脚居住,无论是垦区报还是前指成员,在可克达拉和伊宁之间一直来回奔波。25日当天和26日,我相继拜访了《伊犁垦区报》和镇江市援疆前方指挥组。
这个时节造访,我有幸见证了垦区报翻开的崭新一页。有着67年历史的垦区报,今年3月搬到可克达拉市,临时在技工学校办公。7月10日刚刚搬到了属于自己的办公大楼,仍在布局安顿之中。大楼面前偌大的空地一片尘土,一台挖机轰鸣着开挖管廊。卷起的尘灰漫舞,大家不得不紧闭窗户。为此,垦区报同仁苦中作乐笑言,他们这是在工地上办公,倒是感觉更接地气。
垦区报楼前挖机轰鸣
总编辑林玢领着我到各个办公室摸了一下门。半个多小时的攀谈中,垦区报的发展现状和构想从林总口中娓娓道来,“马上我们就将和楼下的四师电视台联合组建一个融媒体中心。这将是我们这份报纸,在自媒体时代的改革再出发。”
随后的慰问中,分管宣传的师市党委常委、副师长林玲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并高度评价了镇江前指这些年援疆工作走在兵团前列的表现。
向“娘家”前指报道,我第一时间联系了前指副组长、可克达拉市副市长兼可克达拉市发改委主任王为华。正在72团的他忙着为一项科技合作牵线搭桥。晚间,风尘仆仆归来,他仍不忘叮嘱,“这一轮为期三年的援疆工作到今年收官,希望你们能帮助好好地总结提炼。”
镇江市对口支援兵团四师前方指挥组
比内地时差两小时,晚八点从可克达拉下班返回,沿途灯杆宛如海燕展翅飞往天际的尽头。道路纵横交错,开发区基本用了熟悉的全国各省及直辖市作路名。林玢总编解释,道路命名有一定规律可循,“直辖市路名南北向,一般省份命名的则是在东西向。”
临近伊宁,才发现地面潮湿。这已经是我到伊宁来的第二场雨。想起我从家里出发,赶往黄山西路的城市候机楼也是一场雨。不知是雨有意追逐我的脚步,还是我无意间踩准了雨云的方向步步跟随?
凉风习习,车里的垦区报同事忽然指着窗外,“快看!彩虹!真美啊!” 非常应景的是,此时车里传来了那首悦耳动听的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回望这些年的风雨兼程,镇江与兵团四师携手搭起的何尝不是一座彩虹之桥?!展望未来,有理由相信,这座桥在可克达拉这片全新的沃土上,必将绽放更为绚烂夺目的光芒!(镇江报业援疆记者 陈志奎 文/图)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