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小城藏书家老徐舒

2019-07-26 20:28

□ 马 温

一座城市,哪怕很小,也会有些藏龙和卧虎,就是不清楚藏书家算不算个人物,如果算,他是条龙呢还是一只虎?

老徐舒是本城有名的藏书家。我的理解,看了很多书,买了很多书,又特别喜欢谈书的人就是藏书家。早些年,我还能在街上撞到他。我眼神不好,加上心不在焉,看到人等于没看到,和人错肩而过是常态。老徐舒比我年长,眼神却灵光许多,冲我大喝一声“嗨”,让我有了蓦然回首的机会。一定神,老徐舒正拦住你的去路。

他总是一身灰暗多皱的衣服,胸口有一两块油渍发出微光,肩膀上挂着一只布袋,布袋的颜色很鲜艳,明黄的,到寺庙还愿的烧香婆手上拎的就是这种袋子。袋子鼓囊囊的,背在肩膀上一定很重,于是老徐舒干脆伸出双手将这袋子搂在怀中。多累人啊,可是你看他的脸,喜气洋洋的。他压低嗓门,靠近我的耳朵说:“今天又找到几本书。”他是个爱书的人,爱到成癖。至今记得的他的话,好像都和书有关:我的藏书有两万册了;红楼梦的版本我集齐啦;雨花杂志我一本不缺;这次上海买书花光了我的私房钱……

过去有本书《秘戏图考》,外国人编的,我有一本,他也有一本。书是简装书,纸张薄,印得差,但那个年代,看到那样的,我是很满足了,但老徐舒贪心不足,四处搜求更好的版本。终于有一天,我们又一次路遇,他附在我的耳边得意地告诉我:“搞到啦,铜版纸的,印得好极了!”说得我也心里痒痒的。这是纸媒时代的小快乐。现在没有了。

老徐舒也是本城有名的老报人。我刚开始给报纸投稿时,老徐舒就是日报副刊部的头头,是我们仰看的人。慢慢地和他有了接触,听到不少有关他喝酒的奇闻轶事,这些事,现在的说法是段子,听段子怎么能不笑呢?我听到他的段子就笑,听了若干次,笑了若干次后,我就不再仰脸看他,熟悉了嘛,何况他又十分和气。他的眼睛,他的眉毛,不是弯弯的,就是正在变弯,“笑容”对他而言是一定要发生的表情,挡也挡不住。这是老徐舒的笑对人生。他笑得自然,不是装出来的。

有关他的传言,并不都和酒有关,比如,传言之一是,他才刚刚二十出头,就在一场运动中栽了个嘴啃泥。那时,他风华正茂,制服整洁,胸口插着钢笔,走路腰是直的,眉与眼也是直的。直是一种气质,一种棱角,一种人生观,一种优越的感觉。一个人要能一直这样活着多好。老徐舒起初也是这样活着的,然后,活到二十出头,突然间就成了一介草民。这个小青年知道自己要换一种活法了。适者才能生存。

他适应了。他的眼睛,他的眉毛,从直线过渡为弧形。这种过渡很顺畅很愉快吗?从未听老徐舒说过。

人生真正的故事,往往不可言说,而轻浅的段子则漫天飞扬。

存在的姿态由此种变为彼种,人的精神还不垮,在职时认真干活,干到退休了,仍然有兴趣看书买书说书,这就是深刻。深刻是不会自带光环自带鼓掌的。

走在路上的老徐舒,没法让他更平凡了,可是你若走进他的家,满架满地的书,充实啊,挺括啊,芬芳啊,那种高雅的气息撞着我的脸,唯有敬佩。

我和老徐舒曾经共用过一个笔名。那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老徐舒说我俩开个小专栏吧,叫“陋室翻书录”,每周发一篇,我们轮流写,我说好。他说共用一个笔名,我说叫什么,他说“苏杜”,苏东坡的苏,杜甫的杜,也是书蠹的谐音,就是书蛀虫,倒过来念又是读书的谐音,正好配这个专栏,我又说好。就这样一人一篇,延续了一年。实际情况是,我只写了十篇左右,老徐舒写得更多。现在想想,这个比例也是我俩读书多少的真实反映。在专栏中,老徐舒谈过柳诒徵、马建忠、汪东,这些人的书,当时我都没有看过。

他生命的最后一程是在养老院中度过的。没有书,没有书陪伴,没有坐拥书城的良好感觉——对于老徐舒,这一定是很糟糕的遭遇吧?但人老了,在逐步丧失对身体的操控权后,他也会逐步丧失他的生活方式。书远离了他,他远离了书,细究起来,都是不可抗的命运。

终于有一天,八十多岁的老徐舒走了。死是很平常的事,如无例外,死又是件很正常的事。平常而又正常的事,发生就发生了,没必要吹吹打打弄出仪式感。老徐舒就是这样,除了报纸上有条讣告,走得一点动静也没有。

我和他一起开过会,喝过酒,办过专栏,还有次数不多的路遇,更多的交往就没有了:我没有去过他的书房,没有去过他的养老院,没有去过他的追悼会,我和他就这么点交往。可是,在他走后,偶尔地,我会想到这个人。(编辑 花蕾)

44

□ 马 温

一座城市,哪怕很小,也会有些藏龙和卧虎,就是不清楚藏书家算不算个人物,如果算,他是条龙呢还是一只虎?

老徐舒是本城有名的藏书家。我的理解,看了很多书,买了很多书,又特别喜欢谈书的人就是藏书家。早些年,我还能在街上撞到他。我眼神不好,加上心不在焉,看到人等于没看到,和人错肩而过是常态。老徐舒比我年长,眼神却灵光许多,冲我大喝一声“嗨”,让我有了蓦然回首的机会。一定神,老徐舒正拦住你的去路。

他总是一身灰暗多皱的衣服,胸口有一两块油渍发出微光,肩膀上挂着一只布袋,布袋的颜色很鲜艳,明黄的,到寺庙还愿的烧香婆手上拎的就是这种袋子。袋子鼓囊囊的,背在肩膀上一定很重,于是老徐舒干脆伸出双手将这袋子搂在怀中。多累人啊,可是你看他的脸,喜气洋洋的。他压低嗓门,靠近我的耳朵说:“今天又找到几本书。”他是个爱书的人,爱到成癖。至今记得的他的话,好像都和书有关:我的藏书有两万册了;红楼梦的版本我集齐啦;雨花杂志我一本不缺;这次上海买书花光了我的私房钱……

过去有本书《秘戏图考》,外国人编的,我有一本,他也有一本。书是简装书,纸张薄,印得差,但那个年代,看到那样的,我是很满足了,但老徐舒贪心不足,四处搜求更好的版本。终于有一天,我们又一次路遇,他附在我的耳边得意地告诉我:“搞到啦,铜版纸的,印得好极了!”说得我也心里痒痒的。这是纸媒时代的小快乐。现在没有了。

老徐舒也是本城有名的老报人。我刚开始给报纸投稿时,老徐舒就是日报副刊部的头头,是我们仰看的人。慢慢地和他有了接触,听到不少有关他喝酒的奇闻轶事,这些事,现在的说法是段子,听段子怎么能不笑呢?我听到他的段子就笑,听了若干次,笑了若干次后,我就不再仰脸看他,熟悉了嘛,何况他又十分和气。他的眼睛,他的眉毛,不是弯弯的,就是正在变弯,“笑容”对他而言是一定要发生的表情,挡也挡不住。这是老徐舒的笑对人生。他笑得自然,不是装出来的。

有关他的传言,并不都和酒有关,比如,传言之一是,他才刚刚二十出头,就在一场运动中栽了个嘴啃泥。那时,他风华正茂,制服整洁,胸口插着钢笔,走路腰是直的,眉与眼也是直的。直是一种气质,一种棱角,一种人生观,一种优越的感觉。一个人要能一直这样活着多好。老徐舒起初也是这样活着的,然后,活到二十出头,突然间就成了一介草民。这个小青年知道自己要换一种活法了。适者才能生存。

他适应了。他的眼睛,他的眉毛,从直线过渡为弧形。这种过渡很顺畅很愉快吗?从未听老徐舒说过。

人生真正的故事,往往不可言说,而轻浅的段子则漫天飞扬。

存在的姿态由此种变为彼种,人的精神还不垮,在职时认真干活,干到退休了,仍然有兴趣看书买书说书,这就是深刻。深刻是不会自带光环自带鼓掌的。

走在路上的老徐舒,没法让他更平凡了,可是你若走进他的家,满架满地的书,充实啊,挺括啊,芬芳啊,那种高雅的气息撞着我的脸,唯有敬佩。

我和老徐舒曾经共用过一个笔名。那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老徐舒说我俩开个小专栏吧,叫“陋室翻书录”,每周发一篇,我们轮流写,我说好。他说共用一个笔名,我说叫什么,他说“苏杜”,苏东坡的苏,杜甫的杜,也是书蠹的谐音,就是书蛀虫,倒过来念又是读书的谐音,正好配这个专栏,我又说好。就这样一人一篇,延续了一年。实际情况是,我只写了十篇左右,老徐舒写得更多。现在想想,这个比例也是我俩读书多少的真实反映。在专栏中,老徐舒谈过柳诒徵、马建忠、汪东,这些人的书,当时我都没有看过。

他生命的最后一程是在养老院中度过的。没有书,没有书陪伴,没有坐拥书城的良好感觉——对于老徐舒,这一定是很糟糕的遭遇吧?但人老了,在逐步丧失对身体的操控权后,他也会逐步丧失他的生活方式。书远离了他,他远离了书,细究起来,都是不可抗的命运。

终于有一天,八十多岁的老徐舒走了。死是很平常的事,如无例外,死又是件很正常的事。平常而又正常的事,发生就发生了,没必要吹吹打打弄出仪式感。老徐舒就是这样,除了报纸上有条讣告,走得一点动静也没有。

我和他一起开过会,喝过酒,办过专栏,还有次数不多的路遇,更多的交往就没有了:我没有去过他的书房,没有去过他的养老院,没有去过他的追悼会,我和他就这么点交往。可是,在他走后,偶尔地,我会想到这个人。(编辑 花蕾)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