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改革之力,撬动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半年述评之二

2019-07-22 14:58

今日镇江讯   深化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是实现“追赶超越”的根本路径。面对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镇江脚步”坚定执着,“镇江方案”精准高效,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抓改革就是抓发展,抓改革就要看行动。市委书记惠建林表示,“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对原有的改革措施做进一步深化,以更好地满足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刚刚过去的半年里,全市上下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发扬和传承善于改革、勇于改革的精神;研究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蹄疾步稳勇闯改革深水区,解决了一批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镇江大地上,“改革之力”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镇江方案”聚焦“破立降”

随着一系列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我市发展变化清晰呈现——在“破立降”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市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处智宝定解释,“破”就是破除无效供给,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目前,全市共实施化解过剩产能及淘汰低端低效产能项目164个,关停化工企业97家。”今年上半年,新旧动能转换稳步加快,高技术产业引领增长,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1%,增幅高于全部工业2.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

“立”是大力培育新动能。今年,我市加快实施增后劲、促转型、补短板的高质量项目,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树立新品牌。仅从招商层面来看,“立”中见生机。经市招引办初审,1—5月份全市新签约内资1亿元以上或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产业类项目120个,同比增长53.8%,完成年计划的75%,“总投资100亿元的金东高档纤维基材料智能制造项目签约,实现了年初全市招商动员大会提出的‘力争引进百亿级产业项目’要求。”市招引办主任、商务局局长谈沁磊介绍,从产业看,制造业项目110个,占比为91.7%,比上年同期提高32.5个百分点。

“降效”更为直观。6月5日,被称为“镇江方案”的《关于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发布。据测算,通过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降成本政策以及实施“降成本措施”,今年我市企业可降低生产经营性成本100亿元左右。发布会上,市工信局副局长朱利荣以“降低用地成本”举例,“主要包括‘下调城镇土地使用税’‘适当调整工业用地出让底价’‘下调出让竞买保证金’等5项措施。其中,‘下调城镇土地使用税’措施预计每年可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约480万元。”

以“进行时”优化“软环境”

改革只有进行时。优化营商环境,是改革的一部分,亦没有完成时。今年在全市创新推广的帮办员机制,就是这样的“进行时”。 

上午8点40分左右,丹徒区帮办员吴志平的手机电话响了,“好的,我们马上办!”由他牵头帮办的企业,在新上项目时遇到了难题,打来了求助电话。 

一句“马上办”,对企业和项目落地而言,是行政审批“由繁入简”的转变,对吴志平和他的帮办队伍来说,则是一连串服务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我们创新试点模拟审批机制,为产业项目争取了‘时间差’,也加快了我们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目前,丹徒区通过提前介入、提前服务、提前开展模拟审批,实现了审批进程“大提速”,有效促进了项目早开工早建设。今年,该区排定27个重点项目,上半年有14个取得了合法开工手续。

发生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第一开标室内的“改革进行时”,则展示了我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公平高效营商环境的能力和决心。4月底,我市“不见面开标”系统正式运行后首次开标——“线上参与、线下不见面”,15家单位在各自公司所在地通过网络,参与了这场竞标。不久后,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会上,我市“不见面开标”模式被集体点赞。

上半年,我市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2017年,镇江新区率先提出“3535”改革,到现在已升级为“2332”改革,即“企业2个工作日内注册开业、3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权证、32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改革力度全省领先。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改革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源头活水。今年以来,全市项目建设呈现逐步加快的良好态势。上半年,新增入库列统项目(投资规模5000万元及以上)132个,同比增加20个;新增入库项目完成投资占比19.6%,同比提高9.2个百分点;全年178个重点产业项目已开工94个,开工率52.8%。

先行先试“幸福提前敲门”

改善民生,是执政的出发点,也是改革的落脚点。上半年,我市关乎民生的各项改革,敲开了更多“幸福之门”。

教育是最基础的民生之一。5月23日,市外国语学校西津渡校区揭牌仪式在市六中举行。教育改革中,关于“把品牌学校办到百姓‘家门口’”的承诺,已然成为家长和孩子脸上的笑容。

近年来,受城市布局规划调整以及人口及学生流动等因素影响,一些初中学校教育发展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对此,市教育系统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在六中增挂市外国语学校西津渡校区牌子,进一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就是要突出集团办学优势,放大品牌效应,提升办学水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如此解读此次整合的意义。

悠悠万事,健康为先。试点“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是我市今年的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中医阁100个。”市卫健委相关人士介绍,中医经典病房将在病房内放置适当的床位,选择适宜的病症,采用以中医为主的治疗方法,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同时保证疗效,发挥传统中医优势,让中医诊疗回归真正的中医思维,“100个中医阁的建设是为了将中医药文化向最基层进行延伸,让基层群众就近接受中医院服务,已安排建设计划,正在加快建设中。”在建设中医阁的同时,以市中医院为主的中医巡讲队伍将深入基层进行中医文化普及,满足百姓的健康需求。

镇江,正以务实之风,以坚定的决心和更大的智慧,实践改革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多点突破,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全媒体记者 朱婕)

编辑:何冰

50

今日镇江讯   深化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是实现“追赶超越”的根本路径。面对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镇江脚步”坚定执着,“镇江方案”精准高效,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抓改革就是抓发展,抓改革就要看行动。市委书记惠建林表示,“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对原有的改革措施做进一步深化,以更好地满足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刚刚过去的半年里,全市上下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发扬和传承善于改革、勇于改革的精神;研究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蹄疾步稳勇闯改革深水区,解决了一批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镇江大地上,“改革之力”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镇江方案”聚焦“破立降”

随着一系列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我市发展变化清晰呈现——在“破立降”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市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处智宝定解释,“破”就是破除无效供给,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目前,全市共实施化解过剩产能及淘汰低端低效产能项目164个,关停化工企业97家。”今年上半年,新旧动能转换稳步加快,高技术产业引领增长,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1%,增幅高于全部工业2.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

“立”是大力培育新动能。今年,我市加快实施增后劲、促转型、补短板的高质量项目,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树立新品牌。仅从招商层面来看,“立”中见生机。经市招引办初审,1—5月份全市新签约内资1亿元以上或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产业类项目120个,同比增长53.8%,完成年计划的75%,“总投资100亿元的金东高档纤维基材料智能制造项目签约,实现了年初全市招商动员大会提出的‘力争引进百亿级产业项目’要求。”市招引办主任、商务局局长谈沁磊介绍,从产业看,制造业项目110个,占比为91.7%,比上年同期提高32.5个百分点。

“降效”更为直观。6月5日,被称为“镇江方案”的《关于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发布。据测算,通过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降成本政策以及实施“降成本措施”,今年我市企业可降低生产经营性成本100亿元左右。发布会上,市工信局副局长朱利荣以“降低用地成本”举例,“主要包括‘下调城镇土地使用税’‘适当调整工业用地出让底价’‘下调出让竞买保证金’等5项措施。其中,‘下调城镇土地使用税’措施预计每年可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约480万元。”

以“进行时”优化“软环境”

改革只有进行时。优化营商环境,是改革的一部分,亦没有完成时。今年在全市创新推广的帮办员机制,就是这样的“进行时”。 

上午8点40分左右,丹徒区帮办员吴志平的手机电话响了,“好的,我们马上办!”由他牵头帮办的企业,在新上项目时遇到了难题,打来了求助电话。 

一句“马上办”,对企业和项目落地而言,是行政审批“由繁入简”的转变,对吴志平和他的帮办队伍来说,则是一连串服务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我们创新试点模拟审批机制,为产业项目争取了‘时间差’,也加快了我们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目前,丹徒区通过提前介入、提前服务、提前开展模拟审批,实现了审批进程“大提速”,有效促进了项目早开工早建设。今年,该区排定27个重点项目,上半年有14个取得了合法开工手续。

发生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第一开标室内的“改革进行时”,则展示了我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公平高效营商环境的能力和决心。4月底,我市“不见面开标”系统正式运行后首次开标——“线上参与、线下不见面”,15家单位在各自公司所在地通过网络,参与了这场竞标。不久后,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会上,我市“不见面开标”模式被集体点赞。

上半年,我市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2017年,镇江新区率先提出“3535”改革,到现在已升级为“2332”改革,即“企业2个工作日内注册开业、3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权证、32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改革力度全省领先。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改革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源头活水。今年以来,全市项目建设呈现逐步加快的良好态势。上半年,新增入库列统项目(投资规模5000万元及以上)132个,同比增加20个;新增入库项目完成投资占比19.6%,同比提高9.2个百分点;全年178个重点产业项目已开工94个,开工率52.8%。

先行先试“幸福提前敲门”

改善民生,是执政的出发点,也是改革的落脚点。上半年,我市关乎民生的各项改革,敲开了更多“幸福之门”。

教育是最基础的民生之一。5月23日,市外国语学校西津渡校区揭牌仪式在市六中举行。教育改革中,关于“把品牌学校办到百姓‘家门口’”的承诺,已然成为家长和孩子脸上的笑容。

近年来,受城市布局规划调整以及人口及学生流动等因素影响,一些初中学校教育发展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对此,市教育系统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在六中增挂市外国语学校西津渡校区牌子,进一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就是要突出集团办学优势,放大品牌效应,提升办学水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如此解读此次整合的意义。

悠悠万事,健康为先。试点“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是我市今年的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中医阁100个。”市卫健委相关人士介绍,中医经典病房将在病房内放置适当的床位,选择适宜的病症,采用以中医为主的治疗方法,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同时保证疗效,发挥传统中医优势,让中医诊疗回归真正的中医思维,“100个中医阁的建设是为了将中医药文化向最基层进行延伸,让基层群众就近接受中医院服务,已安排建设计划,正在加快建设中。”在建设中医阁的同时,以市中医院为主的中医巡讲队伍将深入基层进行中医文化普及,满足百姓的健康需求。

镇江,正以务实之风,以坚定的决心和更大的智慧,实践改革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多点突破,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全媒体记者 朱婕)

编辑:何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