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这里的民谣说:唯独当年红军过 一来一去很清静

2019-07-16 15:11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綦江,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重庆唯一经过的地方。这里自古是川黔边界军事交通要地,有“渝南门户”“黔蜀变,则綦江必先被兵”的说法。80多年前,红军在这里一次短暂的过境,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永恒的红色记忆。

记者再走长征路来到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綦江地处大娄山脉,山高林密、关隘重重,是由黔入渝、由渝入黔的必经之地。”綦江区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平介绍。

“为了保卫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红一军团先头部队一个团的兵力,在遵义会议召开前就来到兵家必争之地——綦江羊角,扼守瑶龙山下川黔交界的酒店垭关隘,监视川军动向。”陈平说。

1935年1月21日,遵照中革军委20日发布的《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红一军团大部队从贵州松坎镇出发,当天下午到达重庆綦江区石壕镇。当晚,一部分红军留在石壕街上宿营,一部分驻扎在李汉坝一带。22日,部队开拔,进军赤水。“中央红军过綦江只有短暂几天,像一次过境式的穿插,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形成了红军主力直逼重庆的军事态势,成功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对遵义会议的召开起到了重要保卫作用,也确保了中革军委经赤水北上渡江战略计划的完成。”綦江区委书记袁勤华说。

“过别的军队,吓得心慌。共产党的兵好,对人很客气,我们不怕。”94岁的陆远贞婆婆回忆起红军过石壕的情景,最让她触动的是红军司务长的故事。

红军司务长是在綦江牺牲的5位红军烈士中的一位。当年红军过石壕镇,红军司务长和两名后勤战士,留下来检查清点归还借用老百姓的物品,并用银元兑换战士们购买物品时付给群众的苏区纸币。尾随的国民党盐防军见红军势单力薄,突然发动袭击。司务长为了掩护受伤的战士突围,不幸落入盐防军之手。

綦江博物馆馆长周铃曾深入挖掘过这段历史。他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盐防军当年用“踩杠子”“灌石灰水”“烧烙铁”等酷刑,企图让司务长交代红军的组织概况、行军路线、作战部署,以及他的姓名和职务,司务长一句话都不说。农民赵兴伍见司务长奄奄一息,偷偷送去饭菜,并示意要喂给他吃。司务长怕连累百姓,坚持不吃。

“他怕连累百姓,不吃老百姓送的饭;为了革命,不向敌人透露一点信息。他的初心就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最后胜利。”周铃动情地说,“人们不知道司务长叫什么名字,我想他的名字就叫‘红军’。”

一首当地老百姓流传的民谣,也生动地诠释着这份初心: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

如今,石壕红军烈士纪念碑矗立在青山松树间,红军当年住过的禹王庙成为石壕小学校园内的“活教材”。一代代綦江人,耳濡目染红军故事,正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力前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浩)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编辑:赵昊天

36

綦江,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重庆唯一经过的地方。这里自古是川黔边界军事交通要地,有“渝南门户”“黔蜀变,则綦江必先被兵”的说法。80多年前,红军在这里一次短暂的过境,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永恒的红色记忆。

记者再走长征路来到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綦江地处大娄山脉,山高林密、关隘重重,是由黔入渝、由渝入黔的必经之地。”綦江区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平介绍。

“为了保卫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红一军团先头部队一个团的兵力,在遵义会议召开前就来到兵家必争之地——綦江羊角,扼守瑶龙山下川黔交界的酒店垭关隘,监视川军动向。”陈平说。

1935年1月21日,遵照中革军委20日发布的《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红一军团大部队从贵州松坎镇出发,当天下午到达重庆綦江区石壕镇。当晚,一部分红军留在石壕街上宿营,一部分驻扎在李汉坝一带。22日,部队开拔,进军赤水。“中央红军过綦江只有短暂几天,像一次过境式的穿插,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形成了红军主力直逼重庆的军事态势,成功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对遵义会议的召开起到了重要保卫作用,也确保了中革军委经赤水北上渡江战略计划的完成。”綦江区委书记袁勤华说。

“过别的军队,吓得心慌。共产党的兵好,对人很客气,我们不怕。”94岁的陆远贞婆婆回忆起红军过石壕的情景,最让她触动的是红军司务长的故事。

红军司务长是在綦江牺牲的5位红军烈士中的一位。当年红军过石壕镇,红军司务长和两名后勤战士,留下来检查清点归还借用老百姓的物品,并用银元兑换战士们购买物品时付给群众的苏区纸币。尾随的国民党盐防军见红军势单力薄,突然发动袭击。司务长为了掩护受伤的战士突围,不幸落入盐防军之手。

綦江博物馆馆长周铃曾深入挖掘过这段历史。他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盐防军当年用“踩杠子”“灌石灰水”“烧烙铁”等酷刑,企图让司务长交代红军的组织概况、行军路线、作战部署,以及他的姓名和职务,司务长一句话都不说。农民赵兴伍见司务长奄奄一息,偷偷送去饭菜,并示意要喂给他吃。司务长怕连累百姓,坚持不吃。

“他怕连累百姓,不吃老百姓送的饭;为了革命,不向敌人透露一点信息。他的初心就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最后胜利。”周铃动情地说,“人们不知道司务长叫什么名字,我想他的名字就叫‘红军’。”

一首当地老百姓流传的民谣,也生动地诠释着这份初心: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

如今,石壕红军烈士纪念碑矗立在青山松树间,红军当年住过的禹王庙成为石壕小学校园内的“活教材”。一代代綦江人,耳濡目染红军故事,正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力前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浩)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编辑:赵昊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