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旋
内容提要 “民俗文化周”是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着力打造的“城市文化品牌活动”,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广旅局相关职能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该馆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从2015年开始在中秋和国庆节期间连续举办了四届“民俗文化周”展演活动,其内容和形式不仅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更成为弘扬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助力景区,“文化、旅游”深入融合
文化的优势在于资源,活动的优势在于亮点,我们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努力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四年来,我们借助西津渡的“码头文化”、北固山的“三国文化”、焦山的“桂花文化”和南山的“长寿文化”,根据各景区的文化内涵相继推出了与景区旅游氛围相匹配的非遗文化展演活动,以达到普及非遗文化和扩大城市旅游文化的双重效应。
具体分析不难看出,2015年镇江在西津渡景区举行了“穿越千年的古街,魂牵梦萦的乡愁——首届西津渡民俗文化周”活动,它是以行街表演、动态展示、戏曲表演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了该市81个市级以上的非遗项目,并添加了汉服展示、茶艺表演等多个演示环节,唱响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劲号角。2016年我们在北固山风景区举办了“第一江山,最美北固——第二届民俗文化周”、2017年在焦山风景区举办了“第三届民俗文化周暨焦山桂花节”,2018年我们又在南山风景区举办了“三城荟萃 山韵清新——第四届民俗文化周(宁镇扬)暨南山长寿节系列活动”,活动围绕 “吉祥”“如意”民俗元素,设置了中老年人偏好的“戏曲专场”和以“长寿、吉祥”为题材的“小学生非遗技艺大比拼”活动,并特意向游园的年老游客提供了免费的传统医药“中医诊疗”服务。这些项目让游客在充分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也亲身体验到了优秀的非遗文化魅力。
协同发展,内外结合彰显风采
纵观历届民俗文化周,除来自镇江市直的“宝堰双推车”“南乡田歌”“孙氏太极拳”项目,还有来自句容、丹阳、扬中等地的非遗项目。此外,为提升“民俗文化周”的展演活力,我们还特邀了周边城市前来加盟。例如,为全力促进宁镇扬一体化格局形成,2018年在“第四届民俗文化周”中,我们邀请了南京六合的“女子高跷舞龙”“布艺”“京剧脸谱”,扬州的“跳娘娘(傩舞)”“雕版印刷术”“刺绣”等非遗项目,华彩的服饰,生动的表演,均传递着不同城市“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南京“女子高跷舞龙”,一群身着红绿彩服的中年女子,挽着高高的发髻,踩在1米多高的高跷上,手持黄蓝穿插的两条神龙,在空中挥舞出了“龙腾九霄”“双龙戏珠”等各种高难度阵式,表现了独特深厚中华传统文化魄力。不同区域间的对外文化交流,不仅推动了城市间的文化交往互动,也大大体现了镇江“民俗文化周”的内外结合和兼容并蓄的活动主旨,从而实现了非遗文化的融合传播和保护普及之目的。
空间转换,传承、共享现代理念
镇江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山水相连,风光旖旎,独具江南特色的园林风格和山水相融的自然环境,充分体现出“城市山林”的镇江地理元素。策划中,我们全力梳理景观文化脉络,在资源整合与场景设计、非遗元素与展演方式上,全力推出魅力无限的活动项目。譬如“首届民俗文化周”活动在西津渡古街举行,这里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古街留有朱红色窗栏、暗灰色墙砖老建筑,为情景再现“老街”氛围,我们特邀了高校学生在老街上进行汉服演示,从而引发了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又如在“第四届民俗文化周”中,我们根据南山展演区域较为分散的特点,将能够体现热闹气氛的动态项目安排在主景区的“文苑”内,将体现大国工匠的静态项目安排在古朴典雅的“竹林寺”景区,动静结合、远近呼应式的丰富活动为游客提供了观看、体验和聆听的机会,同时也进一步诠释了“亲近、传承、共享”的“民俗文化周”的活动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注重“活态传承”的,尤其在当今社会,现代的文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非遗的生存环境。如何在保持“本真性”的基础上,以创新的思维和方式,向社会展示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都成了我们策划活动时着重考虑的内容。近年来我们逐渐明晰非遗保护不仅要注重传承,更要着力于传播。而传播方式需要有现代理念,传播渠道应当呈现多元化格局,而“民俗文化周”就是镇江宣传和展示非遗文化的一个有效平台,它既和市民零距离接触,也大力保护和传承了本土优秀文化。在此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体现,传统的根脉得以保护与弘扬,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得以彰显。
(作者单位: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