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拉贝日记》欧洲巡演,让欧洲聆听拉贝的故事

2019-07-12 15:30 新华报业网  

当地时间7月10日晚,中国原创歌剧《拉贝日记》欧洲巡演的最后一场,在奥地利维也纳罗纳赫剧院结束。在观众如潮的掌声中,全体演员一再谢幕,许多人热泪盈眶。

7月3日开始,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省演艺集团联合制作,江苏大剧院、省演艺集团出品的原创歌剧《拉贝日记》行走欧洲两国三城,一共5场。歌剧版在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奥地利维也纳罗纳赫剧院分别上演2场,在德国汉堡易北河音乐厅则上演1场音乐会版。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场场莅临观看。

这一路,《拉贝日记》与欧洲观众情感交融,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约翰拉贝和国际友人救助南京难民的真实故事;

这一路,南京人向拉贝故乡表达感恩的心愿圆满实现;

这一路,《拉贝日记》敲开多家主流歌剧院大门,中国故事跻身国际舞台。

中国原创,历史性敲开欧洲歌剧大门

《拉贝日记》创下多个第一:柏林国家歌剧院成立277年、维也纳罗纳赫剧院成立100多年迎来的第一个中国文艺院团、第一部中国原创歌剧;汉堡易北河音乐厅开业以来的第一个中国原创歌剧音乐会。而这三座城市和三个剧院又都是欧洲歌剧艺术的主流城市、主流剧院。因这些令人自豪的纪录,中国驻汉堡总领事杜晓晖走上舞台和现场观众热烈互动。

6日晚,《拉贝日记》音乐会版在世界顶级音乐厅易北河音乐厅上演。近2个小时的精湛演出结束时,掌声与喝彩声持续20多分钟,观众起立致敬,主唱与乐队5次谢幕。

在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副巡视员李壮看来,最深切的感受是“三高”——《拉贝日记》以艺术上的高水准,立意上的高站位,收获了中国文艺精品走向世界的高峰体验;5场演出亮相的舞台均是世界最高艺术殿堂,在这里得到的掌声和欢呼,弥足珍贵;从《运之河》到《鉴真东渡》再到《拉贝日记》,轰动效应屡创新高,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江苏现象和江苏经验令人振奋。

主创团队集国内外优秀歌剧人才于一体。作曲家唐建平、编剧周可、指挥许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歌剧人才的实力。80后导演周沫、舞美王晶、音乐会版指挥程晔,此外,马吉扮演者田浩江、特邀小提琴手徐扬的加盟等,都有着国际化的专业背景。作为综合舞台艺术,“多兵种”作战考验了团队合作能力,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苏州交响乐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歌舞剧院舞剧团、合唱团、iSING!Suzhou国际青年歌唱家训练营等多个演出团体共同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重要的文化交流项目,《拉贝日记》市场化运作,一路票房火爆,一票难求,观众主体为西方人士。主流媒体如德国《每日镜报》《柏林晨报》,奥地利《皇冠报》《信使报》都给予了大篇幅报道。

江苏文投集团董事长盛蕾回顾从2017年开始的创作、打磨历程,感慨不已:“高品质、高站位的剧目才能得到国际认同,高平台的专业运作才能与国际接轨,高频次的精准传播才能使剧目影响超越莅临现场的8400名观众,走入更多欧洲人的视野。”

江苏演艺集团董事长郑泽云近两个月成了国际“飞人”。6月率歌剧《鉴真东渡》美国巡演22天,7月率《拉贝日记》欧洲巡演11天。“歌剧是舞台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江苏近年来已连续推出5部原创歌剧,制作数量、国际巡演量,国内罕见。江苏原创歌剧正在走向世界水准。”

“这是吴氏策划成立28年来首次承接中国原创歌剧到国外演出。”每年承接中外剧目交流四五百场次的吴氏策划公司董事长吴嘉桐说,中国戏剧能让西方观众接受的奥秘很简单:好的剧。“只要是精打细磨的优质精品,总能跨越文化障碍,赢得观众。”

情感共通,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9日晚,演出中场休息,维也纳影评人Leon Torossian在座位上认真翻看宣传册。“欧洲古典歌剧中很少见到这样的战争题材,《拉贝日记》对我来讲是个全新的体验。这以前,我知道二战时期中日之间的战事,但我完全不了解南京大屠杀。”

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院长Matthias Schulz说,决定选择《拉贝日记》,题材是重要因素,“这是一个好故事。”

1937年,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拉贝与其他国际友人共同建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救助了许多中国人。他所写的40万字日记,成为记录日军暴行的铁证。歌剧《拉贝日记》正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进行创作的。

柏林,是拉贝成长和终老之地。首演给柏林观众带来艺术和思想的双重震撼。德国北威州国际舞蹈博览会总监Dieter Jaenicke熟悉这个故事,他研究过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以及同时期的德国历史,看过《拉贝日记》电影版,“歌剧用另一种体裁展示这个故事,也是很好的途径,可以让更多德国人了解这段历史。整部剧非常精彩,能把观众情绪调动起来,非常棒的乐团、歌唱家、合唱团可以让人屏住呼吸。”

汉堡以拉贝为荣,当地的“爱国者协会”把拉贝列入汉堡数百年来的50个杰出人物之一。汉堡港口与物流集团销售总监安克说,这个历史题材与中国和德国有关,和汉堡有关,这个故事说明和平发展、国际合作多么重要。德国观众通过字幕、音乐能够很快理解内容,深入体会情感。而且这部作品从音乐角度很艺术地切入,没有对故事进行特别的、过度的包装,非常自然。

“南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南京感谢你们。”最后的字幕表达了歌剧的感恩之心。“这部歌剧的上演,对我的家族来说是极大的荣幸和鼓舞。”拉贝孙子托马斯拉贝到柏林、汉堡两地追看歌剧,“歌剧的内容和演员的对白都还原了历史真相。我的祖父当时就是如此和日军统领进行交涉的。这部剧对于历史的考究让我非常感动。我代表拉贝家庭的所有成员对剧组表示深深感谢。”

柏林首演翌日,江苏文化代表团和剧组代表来到拉贝墓地拜谒,深切表达感恩之情。

奥地利和平和冲突研究院高级研究员Pascal Abb观剧后认真地写了一段感受:“我认为演出是优秀的,从歌手到场景,非常有效地讲述了南京苦难的个人故事。”他还从学术角度提出建议: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的痛,但是在欧洲并未达到耳熟能详的地步,因为欧洲人的课本里没有这段历史,媒体上也很少出现。“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明确这不仅是中国历史,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历史的一部分,了解这些历史教训是人类的共同任务。”

走出去,中国故事正在感动世界

3日晚,柏林首演结束后,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充满深情地对全体演职人员说:“拉贝故事我早就知道,你们用歌剧的方式进行了传播,让我为之感动。今天来到现场观看的大多是德国人,你们用德国人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形式带来了拉贝先生对全中国人民的感动,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感恩之情。作为艺术使者,你们讲述了一个很好的中国故事和德国人的故事,这将使我们两个国家的人民进一步加深理解。”

10日晚,巡演最后一场结束,中国驻奥地利公参(代办)刘昶代表李晓驷大使对剧组欧洲巡演成功表示祝贺。“历史事件,中国声音,重现80多年前的这段历史,展现对战争的痛恨,对善良的赞美,对和平的渴望,中国艺术家打动了观众,证明了音乐是沟通人类的桥梁。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这里的观众欣赏水平高,同时也很挑剔,今晚现场的热烈反响证明了你们的水准。希望这样的巡演还有第二次、第三次。”

“7月9日晚,孟京辉话剧新版《茶馆》在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江苏歌剧《拉贝日记》在维也纳同时上演,这是重要的文化事件。”中国驻奥地利文化参赞陈平对近年来江苏文化走出去印象深刻,“应该多方面多角度把中国国内的文化生态传递出来,江苏在这个方面领了一个好的头。用西方人熟悉的形式,讲述中国或者是和世界有关的中国故事,使他们更容易理解中国的文化、思想、行为准则、价值观,这对国际文化交流是重要的促进。”

来源:新华报业网

编辑:赵昊天

53

当地时间7月10日晚,中国原创歌剧《拉贝日记》欧洲巡演的最后一场,在奥地利维也纳罗纳赫剧院结束。在观众如潮的掌声中,全体演员一再谢幕,许多人热泪盈眶。

7月3日开始,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省演艺集团联合制作,江苏大剧院、省演艺集团出品的原创歌剧《拉贝日记》行走欧洲两国三城,一共5场。歌剧版在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奥地利维也纳罗纳赫剧院分别上演2场,在德国汉堡易北河音乐厅则上演1场音乐会版。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场场莅临观看。

这一路,《拉贝日记》与欧洲观众情感交融,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约翰拉贝和国际友人救助南京难民的真实故事;

这一路,南京人向拉贝故乡表达感恩的心愿圆满实现;

这一路,《拉贝日记》敲开多家主流歌剧院大门,中国故事跻身国际舞台。

中国原创,历史性敲开欧洲歌剧大门

《拉贝日记》创下多个第一:柏林国家歌剧院成立277年、维也纳罗纳赫剧院成立100多年迎来的第一个中国文艺院团、第一部中国原创歌剧;汉堡易北河音乐厅开业以来的第一个中国原创歌剧音乐会。而这三座城市和三个剧院又都是欧洲歌剧艺术的主流城市、主流剧院。因这些令人自豪的纪录,中国驻汉堡总领事杜晓晖走上舞台和现场观众热烈互动。

6日晚,《拉贝日记》音乐会版在世界顶级音乐厅易北河音乐厅上演。近2个小时的精湛演出结束时,掌声与喝彩声持续20多分钟,观众起立致敬,主唱与乐队5次谢幕。

在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副巡视员李壮看来,最深切的感受是“三高”——《拉贝日记》以艺术上的高水准,立意上的高站位,收获了中国文艺精品走向世界的高峰体验;5场演出亮相的舞台均是世界最高艺术殿堂,在这里得到的掌声和欢呼,弥足珍贵;从《运之河》到《鉴真东渡》再到《拉贝日记》,轰动效应屡创新高,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江苏现象和江苏经验令人振奋。

主创团队集国内外优秀歌剧人才于一体。作曲家唐建平、编剧周可、指挥许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歌剧人才的实力。80后导演周沫、舞美王晶、音乐会版指挥程晔,此外,马吉扮演者田浩江、特邀小提琴手徐扬的加盟等,都有着国际化的专业背景。作为综合舞台艺术,“多兵种”作战考验了团队合作能力,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苏州交响乐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歌舞剧院舞剧团、合唱团、iSING!Suzhou国际青年歌唱家训练营等多个演出团体共同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重要的文化交流项目,《拉贝日记》市场化运作,一路票房火爆,一票难求,观众主体为西方人士。主流媒体如德国《每日镜报》《柏林晨报》,奥地利《皇冠报》《信使报》都给予了大篇幅报道。

江苏文投集团董事长盛蕾回顾从2017年开始的创作、打磨历程,感慨不已:“高品质、高站位的剧目才能得到国际认同,高平台的专业运作才能与国际接轨,高频次的精准传播才能使剧目影响超越莅临现场的8400名观众,走入更多欧洲人的视野。”

江苏演艺集团董事长郑泽云近两个月成了国际“飞人”。6月率歌剧《鉴真东渡》美国巡演22天,7月率《拉贝日记》欧洲巡演11天。“歌剧是舞台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江苏近年来已连续推出5部原创歌剧,制作数量、国际巡演量,国内罕见。江苏原创歌剧正在走向世界水准。”

“这是吴氏策划成立28年来首次承接中国原创歌剧到国外演出。”每年承接中外剧目交流四五百场次的吴氏策划公司董事长吴嘉桐说,中国戏剧能让西方观众接受的奥秘很简单:好的剧。“只要是精打细磨的优质精品,总能跨越文化障碍,赢得观众。”

情感共通,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9日晚,演出中场休息,维也纳影评人Leon Torossian在座位上认真翻看宣传册。“欧洲古典歌剧中很少见到这样的战争题材,《拉贝日记》对我来讲是个全新的体验。这以前,我知道二战时期中日之间的战事,但我完全不了解南京大屠杀。”

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院长Matthias Schulz说,决定选择《拉贝日记》,题材是重要因素,“这是一个好故事。”

1937年,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拉贝与其他国际友人共同建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救助了许多中国人。他所写的40万字日记,成为记录日军暴行的铁证。歌剧《拉贝日记》正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进行创作的。

柏林,是拉贝成长和终老之地。首演给柏林观众带来艺术和思想的双重震撼。德国北威州国际舞蹈博览会总监Dieter Jaenicke熟悉这个故事,他研究过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以及同时期的德国历史,看过《拉贝日记》电影版,“歌剧用另一种体裁展示这个故事,也是很好的途径,可以让更多德国人了解这段历史。整部剧非常精彩,能把观众情绪调动起来,非常棒的乐团、歌唱家、合唱团可以让人屏住呼吸。”

汉堡以拉贝为荣,当地的“爱国者协会”把拉贝列入汉堡数百年来的50个杰出人物之一。汉堡港口与物流集团销售总监安克说,这个历史题材与中国和德国有关,和汉堡有关,这个故事说明和平发展、国际合作多么重要。德国观众通过字幕、音乐能够很快理解内容,深入体会情感。而且这部作品从音乐角度很艺术地切入,没有对故事进行特别的、过度的包装,非常自然。

“南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南京感谢你们。”最后的字幕表达了歌剧的感恩之心。“这部歌剧的上演,对我的家族来说是极大的荣幸和鼓舞。”拉贝孙子托马斯拉贝到柏林、汉堡两地追看歌剧,“歌剧的内容和演员的对白都还原了历史真相。我的祖父当时就是如此和日军统领进行交涉的。这部剧对于历史的考究让我非常感动。我代表拉贝家庭的所有成员对剧组表示深深感谢。”

柏林首演翌日,江苏文化代表团和剧组代表来到拉贝墓地拜谒,深切表达感恩之情。

奥地利和平和冲突研究院高级研究员Pascal Abb观剧后认真地写了一段感受:“我认为演出是优秀的,从歌手到场景,非常有效地讲述了南京苦难的个人故事。”他还从学术角度提出建议: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的痛,但是在欧洲并未达到耳熟能详的地步,因为欧洲人的课本里没有这段历史,媒体上也很少出现。“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明确这不仅是中国历史,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历史的一部分,了解这些历史教训是人类的共同任务。”

走出去,中国故事正在感动世界

3日晚,柏林首演结束后,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充满深情地对全体演职人员说:“拉贝故事我早就知道,你们用歌剧的方式进行了传播,让我为之感动。今天来到现场观看的大多是德国人,你们用德国人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形式带来了拉贝先生对全中国人民的感动,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感恩之情。作为艺术使者,你们讲述了一个很好的中国故事和德国人的故事,这将使我们两个国家的人民进一步加深理解。”

10日晚,巡演最后一场结束,中国驻奥地利公参(代办)刘昶代表李晓驷大使对剧组欧洲巡演成功表示祝贺。“历史事件,中国声音,重现80多年前的这段历史,展现对战争的痛恨,对善良的赞美,对和平的渴望,中国艺术家打动了观众,证明了音乐是沟通人类的桥梁。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这里的观众欣赏水平高,同时也很挑剔,今晚现场的热烈反响证明了你们的水准。希望这样的巡演还有第二次、第三次。”

“7月9日晚,孟京辉话剧新版《茶馆》在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江苏歌剧《拉贝日记》在维也纳同时上演,这是重要的文化事件。”中国驻奥地利文化参赞陈平对近年来江苏文化走出去印象深刻,“应该多方面多角度把中国国内的文化生态传递出来,江苏在这个方面领了一个好的头。用西方人熟悉的形式,讲述中国或者是和世界有关的中国故事,使他们更容易理解中国的文化、思想、行为准则、价值观,这对国际文化交流是重要的促进。”

来源:新华报业网

编辑:赵昊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