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商事登记 :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

2019-07-10 08:46

今日镇江讯   从手写企业登记,到电子营业执照;从“三证合一”,到“三十证合一”;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随着商事制度改革,我市新登记注册企业快速增长,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去年,全市新开市场主体增势强劲,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约221户个体工商户。

根据《镇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志》记载,1963年12月26日,制伞板刷生产合作社银山门门市部完成了登记。记者留意到,这是一张“竖版”登记证,包括企业名称、经济性质、负责人姓名、所在地、创设时间等信息,尽管字迹模糊,但可辨识这些内容为“手写体”。

资料显示,1962年,国务院颁发《工商企业登记管理试行办法》,江苏省制定《工商企业登记管理实施办法》,1963年11月至1964年6月,我市进行了各类工商企业的登记和发证工作。“根据这个时间节点,可以推算这张企业登记证应该是较早一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企业创设时间和领证时间之间有9个月的‘时间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年全市核准登记的工商业2534户,生产经营单位2620户,从业人员39217名,资金总额7071.5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4月镇江解放,原镇江行政区工商局组织专门机构专事调查城区工商业状况,查明解放初期镇江有工商行业112个、6070户。

1979年后,随着政策逐步放宽,我市采取“只要是法律许可,就做好支持、疏导、服务工作”的态度。然而,当时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个体户作为“新生事物”,不经意就会与相对滞后的制度和体制产生矛盾。这一时期,我市大胆迈开了改革的步子,甚至在全省开创了“辞职下海”的先河。

戴康生原来是一名教师,当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有一条规定:必须是“无业”,“戴康生是‘退职’开照相馆,能不能发照?”工商部门果断做出了决定:退职就是没有职业,应该发照。这个决定也开创了镇江“辞职下海”的先河。到1982年,全市有1824个企业进行了登记,先后核发新营业执照1674户。

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江南春色。此时,刚刚走出校门的鄂秀萍跟着父亲鄂锦昆,靠着东拼西凑500元开始创业。“我们办的镇扬菜馆是镇江第一家私人饭店,当年的个体户在社会上各种被歧视,去银行开户也不被待见……”作为我市最早一批个体户,鄂秀萍一路坚持没有放弃。

也是在这一年,“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工商企业登记工作放宽政策,简化手续,积极办理企业登记,特别是新办企业的登记发证工作。”鄂秀萍和父亲曾预言,“私营经济这条路,会越走越宽”,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会走得这么快!”

2014年12月29日,全省首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发放仪式在南京举行,我市作为全省试点市,同步举行了发放仪式,首批12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发放——企业登记时需要办理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合并到一起,发放一张加载三个号码的营业执照,实现了“进一扇门,找一个人,办成所有事”,办结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随后,江苏绿岸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刘春,在丹阳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领到了一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在全省率先实现跨区域、跨登记机关“三证合一”。

去年7月开始,工商营业执照变得“金光闪闪”——我市又推出商事改革新举措“三十证合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徐晞凡介绍,“多证合一”事项共11项,加上已实施的19项,共计30项纳入“多证合一”改革,“这项改革实现了‘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整个办理过程最多来往窗口一次。”

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市场前所未有活跃。去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35万户、同比增长13.54%;实有各类市场主体39.02万户、注册资本(金)12144.65亿元。更重要的是,新设制造业主体多分布在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等多个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的重点领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短评

以敬民之心,做优“减法”

半个多世纪前那张斑驳的企业登记证,见证了过往的历史;如今“金光闪闪”的营业执照,浓缩了“三证合一”到“三十证合一”的跨越,直指创新创业、市场活跃、群众获得感。镇江作为多项改革的试点市,一批“镇江经验”“镇江模式”在全省,甚至全国产生影响,可谓试出了“真金”。

“主大计者,必执简御繁”,近年来,我市将放管服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实践表明,我市所做的一系列“减法”措施,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让市场主体经营成本降下来,使“不跑腿”的群众获得感满满,新产业、新业态也竞相涌现,有效激发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如何深化改革,做优“减法”换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的加法效应,镇江还在研究新答卷。改革是否到位,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为群众生活及办事提供便利,即“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落脚点。(全媒体记者 朱婕  通讯员 夏莉)

编辑:何冰

39

今日镇江讯   从手写企业登记,到电子营业执照;从“三证合一”,到“三十证合一”;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随着商事制度改革,我市新登记注册企业快速增长,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去年,全市新开市场主体增势强劲,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约221户个体工商户。

根据《镇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志》记载,1963年12月26日,制伞板刷生产合作社银山门门市部完成了登记。记者留意到,这是一张“竖版”登记证,包括企业名称、经济性质、负责人姓名、所在地、创设时间等信息,尽管字迹模糊,但可辨识这些内容为“手写体”。

资料显示,1962年,国务院颁发《工商企业登记管理试行办法》,江苏省制定《工商企业登记管理实施办法》,1963年11月至1964年6月,我市进行了各类工商企业的登记和发证工作。“根据这个时间节点,可以推算这张企业登记证应该是较早一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企业创设时间和领证时间之间有9个月的‘时间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年全市核准登记的工商业2534户,生产经营单位2620户,从业人员39217名,资金总额7071.5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4月镇江解放,原镇江行政区工商局组织专门机构专事调查城区工商业状况,查明解放初期镇江有工商行业112个、6070户。

1979年后,随着政策逐步放宽,我市采取“只要是法律许可,就做好支持、疏导、服务工作”的态度。然而,当时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个体户作为“新生事物”,不经意就会与相对滞后的制度和体制产生矛盾。这一时期,我市大胆迈开了改革的步子,甚至在全省开创了“辞职下海”的先河。

戴康生原来是一名教师,当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有一条规定:必须是“无业”,“戴康生是‘退职’开照相馆,能不能发照?”工商部门果断做出了决定:退职就是没有职业,应该发照。这个决定也开创了镇江“辞职下海”的先河。到1982年,全市有1824个企业进行了登记,先后核发新营业执照1674户。

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江南春色。此时,刚刚走出校门的鄂秀萍跟着父亲鄂锦昆,靠着东拼西凑500元开始创业。“我们办的镇扬菜馆是镇江第一家私人饭店,当年的个体户在社会上各种被歧视,去银行开户也不被待见……”作为我市最早一批个体户,鄂秀萍一路坚持没有放弃。

也是在这一年,“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工商企业登记工作放宽政策,简化手续,积极办理企业登记,特别是新办企业的登记发证工作。”鄂秀萍和父亲曾预言,“私营经济这条路,会越走越宽”,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会走得这么快!”

2014年12月29日,全省首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发放仪式在南京举行,我市作为全省试点市,同步举行了发放仪式,首批12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发放——企业登记时需要办理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合并到一起,发放一张加载三个号码的营业执照,实现了“进一扇门,找一个人,办成所有事”,办结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随后,江苏绿岸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刘春,在丹阳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领到了一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在全省率先实现跨区域、跨登记机关“三证合一”。

去年7月开始,工商营业执照变得“金光闪闪”——我市又推出商事改革新举措“三十证合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徐晞凡介绍,“多证合一”事项共11项,加上已实施的19项,共计30项纳入“多证合一”改革,“这项改革实现了‘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整个办理过程最多来往窗口一次。”

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市场前所未有活跃。去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35万户、同比增长13.54%;实有各类市场主体39.02万户、注册资本(金)12144.65亿元。更重要的是,新设制造业主体多分布在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等多个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的重点领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短评

以敬民之心,做优“减法”

半个多世纪前那张斑驳的企业登记证,见证了过往的历史;如今“金光闪闪”的营业执照,浓缩了“三证合一”到“三十证合一”的跨越,直指创新创业、市场活跃、群众获得感。镇江作为多项改革的试点市,一批“镇江经验”“镇江模式”在全省,甚至全国产生影响,可谓试出了“真金”。

“主大计者,必执简御繁”,近年来,我市将放管服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实践表明,我市所做的一系列“减法”措施,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让市场主体经营成本降下来,使“不跑腿”的群众获得感满满,新产业、新业态也竞相涌现,有效激发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如何深化改革,做优“减法”换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的加法效应,镇江还在研究新答卷。改革是否到位,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为群众生活及办事提供便利,即“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落脚点。(全媒体记者 朱婕  通讯员 夏莉)

编辑:何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