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儒警老杜挖出真实版“余则成” 民国时期镇江监狱典狱长竟是中共党员

2019-06-24 18:22

今日镇江讯  他是民国时期镇江监狱的典狱长,谁也不会想到,这个人竟然是中共地下党员,他曾掩护过包括陈云等中共领导人,可以说就是现实版的《潜伏》。今天(24日),记者从镇江监狱了解到,数十年前的镇江监狱里,还有这么一段惊心动魄、鲜为人知的历史。

今天,在省镇江监狱史志办,记者如约与退休民警杜微家见面。此时阳光恰好透过窗户洒在电脑屏幕上,让一张斑驳的老照片映出一轮淡黄的光晕。这是一张人物照,主人公中年模样,温文尔雅,眉宇间显现着执着与坚定。他,就是孙诗圃,民国时期镇江监狱第二任典狱长,中共地下党员,曾掩护过我党卓越领导人陈云同志,又与近代地理学、气象学奠基者竺可桢多有关系,堪称真实版的“余则成”。

杜微家

“当第一次接触到孙诗圃这个完全陌生的名字时,并没有意识到他真正的分量,也没想到会用近3年的时间来了解他。还原历史本真,也是我为监狱‘红色记忆’所作的一点贡献! ”顺着老杜的讲述,由一张老照片发端,记者的思绪进入到那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一位“虎穴忠魂”的志士轮廓也逐渐清晰起来……

无意觅得线索:孙诗圃何许人也?

早在几年前,退休的老杜参与编撰监狱史志,出于研究“百年监狱”的浓厚兴趣,在整理民国章节时,总要多问问“为什么”,总爱多跑跑档案馆。杜微家告诉记者,镇江监狱民国时期有6位典狱长,孙诗圃为第二任,有关资料也就一句任职记载。老杜毫不气馁,试着将“孙诗圃”放入“百度”一搜,居然查到“原商务印书馆的老党员孙诗圃同志也奉命从无锡赶来,参加掩护陈云”的讯息,心头一亮,此“孙”会是彼“孙”吗?遂循线查证,先后在镇江市档案馆、上海文史研究馆查到孙诗圃的部分资料,又通过《党史博览》《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等文献,进一步锁定孙诗圃的身份。

中共地下党员孙诗圃

凝固的历史岁月,涌动着革命激情。沉浸在那段惊心动魄的时光碎片之中,老杜心潮难平,随手点开“电脑桌面”上的文件夹,饶有兴致地介绍道:“孙诗圃,别名希明,1911年出生,浙江萧山人, 1925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时,由陈云、薛兆圣介绍加入共青团,1926年冬转为中共党员。孙诗圃在陈云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大革命失败后,不幸被捕,出狱后利用无锡新监主任看守、江苏第二监狱(镇江监狱)典狱长等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图片资料一张张从眼前闪过,那昏黄的纸张透露着岁月的点点滴滴,在记者面前,一位在国民党刀刃之下,隐蔽战斗的“余则成”就此浮出史海。

拨开历史迷雾:孙诗圃掩护陈云

“丰富红色文化,更好地教育监狱民警,是我深入挖掘孙诗圃的主要原因。”老杜坦然而言。为查寻更多的历史细节,他不懈地努力着。杜微家登门拜访过去农场中学的老同事,现今的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党史专家张凤翱,辗转联系上陈云同志的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和陈云的二女儿陈伟华,进而完善孙诗圃掩护陈云同志的史实。

时光要倒流至1934年,老杜向记者描述那段往事。那时中共上海中央局连遭国民党军警破坏,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1935年5月31日,中央红军长征至四川泸定,随即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派陈云秘密前往上海,领导恢复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党组织,设法与共产国际恢复联系,并汇报中共中央和红军的近况,特别是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情况。

几经周折,突出重围,当年7月上旬,陈云安全抵达上海。然而,在腥风血雨中,上海地下党组织损失严重,陈云一时难以联系上潜伏的党组织,于是找到爱国民主人士、“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转而与其弟章秋阳接上头。章秋阳是陈云在商务印书馆的老同事,曾任发行所党支部书记、上海店员总工会委员长和党团书记。就这样,陈云巧妙地与上海党组织接上关系。

陈云(前排左三)与商务印书馆工人合影

考虑到确保陈云同志的安全,党组织决定加强保卫工作,孙诗圃奉地下党组织之命,从无锡赶到上海,参加掩护行动,多次转移陈云的住址。在危急之际,地下党组织指定孙诗圃在无锡寻找藏身之处。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孙诗圃思虑再三,借故找到无锡新监典狱长,称“有姓李的朋友在交易所亏欠几千元,在筹款弥补中,打算在无锡躲避一下,还清债即回沪”。该典狱长念及平素交情不错,爽快答应,在监狱附近安排食宿。

一切妥帖,孙诗圃返沪待命,必要时由其陪同陈云往无锡隐蔽。之后,因找到中央特科,党组织才取消无锡隐蔽计划。   杜微家四处调查,多渠道印证这段史实。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工作人员陆米强那儿,获得另一直接证据。陆米强在《踏勘1935年陈云在沪留下的革命足迹》中写道:“他(孙诗圃)为了撰写革命回忆录,经常到我们馆来,联系查找有关史料。以后他曾把自己长期保存的郭沫若亲笔遗信遗墨、陈云与他合影的照片等捐献给我们馆。”

据陆米强说,1994年12月,83岁的孙诗圃和他一起踏勘1935年陈云在上海的四处住址。陈云之女陈伟华也曾回忆:“孙诗圃这个人(她们)知道,是(和她爸爸)一块做地下工作的,小时候只知道是我爸的朋友,好像还去过我们家。”诚然,在那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年代,孙诗圃严守秘密,不怕牺牲,掩护陈云,将个人的一份力量融入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孙诗圃所做的,确实了不起!

追寻先辈足迹:重温历史为传承

80多年过去了,那些尘封往事,早已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杜微家表示,大革命失败后,孙诗圃转入地下斗争,一直以国民党军警的身份作掩护,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任江苏第二监狱(镇江监狱)典狱长,这只是他长期隐蔽斗争的一站,后又接受党组织指示,于解放前夕,打入国民党杭州监狱,任典狱长。此时的杭州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也是斗争的漩涡。孙诗圃自然也就与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有了联系,与著名的“于子三案”有了牵连。

据了解,那时的浙江大学,由于竺可桢支持学生运动,被誉为“东南民主堡垒”。于子三系浙大学生会主席,关押杭州监狱。1947年10月29日遭杀害。竺可桢到现场查看于子三的尸体,国民党保安司令部要其在伪造自杀鉴定书上签字,竺可桢愤而离去。不久。一场悼念于子三的学生运动,声讨国民党暴行的政治风暴飙起。孙诗圃对被捕入狱的进步学生格外宽待和照顾。在文革时期,就这一点,竺可桢也实事求是地为孙诗圃做证,还其清白。

如今,难以想象在风云变幻、波澜诡谲的历史大背景下,上演的是怎样的抗争。岁月慢慢流逝,无数为理想而奋斗的共产党人,几乎隐没在历史深处。有幸的是,杜微家让我们了解一段有关镇江监狱“余则成”的“红色记忆”。在老杜的电脑里,那一特殊的文件夹真实地记录着孙诗圃的战斗足迹:1927年3月21日,党中央派周恩来同志到上海领导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中共闸北区委负责人黄逸峰带领孙诗圃等同志担任警卫工作;上海是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周恩来、赵世炎与商务印书馆工人并肩战斗,其中孙诗圃便为积极分子之一。

“重温那段历史,其实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老杜神情诚恳地告诉记者,追寻孙诗圃的足迹,是铭记历史,更是激励后来者;是表达崇敬,更是致敬先辈。就老杜而言,挖掘孙诗圃,也许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最好献礼。(通讯员 解西辉 全媒体记者 沈湘伟 文/图)

编辑:陈路

51

今日镇江讯  他是民国时期镇江监狱的典狱长,谁也不会想到,这个人竟然是中共地下党员,他曾掩护过包括陈云等中共领导人,可以说就是现实版的《潜伏》。今天(24日),记者从镇江监狱了解到,数十年前的镇江监狱里,还有这么一段惊心动魄、鲜为人知的历史。

今天,在省镇江监狱史志办,记者如约与退休民警杜微家见面。此时阳光恰好透过窗户洒在电脑屏幕上,让一张斑驳的老照片映出一轮淡黄的光晕。这是一张人物照,主人公中年模样,温文尔雅,眉宇间显现着执着与坚定。他,就是孙诗圃,民国时期镇江监狱第二任典狱长,中共地下党员,曾掩护过我党卓越领导人陈云同志,又与近代地理学、气象学奠基者竺可桢多有关系,堪称真实版的“余则成”。

杜微家

“当第一次接触到孙诗圃这个完全陌生的名字时,并没有意识到他真正的分量,也没想到会用近3年的时间来了解他。还原历史本真,也是我为监狱‘红色记忆’所作的一点贡献! ”顺着老杜的讲述,由一张老照片发端,记者的思绪进入到那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一位“虎穴忠魂”的志士轮廓也逐渐清晰起来……

无意觅得线索:孙诗圃何许人也?

早在几年前,退休的老杜参与编撰监狱史志,出于研究“百年监狱”的浓厚兴趣,在整理民国章节时,总要多问问“为什么”,总爱多跑跑档案馆。杜微家告诉记者,镇江监狱民国时期有6位典狱长,孙诗圃为第二任,有关资料也就一句任职记载。老杜毫不气馁,试着将“孙诗圃”放入“百度”一搜,居然查到“原商务印书馆的老党员孙诗圃同志也奉命从无锡赶来,参加掩护陈云”的讯息,心头一亮,此“孙”会是彼“孙”吗?遂循线查证,先后在镇江市档案馆、上海文史研究馆查到孙诗圃的部分资料,又通过《党史博览》《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等文献,进一步锁定孙诗圃的身份。

中共地下党员孙诗圃

凝固的历史岁月,涌动着革命激情。沉浸在那段惊心动魄的时光碎片之中,老杜心潮难平,随手点开“电脑桌面”上的文件夹,饶有兴致地介绍道:“孙诗圃,别名希明,1911年出生,浙江萧山人, 1925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时,由陈云、薛兆圣介绍加入共青团,1926年冬转为中共党员。孙诗圃在陈云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大革命失败后,不幸被捕,出狱后利用无锡新监主任看守、江苏第二监狱(镇江监狱)典狱长等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图片资料一张张从眼前闪过,那昏黄的纸张透露着岁月的点点滴滴,在记者面前,一位在国民党刀刃之下,隐蔽战斗的“余则成”就此浮出史海。

拨开历史迷雾:孙诗圃掩护陈云

“丰富红色文化,更好地教育监狱民警,是我深入挖掘孙诗圃的主要原因。”老杜坦然而言。为查寻更多的历史细节,他不懈地努力着。杜微家登门拜访过去农场中学的老同事,现今的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党史专家张凤翱,辗转联系上陈云同志的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和陈云的二女儿陈伟华,进而完善孙诗圃掩护陈云同志的史实。

时光要倒流至1934年,老杜向记者描述那段往事。那时中共上海中央局连遭国民党军警破坏,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1935年5月31日,中央红军长征至四川泸定,随即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派陈云秘密前往上海,领导恢复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党组织,设法与共产国际恢复联系,并汇报中共中央和红军的近况,特别是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情况。

几经周折,突出重围,当年7月上旬,陈云安全抵达上海。然而,在腥风血雨中,上海地下党组织损失严重,陈云一时难以联系上潜伏的党组织,于是找到爱国民主人士、“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转而与其弟章秋阳接上头。章秋阳是陈云在商务印书馆的老同事,曾任发行所党支部书记、上海店员总工会委员长和党团书记。就这样,陈云巧妙地与上海党组织接上关系。

陈云(前排左三)与商务印书馆工人合影

考虑到确保陈云同志的安全,党组织决定加强保卫工作,孙诗圃奉地下党组织之命,从无锡赶到上海,参加掩护行动,多次转移陈云的住址。在危急之际,地下党组织指定孙诗圃在无锡寻找藏身之处。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孙诗圃思虑再三,借故找到无锡新监典狱长,称“有姓李的朋友在交易所亏欠几千元,在筹款弥补中,打算在无锡躲避一下,还清债即回沪”。该典狱长念及平素交情不错,爽快答应,在监狱附近安排食宿。

一切妥帖,孙诗圃返沪待命,必要时由其陪同陈云往无锡隐蔽。之后,因找到中央特科,党组织才取消无锡隐蔽计划。   杜微家四处调查,多渠道印证这段史实。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工作人员陆米强那儿,获得另一直接证据。陆米强在《踏勘1935年陈云在沪留下的革命足迹》中写道:“他(孙诗圃)为了撰写革命回忆录,经常到我们馆来,联系查找有关史料。以后他曾把自己长期保存的郭沫若亲笔遗信遗墨、陈云与他合影的照片等捐献给我们馆。”

据陆米强说,1994年12月,83岁的孙诗圃和他一起踏勘1935年陈云在上海的四处住址。陈云之女陈伟华也曾回忆:“孙诗圃这个人(她们)知道,是(和她爸爸)一块做地下工作的,小时候只知道是我爸的朋友,好像还去过我们家。”诚然,在那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年代,孙诗圃严守秘密,不怕牺牲,掩护陈云,将个人的一份力量融入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孙诗圃所做的,确实了不起!

追寻先辈足迹:重温历史为传承

80多年过去了,那些尘封往事,早已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杜微家表示,大革命失败后,孙诗圃转入地下斗争,一直以国民党军警的身份作掩护,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任江苏第二监狱(镇江监狱)典狱长,这只是他长期隐蔽斗争的一站,后又接受党组织指示,于解放前夕,打入国民党杭州监狱,任典狱长。此时的杭州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也是斗争的漩涡。孙诗圃自然也就与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有了联系,与著名的“于子三案”有了牵连。

据了解,那时的浙江大学,由于竺可桢支持学生运动,被誉为“东南民主堡垒”。于子三系浙大学生会主席,关押杭州监狱。1947年10月29日遭杀害。竺可桢到现场查看于子三的尸体,国民党保安司令部要其在伪造自杀鉴定书上签字,竺可桢愤而离去。不久。一场悼念于子三的学生运动,声讨国民党暴行的政治风暴飙起。孙诗圃对被捕入狱的进步学生格外宽待和照顾。在文革时期,就这一点,竺可桢也实事求是地为孙诗圃做证,还其清白。

如今,难以想象在风云变幻、波澜诡谲的历史大背景下,上演的是怎样的抗争。岁月慢慢流逝,无数为理想而奋斗的共产党人,几乎隐没在历史深处。有幸的是,杜微家让我们了解一段有关镇江监狱“余则成”的“红色记忆”。在老杜的电脑里,那一特殊的文件夹真实地记录着孙诗圃的战斗足迹:1927年3月21日,党中央派周恩来同志到上海领导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中共闸北区委负责人黄逸峰带领孙诗圃等同志担任警卫工作;上海是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周恩来、赵世炎与商务印书馆工人并肩战斗,其中孙诗圃便为积极分子之一。

“重温那段历史,其实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老杜神情诚恳地告诉记者,追寻孙诗圃的足迹,是铭记历史,更是激励后来者;是表达崇敬,更是致敬先辈。就老杜而言,挖掘孙诗圃,也许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最好献礼。(通讯员 解西辉 全媒体记者 沈湘伟 文/图)

编辑:陈路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