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桥梁建设者,我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桥梁事业由弱到强的奋进历程,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三个转变’。以桥报国、不负使命,这正是我与千千万万名中国桥梁人的共同心声。”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纪委书记、前中铁山桥集团总工程师魏云祥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中铁山桥集团已有125年的历史,开创了中国钢桥梁的先河。1985年,魏云祥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专业毕业后就分配至山桥。从事桥梁工作30年,他参与过二三十座大桥的建设,很多都是南京大胜关大桥、苏通长江大桥、沪通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这样的超级工程。
“回想起来,最强烈的感受是,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国力提升相辅相成。国家强大了,有实力了,才能建设这么多、这么好的桥梁。”魏云祥说。
“我很幸运处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有机会参与这么多项目的建设。”魏云祥说,过去的老专家5到10年能参与建设一座大桥就非常幸运,而现在的年轻桥梁人每年都能参与1到2个大项目。
在魏云祥看来,中国钢桥梁几十年的发展进步,大致体现在,跨度的变化,从最简单的小跨度桥梁到上千米跨度的大型桥梁;结构形式的变化,从铆钉铆接到栓焊再到没有一个螺栓的全焊;还有大节段、工厂化制作的发展趋势,比如港珠澳大桥最重的一段近3600吨,这些“大家伙”都是在工厂制作好,运到现场,吊装上去。
他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建设九江长江大桥时,当时钢材的轧制能力低、焊接性能差,设计部门不得不把杆件设计得较短,而较长的受疲劳控制的斜杆只能制成两段,然后用高强栓拼接而成。而如今,钢材轧制、焊材及制造、架设技术,以及装备能力的全面进步,使中国钢桥梁建造能力大幅度提升。
要推动中国从“造桥大国”向“造桥强国”迈进。如何才是“强”?
“应该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科研、设计、制造、施工,以及钢材、焊材、涂装材料、装备等等。我国的桥梁事业,与民族工业发展相辅相成,如港珠澳大桥、沪通长江大桥成就了诸多民族工业。”魏云祥说。
2011年,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魏云祥带领研发团队将焊接机器人第一次用到了钢桥制造上,他们的“钢箱梁板单元焊接与自动化制造技术”属于世界首创,是中国钢桥制造的一场革命,带动了中国钢桥梁制造向强国迈进了一大步。
美国韦拉扎诺大桥1964年建成,经过几十年运营,桥面损坏需要更换为钢桥面。魏云祥带队去往美国,把项目谈了下来,将近3000万美元,当时是山桥在海外最大的订单。
“韦拉扎诺大桥项目,锻炼了我们对美国标准的掌握。特殊的设计要求,以及文化的融合,让我们增强了走向世界的信心,也增强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魏云祥说。
项目完成后,业主方、设计方、监造方、总包方,纷纷为中国人竖大拇指。建设方的副总裁写了一封感谢信,表示山桥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钢桥制造企业之一。
“这就是对我们品牌的肯定。”魏云祥说。
“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架桥铺路、积德行善、造福人类,激励我们为桥梁制造事业奋斗终生。中国桥梁界有九个字:民族魂、公德观、使命感,我们更高的使命就是从造桥大国变成造桥强国,这是每个桥梁人必须牢记和践行的。用我国现代桥梁先驱茅以升先生的格言与大家共勉:‘人生一征途,其长百年,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曰:奋斗。’”魏云祥说。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赵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