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再走长征路?

2019-06-11 16:31 央视新闻客户端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1934年10月,红军在江西于都县集结出发,开始了漫漫长征路。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宣部组织开展“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央媒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意义重大而深远。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再走长征路,重温苦难与辉煌

再走长征路,可真切感受长征路上的苦难与辉煌。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组组惊心动魄的数字: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

数字充满张力,却显得“抽象”,当记者真正走上长征路,走到那一个个浸透了奋斗泪泉、洒遍了牺牲血雨的地方,更能感受到长征的艰辛与伟大,更能感受到先烈的如磐意志。此前,媒体披露了令人动容的一个细节。1935年初,18岁的吴清昌随部队冒着枪林弹雨,与敌人白刃肉搏,占领了贵州娄山关。几年前,老红军吴清昌的孙女、“80后”的赣南日报记者吴悦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当她望着娄山关,忍不住泪流满面,终于明白了是什么支撑着爷爷忍着断指之痛、迎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是什么支撑着这支不怕远征难的钢铁一般的队伍。这样的心情,让人感同身受。

△经典长征题材油画作品《娄山关》  作者/全山石

再走长征路,可真切体会军民鱼水情深、风雨同舟。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见证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还有一个故事为人熟知,当年,中央红军出发时,于都河有600多米宽,水深浪急。为了架设浮桥,于都人民拆下了自家的门板、床板,一位老大爷还把自己的寿材送到了架桥现场。

如果说半条被子刻画的是军爱民,那么寿材架浮桥刻画的就是民拥军,两个故事,一个主题:军民一心。在长征中,像这样感人的故事不胜枚举。正因如此,我们有底气说: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中再现了军民为避免敌机侦察被发现,在夜间搭建浮桥的场景

再走长征路,可真切领悟长征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什么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长征精神是凝练的,也是生动的,是高大上的,也是接地气的。再走长征路,追随革命前辈的足迹,更能感受到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也更能把握住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从而汲取无穷的力量,化为工作中的动力,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焕发出全国各族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

△红军在于都期间所用的行军锅,被鉴定为二级文物。锅底有一个弹眼。据说国民党军到村里收缴红军物品,老乡背着这口锅逃离,敌兵追来,开枪正中锅底,而老乡却安然无事,成功逃脱

再走长征路,可真切感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考察调研,特地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于都,一个带有红色基因的地方——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央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此,开启长征。在江西,总书记动情地说:“我11年前来过赣南,一直还想来看一看,看看老区乡亲们生活改善怎么样,脱贫攻坚进展如何。”何为初心?这就是初心。何为使命?这就是使命。

正因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会饮水思源,决心让中央苏区乡亲们,让革命老区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正因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会深情地说:看到这些为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苏区人民过得好,我们才觉得对得起他们、没有辜负革命先烈啊!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于广大记者来说,再走长征路,既是一次响应中央号召的过程,也是在精神和行动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过程。

△于都县城东门渡口。当年,毛泽东、周恩来等和中央直属机关就是从这个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的,此地也被称为“长征第一渡口”

再走长征路,是为了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诚如斯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从“再走长征路”,到“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具有逻辑上的内在关联。与85年前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相比,今天,我们无需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但是,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懈怠,更不能骄傲。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革命意志,就能把一个个坎都迈过去,什么陷阱啊,什么围追堵截啊,什么封锁线啊,把它们通通抛在身后!再走长征路,是为了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只要铭记长征路上的精神航标,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我们一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再走长征路的深刻原因。

文/央视新闻特约撰稿 秦川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阿奎

58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1934年10月,红军在江西于都县集结出发,开始了漫漫长征路。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宣部组织开展“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央媒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意义重大而深远。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再走长征路,重温苦难与辉煌

再走长征路,可真切感受长征路上的苦难与辉煌。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组组惊心动魄的数字: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

数字充满张力,却显得“抽象”,当记者真正走上长征路,走到那一个个浸透了奋斗泪泉、洒遍了牺牲血雨的地方,更能感受到长征的艰辛与伟大,更能感受到先烈的如磐意志。此前,媒体披露了令人动容的一个细节。1935年初,18岁的吴清昌随部队冒着枪林弹雨,与敌人白刃肉搏,占领了贵州娄山关。几年前,老红军吴清昌的孙女、“80后”的赣南日报记者吴悦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当她望着娄山关,忍不住泪流满面,终于明白了是什么支撑着爷爷忍着断指之痛、迎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是什么支撑着这支不怕远征难的钢铁一般的队伍。这样的心情,让人感同身受。

△经典长征题材油画作品《娄山关》  作者/全山石

再走长征路,可真切体会军民鱼水情深、风雨同舟。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见证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还有一个故事为人熟知,当年,中央红军出发时,于都河有600多米宽,水深浪急。为了架设浮桥,于都人民拆下了自家的门板、床板,一位老大爷还把自己的寿材送到了架桥现场。

如果说半条被子刻画的是军爱民,那么寿材架浮桥刻画的就是民拥军,两个故事,一个主题:军民一心。在长征中,像这样感人的故事不胜枚举。正因如此,我们有底气说: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中再现了军民为避免敌机侦察被发现,在夜间搭建浮桥的场景

再走长征路,可真切领悟长征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什么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长征精神是凝练的,也是生动的,是高大上的,也是接地气的。再走长征路,追随革命前辈的足迹,更能感受到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也更能把握住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从而汲取无穷的力量,化为工作中的动力,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焕发出全国各族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

△红军在于都期间所用的行军锅,被鉴定为二级文物。锅底有一个弹眼。据说国民党军到村里收缴红军物品,老乡背着这口锅逃离,敌兵追来,开枪正中锅底,而老乡却安然无事,成功逃脱

再走长征路,可真切感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考察调研,特地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于都,一个带有红色基因的地方——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央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此,开启长征。在江西,总书记动情地说:“我11年前来过赣南,一直还想来看一看,看看老区乡亲们生活改善怎么样,脱贫攻坚进展如何。”何为初心?这就是初心。何为使命?这就是使命。

正因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会饮水思源,决心让中央苏区乡亲们,让革命老区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正因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会深情地说:看到这些为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苏区人民过得好,我们才觉得对得起他们、没有辜负革命先烈啊!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于广大记者来说,再走长征路,既是一次响应中央号召的过程,也是在精神和行动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过程。

△于都县城东门渡口。当年,毛泽东、周恩来等和中央直属机关就是从这个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的,此地也被称为“长征第一渡口”

再走长征路,是为了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诚如斯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从“再走长征路”,到“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具有逻辑上的内在关联。与85年前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相比,今天,我们无需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但是,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懈怠,更不能骄傲。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革命意志,就能把一个个坎都迈过去,什么陷阱啊,什么围追堵截啊,什么封锁线啊,把它们通通抛在身后!再走长征路,是为了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只要铭记长征路上的精神航标,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我们一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再走长征路的深刻原因。

文/央视新闻特约撰稿 秦川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阿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