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里经常有某国首相来访的新闻报道,这里的首相指的是国家行政首脑,即“内阁首相”。在中国古代也存在内阁大学士的称呼,在明朝时代行宰相职权。二者在性质上有什么差异呢?
明朝时,朱元璋废除宰相,由皇帝亲自指挥六部,但又需要有人帮助处理政务。于是“殿阁大学士”一职应运而生。明洪武十五年,仿宋代制度,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太子,都是正五品。
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人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仁宗时,任用杨士奇、杨荣为华盖殿、谨身殿大学士,权力加重。明世宗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改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
清代沿置,天聪年间设内三院,顺治年间改称内阁。以大学士分兼殿、阁之衔。乾隆年间,规定三殿、三阁大学士之制。但因实权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内阁职权低落,参与重要政务的人多由皇帝指定,不一定是内阁成员。军机处成立后,实权集中到军机处,内阁徒有虚名,仅成为传达皇帝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但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之官署。可见“内阁”一词始见于明成祖时期。
直到20世纪,西方才有“内阁”的称呼并确立其合法性,但产生历史却很早。“内阁制”是君主立宪制的一种形式,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或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的。
内阁最初始于英国,由英王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在英王威廉三世时,枢密院与外交委员会已有“内阁”之称。一般认为,正规的内阁制始于英国1721年成立的以华尔波尔为首的内阁。以后,内阁这一形式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成为这些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或总理就是政府首脑。
中国的“内阁制”虽然产生时间要早,但却是中央集权的反映,内阁成员属于皇帝的心腹或幕僚。西方的“内阁”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本质是要限制王权,是政府的首脑机关。
来源:镇江市社科联
编辑: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