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以水为命脉和基础,推进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
加强大运河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阐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2014年,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日前,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聚焦“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题,10位委员和2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并与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现场互动交流,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共献良策。
大运河治理亟须连珠成串,提高档次
座谈会上,委员们对大运河保护和开发面临的诸多问题直言不讳:保护力度不够,内涵挖掘不深;大运河周边违法建设问题仍然严峻;生态环境治理薄弱亟待改善;统筹协调力度不足。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佳义在调研时发现,运河沿线不时出现打着文物保护旗号兴建园区、开发房地产等建设项目,跑马圈地现象突出。“大运河天津段三岔河口一带,有58处遗存遗址,但是举目四望,一片钢筋水泥建筑物,看不到任何历史遗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委员指出,许多地区对大运河文化资源利用认识缺乏广度、深度,区域间项目与产品存在重复、同质化建设的情况。“众多运河博物馆体验性、互动性、科技感普遍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高质量的旅游新需求。”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委员也感触颇深。“山东聊城已有相当规模的‘中国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江苏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也已绘出蓝图。由于缺少恰切的实物,这些博物馆多以展板形式呈现和描述有关内容,可现性、生动感、吸引力都有待提升。”
一些委员建议,要构建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和沿线群众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尽快开展《规划纲要》的学习培训,形成齐抓共管、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
《规划纲要》提出,要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构建一条主轴带动整体发展、五大片区重塑大运河实体、六大高地凸显文化引领、多点联动形成发展合力的空间格局框架。在阎晶明看来,当前,大运河区域间资源整合、生态利益调节的常态化协作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大运河各类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合力。“沿线各地方的文化意识普遍增强,但‘带’的意识还存在明显不足,在连珠成串,‘珠’的擦亮与‘串’的衔接方面,还存在不平衡现象。”对此,他建议尽快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工作,使沿线各地合作联动,分工负责,突出特色,连珠成串,防止点线割裂。
先让大运河的水活起来、清起来
《规划纲要》提出,2018年至2025年,要实现主要河段基本有水,绿色生态廊道基本建成;2026年至2035年,要实现主河道全线有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实现大运河主要河段有水和生态改善也是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目前黄河以北的运河除了城区景观河段,以及南水北调通水段外基本上没有水。长江以南的运河有水,但是水质普遍较差。运河功能多样,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生态各方面功能时有冲突、矛盾较多。”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朱程清委员说。
在朱程清看来,要想实现目标,就要充分发挥大运河沿线河湖长的作用,实现河道清理整治和保护,保持河段的清洁畅通;实现运河全线截污导流,上下游水污染联防联治,提升长江以南运河水质标准,对目前既具有南水北调供水又有航运功能的淮扬运河、中运河河段率先实现绿色航运。“在实施外调水时坚持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加强南四湖等湖泊入湖河道水质的管控,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委员们普遍认为,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以水为命脉和基础,推进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通过跨区域调水实现主河道全线有水和生态改善,让大运河的水活起来、清起来。
除了水资源短缺,大运河生态环境形势也十分严峻。“大运河沿线河道淤积富营养化严重,违章建设、违规排放等行为时有发生,农村面源污染仍很严重。”刘佳义说。
《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全国政协常委张震宇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大运河生态保护的鲜明导向,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
“大运河水质差的问题虽然体现在河道里,但病根实际在岸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说,“要正确把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保护不是一刀切不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连维良表示,建设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既要解决好保护不到位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建设性破坏的问题。“要遵循分类管控的原则,把握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重点是先把增量控制住,针对存量编制规划,有序退出。”
尊重原居民意愿,吸引沿线百姓参与
大运河纵贯南北,沿线地区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和古城古都等构成优质独特的文旅资源。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金永伟委员指出,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名城有50多个,历史文化名镇大概有93个,做好保护工作十分重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旅游开发、特色村镇建设应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原居民的意愿。挖掘整理好运河沿线的民风民俗传统技艺,搭建好一系列运河文化展示平台,让沿线百姓积极主动参与。”
全国政协常委杜卫建议,可发挥特色小镇的作用,助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有机融合。“一是以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为载体,推动运河沿岸的中华老字号文化传承,二是以时尚文创类特色产业为载体,发展以运河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鼓励文化新技术运用;三是开发运河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特色小镇联盟。”
在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主席朱民阳看来,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既要用好世界语言,又要借鉴全球智慧。“一方面用世界语言讲好大运河文化的故事、大运河治理保护的中国方案,以及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蓝图。另一方面,也要借鉴世界各国运河保护开发的理念、运河水系治理的专业力量,充分发挥重要平台和论坛的作用,促进世界运河城市交流合作。”
与会委员普遍认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树立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保护、传承、利用等各项工作。加强大运河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阐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推动大运河文化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赵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