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江苏开启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大幕,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个要素,挖掘乡愁记忆,重塑乡村活力、魅力与吸引力,来带动乡村的综合振兴。历经近两年的建设,在江苏已公布的三批共136个省级特色田园试点村庄中,目前,首批45个试点村庄建设已接近尾声,第二批试点村庄项目展开深入实施,今年1月公布的第三批正陆续进入实施阶段。伴随特色田园乡村的推进,不少村庄已悄然变革。22-23日,记者深入江苏溧阳、如皋等田间地头,管窥乡村之变,感受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
设计师驻村“陪伴” 量身打造乡村特色
如皋市顾家庄作为首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之一,如今已进入管养阶段。作为如派盆景发祥地,村中每家每户都栽植着造型各异的罗汉松、小叶黄杨等盆景,并依托盆景打造了绿植环绕、曲径通幽的特色庭院景观,呈现一幅“花园融合家园,家园点缀花园”的生态宜居之景。漫步村中,像走进了一个个小型盆景展览馆。
“村子美了,游客多了,来购买盆景的客人也多了。”今年已72岁、正和老伴一起种植盆景的村民陈钧开心地说。
如今村景美如画、让村民连连点赞的顾家庄,在华丽“变身”中凝结了多方智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在规划前期和过程中,不确定性很大,我们在这里设置了驻地规划工作室,选派驻村规划师全过程跟踪项目实施,提供‘陪伴式成长’服务”。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刘宇红介绍,盆景是如皋本地特色产业,如何凸显村庄特色、将产业特色与景观特色相融合是他们在规划中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村庄一年多建设中,驻村规划团队与当地政府、村民、乡贤等共商共建,动态跟踪、调整规划设计,使原来每家每户散养的盆景,在规划“指挥棒”引领下,融入乡村建设,成为村庄独具特色的景观。
“农村建设要秉持‘大道至简’理念,政府不要大包大揽,要着力激活村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否则规划最终要‘睡大觉’!”如皋市住建局副局长王建华认为,只有把百姓的需求和希望融进规划建设中去,才不会让规划躺在抽屉里。
驻村规划团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体验中,也多方听取村民、乡贤等意见。“真正住在村里就会发现,每个村庄的实际需求都不一样,不能把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方案强加给村民。”规划团队现场负责人王宁民举例说,城市里动辄就做20多米宽的双向四车道,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乡村肌理。如皋以前的村庄道路均是宽约4米的土路或水泥路,生产道路和生活道路混用,拖草皮、盆景、苗木只能用农用车进出,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他们在规划建设中将休闲道和生产道有机融合,做成6米的沥青路,每隔一小段便增设一个会车段,并从生活道路中彻底分离出来,既有利于生产安全,又不会占用太多耕地损害村民利益。
做道路设计时,村民建议采用榉树等彩化效果好的本地树种等声音,也一一被规划团队吸纳。这些贴近村民需求、共同缔造的方式,扮靓了村庄,让乡村真正成为村民宜居之地。
记者从省住建厅了解到,江苏在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之初,就筛选了一批省内外乡村经验丰富并有浓厚乡村情怀的规划设计师。在规划建设中,各设计师团队深入乡间地头开展调查,和镇村干部、农民促膝沟通,确保形成的设计成果贴近村民真实需求、体现当代乡村的现实需要。同时,江苏还建立了设计师负责制,要求设计师全过程跟踪指导项目实施,把好品质关。
宜居宜业,乡村鲜活成长
5月22日,溧阳市塘马村,明媚阳光下,充满乡间野趣的菜园、河塘、立面改造后的传统民居、盛放的多彩花朵一一扑入眼帘,构成初夏时节清新的乡野新画风。
“年初外出打工的小伙子,年底回家过年时,在村口都不敢认这是自己的村庄。”在形容村庄前后变化时,溧阳市塘马村书记王宇举例说。作为江苏首批特色田园试点建设村庄,曾经脏乱差的塘马村俨然一派秀美田园之景。在此基础上,契合乡村实际的产业重塑,更助推乡村健康平稳地鲜活成长。
溧阳市住建局副局长韩金红介绍,他们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村庄建设。村庄成立了塘马美田农业公司,以每年每亩地800元租金,把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打造了“我家自留地”产业项目,分割成块的土地以一年2000元的租金供城里人租地种菜,并聘请本地菜农当“田园管家”,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提高农民收益。村中还引进了木林管家物业公司,对村庄环境进行保洁,村民做保洁员,每月可领1500元工资。
如今,塘马村已成为“网红村”,吸引了一批有眼光、有实力的“能人”来此投资创业,文创基地、实践基地等纷纷成立,为村庄带来生机活力的同时,让村民也能与高大上的讲座为伍。一些村民更是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利用自有房屋、特色手艺等开展自主创业。
在家门口就业、致富的同时,村民的生活习惯也在新环境中被悄然形塑。“村民一起参与改变环境,好环境又反向影响村民生活习惯。”王宇说,村民现在环卫意识大大加强,扔垃圾都先装袋再放垃圾桶,自觉维护环境卫生。
顾家庄驻村设计师庄宇介绍,他们做村庄规划设计时,特意提炼富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建筑要素,施工中,砖用青砖,瓦用深瓦,石用麻石板,配以木质构件等融入到当地历史文化中去,保持绿树成荫的自然庭院生态。传统村居唤醒了村民的乡愁记忆,根据设计师的建议,村民们结合自家种植项目,纷纷打造起竹房、梅园、雀舌园、罗汉松园等具有自身特点的庭院。
而在基本建成的南京高淳青山村垄上,则依托周边大面积茶园和稻田,将众多农民闲置住房打造成智慧茶园示范基地和茶艺文创基地,并精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茶园种植、观光等茶产业发展,激活了乡村活力,也让村民致富增收。
年轻人回流,农民获得感满满
乡村振兴,人是核心。“在村庄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以人为核心,重视村民获得感。”在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城市设计所所长陈超看来,要让村民有获得感,不仅要重视发展产业,还需用心经营村民睦邻关系。他们在塘马村探索构建睦邻体系,成立了“睦邻社”,制定“睦邻约”,精心打造了“睦邻广场”,希望让睦邻关系更紧密,带动村民一起参与村庄建设。
“去年我们组织村中老年人聚餐,有村民感慨,村里这么多人,已经几十年没在一起吃一顿饭了”。陈超说,甚至很多在城市的村民知道聚餐后,也希望作为村中一份子参加,村庄凝聚力能到很大提升。
为进一步提高村民参与感,塘马村还引入“如意小食堂”、“文化小礼堂”等公共服务设施,乡村学堂定期开展职业农民培训,让村民在“田园牧歌”式的居住环境中,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吸引很多城市居民回乡回村。如今,已有一些年轻人回流开起了民宿、做起了餐饮经营。而让顾家庄从事几十年盆景生意的老大爷陈钧颇为高兴地是,儿子以前在外工作,随着村庄发展越来越好,近几年也安心留村一起做好盆景生意。
青山村垄上在建设过程中,则按照5户产生一名村民代表的方式,选举成立了村民代表大会,发动农村经济能人、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全程体现村民参与、村民自治,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村庄美了,村民就近就业、获得收益,年轻人回流了。随着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庄建设的推进,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江苏乡野大地化为壮美现实。
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江苏将对前两批特色田园试点村庄进行验收命名,梳理总结各地建设试点经验,编制优秀案例集,并适时启动全省特色田园乡村面上创建工作,带动市县同步开展,让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在全省多地“开花落地”。
来源:交汇点
编辑: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