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镇江古桥探秘:“十里运河”上桥梁少得可怜,原来大有讲究……

2019-05-24 18:14

正在复建中的石浮桥,前身因1958年建京口闸而拆除,60年过去了,这座镇江古运河上有名的古桥,将以新的造型演绎旧时面貌(5月22日今日镇江曾作报道)。历史的车轮从不曾停息,那些古往今来出现在镇江境内河流上的桥梁,有些已经深埋在岁月中,只堪怀念;另一些历经改造或是再建——无论旧桥还是新桥——仍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后者是城市功能的一部分,沟通运河两岸,可触可见,也因此更加亲切。今天,小编邀请到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两位老师王礼刚与李德柱,一起来聊一聊这些古桥新桥身上有趣的历史与传说。

(地图资料图片由王礼刚提供)

虎踞桥,老桥成了重点文保单位

虎踞桥位于镇江市区南门外大街的古运河上。由于明清时期该桥位于镇江城虎踞门外,故名虎踞桥。又因虎踞门为镇江古城的老南门,此桥又俗称为老南门桥。


2006年,大运河作为一条线性遗产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踞桥作为大运河上的明珠,是沿线重点文物之一。

虎踞桥始建年代不详。志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虎踞桥与千秋桥俱圯,知府王存中皆重建。万历四年(1576)知府张纯改建为木侨。后因行船不便,万历二十二年(1594)知府苏兆民改建为单孔石桥,更名为泰运桥,即今虎踞桥。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据城,凿断桥面,阻清兵通行。同治九年(1870)修复。

(老虎踞桥)

(新虎踞桥)

虎踞桥为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跨度11米许,两头宽9.9米,中心宽8.7米,全长30米。桥孔高敞,净空宽大,舟楫过往通畅。昔日该桥地处关津,“为郡孔道”,是通往丹阳、金坛等地的必经之地。1961年和1980年两次改造。如今桥墩、金刚墙、拱券等仍为明代建筑。2012年,东侧建新桥,转移车辆通行功能。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实施本体维修和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恢复桥上踏道、栏板,展现了旧时风貌。

历史参考


王礼刚与李德柱告诉小编,古运河自古城南门虎踞桥至谏壁三汊河口,长11公里多,也因此被称为“十里运河”。在古代,这段运河上只有明代建筑的虎踞桥,以及始建年代不详的丹徒镇永宁桥2座桥。为何这么长的运河上,只有两座桥呢?


原来,古代时没有那么多的公路,交通运输主要是船舶水运。大运河承担着漕运的重任,它的畅通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在清末之前,行船的动力主要借助风力,帆船航行,遇桥落帆,过桥扬帆,行船很是麻烦。所以,江南运河段即使有桥梁,也大多数是木桥,桥面还得是活动的,每天按规定时间收起桥面让船通行。有桥的地方也仅限于大的集镇与县城,老百姓日常要过河,很大程度上得靠摆渡。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船舶动力有了改变,通行在运河上的船舶不再扬帆,运河上的桥便多了起来。

新河桥,彩虹飞架运粮河

在镇江西区运粮河上,有一座新河桥,曾经这是一座人车混行的桥梁,方便着南来北往的人。现今,新河桥的“摆渡”使命交给了身边的彩虹桥,也有人习惯称其为新新河桥,新的桥梁以一对蝶翼展翅欲飞的造型,继续承担着联通运粮河两岸的重任。


王礼刚介绍,运粮河是镇江连接江南至南京的航道,在运粮河开凿120多年的时间里,运粮河上没有桥梁。连接运粮河两岸的是摆渡。


运粮河上先后有10座摆渡。即头摆渡至九摆渡,以及新河渡。


光绪戊申(1908)年,江宁曹万兴顺应人们需求,倡募在新河渡址架起了一座木桥。桥以河名,取名新河桥,又名金山新河桥,后又名耀金桥。1927年许沅将桥改建为活动大桥,方便船只往来。新河桥是运粮河上第一座桥。1969年改建为混凝土双曲拱桥,桥长35.7米,宽11米。进入21世纪后,新河桥旁多了一座新桥,老桥不再供人通行,新老交替至此完成。

(新河桥老桥)

(新的新河桥,也有称为彩虹桥,王呈 摄)

历史参考


咸丰四年(1854年)后,金山四面陆续涨沙,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金山已成为南岸的一部分。金山千万年来,终于从江海中走上了陆地,人们到金山游玩,不必再乘船,取而代之可以骑马、骑驴、乘坐肩舆或是徒步,世人十分激动,便有了“打马上金山”一说。


虽说“打马上金山”,但新河横截着人们游玩之路,尽管渡河也很方便,但是,人们总感到不快。于是,接下来便有了建桥的举动。

西门桥与新西门桥,傻傻分不清?

西门桥在镇江有两座,两桥相邻,均横跨古运河:一座是在大西路上,另一座在新马路上,与双井路相连。在大西路上的是西门桥,也被叫作老西门桥。在新马路上的为新西门桥,尽管叫了这个名字,但实际上与西门桥没啥关系,不是重建的桥。


市民口头上会把两座桥都称为西门桥,这种张冠李戴,让初到镇江的外地人,听了直犯迷糊,而年轻一些的镇江人,也往往搞不清这两座桥。好在两桥相距不远,不太耽误工夫。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地名录上,对两桥均有正式命名和说明:老西门桥,位于大西路,跨运河,原名通阜桥,因位于古城西门,后改称老西门桥。初建石桥,1936年拓宽马路时改建为水泥桥,长36米,宽12.9米,距水面高度9米。

(改建后的西门桥)

新西门桥,位于新马路、双井路交叉处,跨运河,1913年开辟新西门筑新马路,建木桥,取名新西门桥。1961年改建为梁式水泥桥,长30米,宽7米,距水面高度9.3米。

(改建后的新西门桥)

老西门桥和大西路的命运紧密相连,1936年随着大西路拓宽改造,老西门桥石桥拆除,改建成为三跨梁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2006年老西门桥被鉴定为危桥,次年3月老西门桥启动改造,桥体随之焕然一新。


如今,新西门桥经过危桥改造,也重新焕发了生机。这两座桥从外形上看已经相差不大。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桥名与桥也能对应上了。

历史参考


清代镇江文庙遗留下一副地名对联,读来颇有趣味:“石婆婆磨刀劈竹竿,万家箍桶;范公公拖板搭浮桥,千秋太平”,这副对联对应了镇江的五条巷子和五座桥。其中巷名有石婆婆巷、磨刀巷、竹竿巷、万家巷和箍桶巷,桥名则为范公桥、拖板桥、石浮桥、千秋桥与太平桥。石浮桥,即本文开篇提到的古桥。


值得一提的是,对联中提到的5座桥,有3座桥都在古城曾经的关河上,分别为太平桥、千秋桥与范公桥(又有说法为清风桥)。

全媒体记者 陈路 文/图 部分内容来自荔枝新闻、金山网

51

正在复建中的石浮桥,前身因1958年建京口闸而拆除,60年过去了,这座镇江古运河上有名的古桥,将以新的造型演绎旧时面貌(5月22日今日镇江曾作报道)。历史的车轮从不曾停息,那些古往今来出现在镇江境内河流上的桥梁,有些已经深埋在岁月中,只堪怀念;另一些历经改造或是再建——无论旧桥还是新桥——仍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后者是城市功能的一部分,沟通运河两岸,可触可见,也因此更加亲切。今天,小编邀请到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两位老师王礼刚与李德柱,一起来聊一聊这些古桥新桥身上有趣的历史与传说。

(地图资料图片由王礼刚提供)

虎踞桥,老桥成了重点文保单位

虎踞桥位于镇江市区南门外大街的古运河上。由于明清时期该桥位于镇江城虎踞门外,故名虎踞桥。又因虎踞门为镇江古城的老南门,此桥又俗称为老南门桥。


2006年,大运河作为一条线性遗产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踞桥作为大运河上的明珠,是沿线重点文物之一。

虎踞桥始建年代不详。志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虎踞桥与千秋桥俱圯,知府王存中皆重建。万历四年(1576)知府张纯改建为木侨。后因行船不便,万历二十二年(1594)知府苏兆民改建为单孔石桥,更名为泰运桥,即今虎踞桥。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据城,凿断桥面,阻清兵通行。同治九年(1870)修复。

(老虎踞桥)

(新虎踞桥)

虎踞桥为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跨度11米许,两头宽9.9米,中心宽8.7米,全长30米。桥孔高敞,净空宽大,舟楫过往通畅。昔日该桥地处关津,“为郡孔道”,是通往丹阳、金坛等地的必经之地。1961年和1980年两次改造。如今桥墩、金刚墙、拱券等仍为明代建筑。2012年,东侧建新桥,转移车辆通行功能。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实施本体维修和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恢复桥上踏道、栏板,展现了旧时风貌。

历史参考


王礼刚与李德柱告诉小编,古运河自古城南门虎踞桥至谏壁三汊河口,长11公里多,也因此被称为“十里运河”。在古代,这段运河上只有明代建筑的虎踞桥,以及始建年代不详的丹徒镇永宁桥2座桥。为何这么长的运河上,只有两座桥呢?


原来,古代时没有那么多的公路,交通运输主要是船舶水运。大运河承担着漕运的重任,它的畅通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在清末之前,行船的动力主要借助风力,帆船航行,遇桥落帆,过桥扬帆,行船很是麻烦。所以,江南运河段即使有桥梁,也大多数是木桥,桥面还得是活动的,每天按规定时间收起桥面让船通行。有桥的地方也仅限于大的集镇与县城,老百姓日常要过河,很大程度上得靠摆渡。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船舶动力有了改变,通行在运河上的船舶不再扬帆,运河上的桥便多了起来。

新河桥,彩虹飞架运粮河

在镇江西区运粮河上,有一座新河桥,曾经这是一座人车混行的桥梁,方便着南来北往的人。现今,新河桥的“摆渡”使命交给了身边的彩虹桥,也有人习惯称其为新新河桥,新的桥梁以一对蝶翼展翅欲飞的造型,继续承担着联通运粮河两岸的重任。


王礼刚介绍,运粮河是镇江连接江南至南京的航道,在运粮河开凿120多年的时间里,运粮河上没有桥梁。连接运粮河两岸的是摆渡。


运粮河上先后有10座摆渡。即头摆渡至九摆渡,以及新河渡。


光绪戊申(1908)年,江宁曹万兴顺应人们需求,倡募在新河渡址架起了一座木桥。桥以河名,取名新河桥,又名金山新河桥,后又名耀金桥。1927年许沅将桥改建为活动大桥,方便船只往来。新河桥是运粮河上第一座桥。1969年改建为混凝土双曲拱桥,桥长35.7米,宽11米。进入21世纪后,新河桥旁多了一座新桥,老桥不再供人通行,新老交替至此完成。

(新河桥老桥)

(新的新河桥,也有称为彩虹桥,王呈 摄)

历史参考


咸丰四年(1854年)后,金山四面陆续涨沙,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金山已成为南岸的一部分。金山千万年来,终于从江海中走上了陆地,人们到金山游玩,不必再乘船,取而代之可以骑马、骑驴、乘坐肩舆或是徒步,世人十分激动,便有了“打马上金山”一说。


虽说“打马上金山”,但新河横截着人们游玩之路,尽管渡河也很方便,但是,人们总感到不快。于是,接下来便有了建桥的举动。

西门桥与新西门桥,傻傻分不清?

西门桥在镇江有两座,两桥相邻,均横跨古运河:一座是在大西路上,另一座在新马路上,与双井路相连。在大西路上的是西门桥,也被叫作老西门桥。在新马路上的为新西门桥,尽管叫了这个名字,但实际上与西门桥没啥关系,不是重建的桥。


市民口头上会把两座桥都称为西门桥,这种张冠李戴,让初到镇江的外地人,听了直犯迷糊,而年轻一些的镇江人,也往往搞不清这两座桥。好在两桥相距不远,不太耽误工夫。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地名录上,对两桥均有正式命名和说明:老西门桥,位于大西路,跨运河,原名通阜桥,因位于古城西门,后改称老西门桥。初建石桥,1936年拓宽马路时改建为水泥桥,长36米,宽12.9米,距水面高度9米。

(改建后的西门桥)

新西门桥,位于新马路、双井路交叉处,跨运河,1913年开辟新西门筑新马路,建木桥,取名新西门桥。1961年改建为梁式水泥桥,长30米,宽7米,距水面高度9.3米。

(改建后的新西门桥)

老西门桥和大西路的命运紧密相连,1936年随着大西路拓宽改造,老西门桥石桥拆除,改建成为三跨梁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2006年老西门桥被鉴定为危桥,次年3月老西门桥启动改造,桥体随之焕然一新。


如今,新西门桥经过危桥改造,也重新焕发了生机。这两座桥从外形上看已经相差不大。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桥名与桥也能对应上了。

历史参考


清代镇江文庙遗留下一副地名对联,读来颇有趣味:“石婆婆磨刀劈竹竿,万家箍桶;范公公拖板搭浮桥,千秋太平”,这副对联对应了镇江的五条巷子和五座桥。其中巷名有石婆婆巷、磨刀巷、竹竿巷、万家巷和箍桶巷,桥名则为范公桥、拖板桥、石浮桥、千秋桥与太平桥。石浮桥,即本文开篇提到的古桥。


值得一提的是,对联中提到的5座桥,有3座桥都在古城曾经的关河上,分别为太平桥、千秋桥与范公桥(又有说法为清风桥)。

全媒体记者 陈路 文/图 部分内容来自荔枝新闻、金山网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