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今天,记者从京口闸路过时,发现在古运河拐弯处的上河边与中华路新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石拱桥。这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的,记者进行了近距离观察,一探究竟。
复建桥侧立面
老桥离开镇江60年了
“石婆婆磨刀劈竹竿,万家箍桶;范公公拖板搭浮桥,千秋太平”,这是老镇江人耳熟能详的一副对联,它对应了镇江的五条巷子和五座桥,其中有一座桥就叫做石浮桥。原来,这座因1958年建京口闸而拆除的古桥,正是目前复建的仿古石拱桥。
石浮桥老照片
石浮桥亦称利涉桥,有利于涉水之意,又名浮桥。《光绪丹徒县志》记载:“在城西运河侧,跨通江新河。知府潘一桂建,寻易以木,后甃以石,履修之。”1958年因建京口闸而拆除,现今于附近复建石浮桥。
桥身下别有洞天,原来是要与步道相连接
该桥是镇江古运河上有名的古桥之一,原位于现京口闸南侧,桥东西向,东边桥堍毗邻上河边,西边桥堍连接中华路。从地理位置上看,现在复建的石浮桥已经不再拘泥于原来的走向。也就是说,原桥系东西走向,而复建桥则是南北走向,不再与京口闸并驾齐驱,而是成为一座沟通运河的双层交通纽带,上层南北向连接运河两岸、下层东西向沟通滨河步道,这样得以更好地再现新河街的历史文化特色。
12厘米以上厚花岗铺就
据了解,复建工程于2017年初开工,施工单位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精心组织,科学安排进度,克服了施工场地狭窄、材料进场难等困难,特别是桩基施工过程中,其中还遇到老码头大块抛石基础,施工人员采用砸机粉碎石块、钢管护筒、人工钢管内清理块石等办法克服了这一障碍,水下桩基工程完成后,现在正在紧张的进行外墙、道板铺张阶段,整个桥的立体轮廓已经完全展现了出来。
外立面要手工切削,工作量很大
记者来到桥下,实际体验这座桥的观感,从桥下望去,此桥还是很威武的,其离水面在13米左右,大体上相当于一座三层居民楼的高度,因为桥下有巨大的单孔,再加上水波对桥身的倒映,所以气势立马就出来了。再走上桥去,桥面宽约6米,采取左右两个阶梯步道,穿行方便,站在桥下,古运河两岸的风光和附近的古民居尽收眼底,好一派江南小桥流水的迤逦风光。
工人正在紧张地铺装
在施工现场,记者采访到了一位正在进行花岗岩铺装的工人,他叫王汉林,是福建泉州人,2个多月前来到镇江这处工地,负责对桥面进行花岗岩铺装。王师傅介绍,这次整个桥面铺装采用的花岗岩都是12至15厘米厚度的,区别于那种薄的一碰就裂的花岗岩板,这种厚板材再进行表面的手工切削后,可以很好在达到仿古建筑的要求。确实如此,记者看到已经铺设好的一些立面,其效果确实不错,有一种“自来旧”的感觉。“但是,因为这些厚板材在铺装时,需要手工进行切削,所以工作量非常大,他们也正在加班加点抢工期。”王师傅说。
桥面宽阔,唯缺桥上之神庙
复建的石浮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55.7米,其中主桥段长47.2米,新河街侧引桥段长8.5米,跨度16.2米,两侧桥台宽17米,桥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垒砌石材饰面,桥上两侧安装有石栏板栏杆。
昨天,我市几位文保志愿者也对新桥先睹为快。其中有人表示,这座新桥造的不错,但是还是缺了点老桥的味道,因为在老石浮桥上还设有神庙,桥上设庙这是非常罕见而奇特的,在镇江的石桥中也是仅此一例,这种别具特色的格局在现在的复建版本中却没有看到,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了。
据附近的老辈镇江人介绍,以前老石浮桥桥顶设有桥神庙,庙不大,沿北侧栏杆,坐北朝南三开间,不饰窗棂,显得简洁大气。其中供的是桥神,传说中是驻守运河的神仙,为旧时水上行业供奉的神祇。对桥神的祭拜,自古以来官府百姓无不奉祀,只为求得一个吉祥,既是对神明的敬畏,也是祈求桥神保佑在水路平安。那时候石浮桥周围的老百姓,孩子有点头疼脑热的时候,都会来桥神庙祭拜,回去睡上一觉就能好,逢年过节,都有人前来烧香拜神,一时香火旺盛、烟雾缭绕,也算是当年的一大特色了。
尽管如此,有总比没有要好得多。这一座在古运河上平添的仿古桥,还是让一些老辈人找到了一些旧的时光痕迹,他们也希望这座桥能尽快完工,早日与镇江市民见面。(竺捷)图:竺捷 摄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