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凝聚力、创新力、整合力“三力”牵引——丹徒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

2019-05-15 08:54 镇江日报  

“在体量有限、成本上升、价格回归的当下,茶叶生产端的增量在哪里?茶农的增收途径在哪里?茶产业的前景出路在哪里?”日前,丹徒区醉园春茶业合作社社长陈美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盘踞在自己心头的困惑,形成了“美成之问”。

事实上,“美成之问”普遍存在于茶农之间。“这也是丹徒茶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消除这些困惑,解答这些疑问,会让茶农创业更有劲头、日子更有奔头。”区农业农村局园艺科凌须美对记者说。作为“点对点”和茶农直接打交道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她看来,“美成之问”的背后是丹徒茶农集体对茶产业如何突破当前资源瓶颈的思考。那么,如何让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呢?丹徒走出了“多彩”路径。

抱团发展,迈向共同富裕

这两年,每到采茶季节,茶农老温都将家里茶叶送去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炒制、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老温告诉记者,像他这样只有三五亩茶林的农户,与合作社合作不怕没有销路。

前些年,依靠着一些老客户,老温坚持自产自销,一家人忙得团团转。“除了清明前后,茶叶能卖上好价钱。其他时候主要依靠茶叶贩子收购,一斤鲜叶也就五六十元,而合作社基本稳定在百元左右。”老温说,依靠合作社,现在一亩地就比以前增加了四五千元的收入。

位于上党镇的壹零捌茶叶专业合作社是老温现在的“依靠”对象。该合作社现有股份制社员108户,合作农户却在每年递增,去年850户,今年达到了920户。合作社之所以“魅力日增”,在合作社负责人付玉香看来,缘于个体农户面对当前“回归理性”的茶叶市场,竞争力低、效率低、抗风险能力低的弊端凸显。因此,“抱团发展、借智借力、合作共荣”,成为众多农户的不二选择。

“这就需要合作社不断提升凝聚力。”付玉香认为,凝聚力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和文化的凝聚。2018年,付玉香成立了全区首个茶专业合作社党支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断放大、延伸党组织和党员在产业链条上的作用和凝聚力,引领茶农迈向共同富裕。

据了解,丹徒区现有茶叶专业合作社45家,“抱团发展”正在成为丹徒茶产业发展之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寻求突破,产业前景明晰

四月的丹徒,是茶叶生产的黄金期。三泉茶场董事长张记昌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去他的茶文化展示馆建设工地上看看。展馆刚刚封顶,装潢、布展都没有启动。国庆开馆,时间紧迫。

“茶产业与茶文化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只有浸润和涵养了文化的茶产业,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这位通过招商引资落户丹徒的外来茶人始终坚信:茶产业需要市场与文化并进,才有出路。

为此,他不惜重金打造茶文化基地。百年古茶园,茶史馆,茶礼仪培训,国画长廊,茶文化体验都成为他做大做强茶产业的一部分。每个区块,都尽力彰显文化内涵,体现文化张力。

与张记昌观念一致,以茶为媒介,在产业链上寻找突破口的还有提出“美成之问”的陈美成。他从制茶设备入手,开创性地将蒸汽作为热源应用到绿茶制作的全过程,使茶叶品质特别是“翠绿”度和“清香”度较之传统工艺有了显著提高。目前设备已经通过省农机监测部门的性能检测,获得农机生产推广证,并有望进入农机补贴目录。

整合资源,释放集聚效应

4月13日,丹徒万亩茶园内锣鼓阵阵、茶歌飞扬,第二届上党茶文化节在此启幕,央视农业频道《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进行了全程录制。近年来,由政府主导的宣传推介活动精彩纷呈,不断提升了丹徒茶叶的市场知晓度,让广大茶农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丹徒,茶产业长期被列为农业重点扶持产业。早在2013年区委、区政府就整合区域资源,规划成立了“江苏省丹徒现代农业产业园”,这是全省第一家省级茶产业园区。2016年,丹徒茶产业再创辉煌,成功创成国家茶叶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自此,丹徒区围绕茶叶生产、管理以及包装、销售等关键环节,建立了一套示范区茶叶标准体系。为整合品牌资源,注册了全区首个区域公用品牌“米芾”牌长山剑毫,这为做大做强产业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2018年,茶产业成长为该区的亿元产业,也是区域精准扶贫、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来源:镇江日报 (记者  崔宁华)

编辑:缪小兵

44

“在体量有限、成本上升、价格回归的当下,茶叶生产端的增量在哪里?茶农的增收途径在哪里?茶产业的前景出路在哪里?”日前,丹徒区醉园春茶业合作社社长陈美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盘踞在自己心头的困惑,形成了“美成之问”。

事实上,“美成之问”普遍存在于茶农之间。“这也是丹徒茶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消除这些困惑,解答这些疑问,会让茶农创业更有劲头、日子更有奔头。”区农业农村局园艺科凌须美对记者说。作为“点对点”和茶农直接打交道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她看来,“美成之问”的背后是丹徒茶农集体对茶产业如何突破当前资源瓶颈的思考。那么,如何让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呢?丹徒走出了“多彩”路径。

抱团发展,迈向共同富裕

这两年,每到采茶季节,茶农老温都将家里茶叶送去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炒制、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老温告诉记者,像他这样只有三五亩茶林的农户,与合作社合作不怕没有销路。

前些年,依靠着一些老客户,老温坚持自产自销,一家人忙得团团转。“除了清明前后,茶叶能卖上好价钱。其他时候主要依靠茶叶贩子收购,一斤鲜叶也就五六十元,而合作社基本稳定在百元左右。”老温说,依靠合作社,现在一亩地就比以前增加了四五千元的收入。

位于上党镇的壹零捌茶叶专业合作社是老温现在的“依靠”对象。该合作社现有股份制社员108户,合作农户却在每年递增,去年850户,今年达到了920户。合作社之所以“魅力日增”,在合作社负责人付玉香看来,缘于个体农户面对当前“回归理性”的茶叶市场,竞争力低、效率低、抗风险能力低的弊端凸显。因此,“抱团发展、借智借力、合作共荣”,成为众多农户的不二选择。

“这就需要合作社不断提升凝聚力。”付玉香认为,凝聚力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和文化的凝聚。2018年,付玉香成立了全区首个茶专业合作社党支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断放大、延伸党组织和党员在产业链条上的作用和凝聚力,引领茶农迈向共同富裕。

据了解,丹徒区现有茶叶专业合作社45家,“抱团发展”正在成为丹徒茶产业发展之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寻求突破,产业前景明晰

四月的丹徒,是茶叶生产的黄金期。三泉茶场董事长张记昌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去他的茶文化展示馆建设工地上看看。展馆刚刚封顶,装潢、布展都没有启动。国庆开馆,时间紧迫。

“茶产业与茶文化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只有浸润和涵养了文化的茶产业,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这位通过招商引资落户丹徒的外来茶人始终坚信:茶产业需要市场与文化并进,才有出路。

为此,他不惜重金打造茶文化基地。百年古茶园,茶史馆,茶礼仪培训,国画长廊,茶文化体验都成为他做大做强茶产业的一部分。每个区块,都尽力彰显文化内涵,体现文化张力。

与张记昌观念一致,以茶为媒介,在产业链上寻找突破口的还有提出“美成之问”的陈美成。他从制茶设备入手,开创性地将蒸汽作为热源应用到绿茶制作的全过程,使茶叶品质特别是“翠绿”度和“清香”度较之传统工艺有了显著提高。目前设备已经通过省农机监测部门的性能检测,获得农机生产推广证,并有望进入农机补贴目录。

整合资源,释放集聚效应

4月13日,丹徒万亩茶园内锣鼓阵阵、茶歌飞扬,第二届上党茶文化节在此启幕,央视农业频道《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进行了全程录制。近年来,由政府主导的宣传推介活动精彩纷呈,不断提升了丹徒茶叶的市场知晓度,让广大茶农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丹徒,茶产业长期被列为农业重点扶持产业。早在2013年区委、区政府就整合区域资源,规划成立了“江苏省丹徒现代农业产业园”,这是全省第一家省级茶产业园区。2016年,丹徒茶产业再创辉煌,成功创成国家茶叶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自此,丹徒区围绕茶叶生产、管理以及包装、销售等关键环节,建立了一套示范区茶叶标准体系。为整合品牌资源,注册了全区首个区域公用品牌“米芾”牌长山剑毫,这为做大做强产业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2018年,茶产业成长为该区的亿元产业,也是区域精准扶贫、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来源:镇江日报 (记者  崔宁华)

编辑:缪小兵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