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友人在北京故宫举行的“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展”上购买老字号产品,满载而归。新华社发(董乃德摄)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付敏 施雨岑 汪海月 张博文)2008年,英国人克里斯托弗·艾伦第一次参观北京故宫。面对一座座宫殿,穿越一道道城门,他觉得完全不可思议:昔日的“禁”城,一个神秘的存在;如今大门大开,每天拥抱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真的很震撼。”艾伦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故宫恢宏磅礴,置身在几百年的历史建筑中,我为它的历史和故事所折服。”
在那次的游览中他暗暗下定决心:来故宫一次不够,一定还要有第二次,第三次以及更多次。
这是故宫乾清宫(摄于20世纪初)新华社发
2017年,艾伦陪着从英国远道而来的母亲第三次参观故宫。他在游览中发现了故宫的很多变化:语音讲解的语言种类比前两次增加了不少;开放参观的区域也扩大了好多;新布置的异国展览与东方宫殿相映成趣。
“故宫在变,变得越来越开放,参观越来越便利。”他说。
游客在北京故宫游览。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41岁的波兰导游达格玛拉·巴霍里亚对此持有同样的看法。
从小就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巴霍里亚对故宫并不陌生。但是,2012年当她第一次来到故宫时,依然兴奋不已。
“在西方人看来,历史上的紫禁城就是神秘的代名词——你不能看,也不能进入。即使现在你知道它是一座开放的博物馆,你也会觉得很奇妙。”巴霍里亚说,“在那么长的历史中,它不允许平民百姓进入。这给我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
7年来,巴霍里亚已经来过约50次。她认为,无论是对于普通游客,还是对于像她一样的导游来说,参观故宫都变得越来越方便,“在现场可以租到的智能语音导游甚至有波兰语频道,这是非常少见的”。
更让巴霍里亚印象深刻的是,今年2月,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以来首次接受公众预约在晚间开放,紫禁城古建筑群第一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
“我通过阅读报道得知,通过灯光照明及布景,紫禁城内霓虹闪耀,夜间的故宫非常美。”她说。
2019年2月19日晚拍摄的故宫午门。故宫博物院于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首次于夜间面向预约公众免费开放。 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摄
艾伦同样对这次“点亮”紫禁城的上元灯会惊叹不已。“非常壮观!这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故宫之中,看到故宫的更多面。”他说。
据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故宫接待观众数量超过1750万人次,其中约有20%是外国观众。
与此同时,故宫开放面积从2012年的30%,持续扩大到目前的80%。故宫展览与教育项目从“馆舍天地”持续走向“大千世界”,南大库家具馆开馆,四分之三的城墙向观众开放,实体展览、虚拟展览亮点纷呈。
艾伦目前在中国一家培训机构担任老师。他开玩笑地说,他每月都跟紫禁城进行“亲密”接触,“我从故宫购买的《故宫日历》是我的文化课教材,上面的书画、古籍、瓷器、玉器等,是我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素材”。
“故宫文化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公众生活。”艾伦说,“故宫悠久灿烂的历史正在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新华社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