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以后,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初十,英国参赞巴夏礼同英水军提督和普等人来镇江察看地形,与镇江知府师荣光会商租界有关事项,议定租界,立下界石。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在镇江西城区得到发展,促进了西城区的繁荣。
清代及之前的西城区
《至顺镇江志》曰:“镇江以长江为天堑,诸山环列阻其三方,自古形胜之地。”古城镇江在这片区域里,大运河由唐颓山向北,把古城镇江分为了两个部分,河东为城里,河西至云台山下为城外。城外即现在的西城区。
西城区西有云台山,南有宝盖山、阳彭山等山环阻,区域内岗坡绵延,有千百年来刷沙而成的滨江滩涂。明末清初蒜山还突立于大江之中。蒜山西,今牌湾一带亦是江湾。太平天国以前,京口江岸还直达云台山麓。
史志记载,云台山、银山、宝盖山、阳彭山和那矗立在长江路边上的石碛蒜山,在东晋时都叫蒜山。《嘉定镇江志》记载:“晋安帝时,海贼孙恩战士十万至蒜山。”《至顺镇江志》曰:“蒜山,今西津渡口水中孤峰是也。……孙恩浮海掩至丹徒,率众鼓噪登蒜山。唐刘展叛……田神功将三千军于瓜洲,将济江,展将步骑万余陈于蒜山。……观此,则此山宽广,可容万人。”如果仅仅是现在的一座石碛小山,十万“战士”岂能容纳,“步骑万余”怎能陈于。
蒜山地域之广,在唐及以前,宝盖、阳彭、登云诸山,未有山名,属于蒜山山脉。在阳彭山出土的唐以前一些墓志铭中写有“蒜山之南”字样。会昌六年(846年),在阳彭山出土的唐代《弘夫人墓志铭》中有“葬润州丹徒县万春乡宝盖山南原”字样,证明唐时阳彭山就是宝盖山南原,唐以后开始出现宝盖、阳彭等山名。“蒜山松林中可卜居。”苏东坡留居京口时,曾在蒜山有一段隐居生活,苏东坡有诗云:“蒜山幸有闲田地,著此无家一房客。”可见,云台、宝盖、阳彭等山在元代之前都属于蒜山。
《江苏省会辑要》曰:“京畿岭,一名金鸡岭,为蒜山分支。”志书已经明确,说明蒜山地域范围。因此,西城区西、南依山,东临运河,北临大江,在长江下游具有特殊的江湾地理形势。
清代时期,镇江城市的发展突破城池的封闭,逐步向西区发展。康熙年间城西设大围、西津和岳祠坊。嘉庆年间城西设大围、大云、小云、西津、牌湾、银山和岳祠7坊。清末云台山、宝盖山沿山脚下亦有溪流。《光绪丹徒县志》记载:“城西诸山之水汇为澳,合永兴寺圣井泉,由水西门经唐颓山后至关门桥、小围桥达京口港入于江。”据记载,雁儿河巷一带,旧时为小河塘,常有大雁栖息,俗称雁儿河,填平后形成巷道。雁儿河沿山脚向东,在大围坊附近汇为澳流入运河。资料记载。清末期间,云台山、宝盖山一带因为岗坡山地,建筑很少,十分荒凉,建设沪宁铁路时,宝盖山坟冢累累。
开埠后迅速发展的西城区
鸦片战争以后,镇江迅速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贸中心。咸丰十一年,镇江正式对外开埠。英国在西城区强设租界,英、美、法、德、日等国在镇江广设洋行和货栈,有11个国家的海船来往,倾销洋货,“通商各国船只之多,故以上海为巨擘,其次当以镇江为最。”镇江外国洋行多达18家,使市场出现畸形繁荣。迎江路为英租界一部分,1937年拓宽成马路,称银山门路。迎江路北端为清代税务司公馆(在原前进印刷厂内)。公估巷内,清代曾设公估局(专门鉴定纹银成色的机构)。苏北路207号,为荷兰亚细亚火油公司。迎江路16号,系美国美孚火油公司,原建筑为日军烧毁,后建为工人文化宫。1934年,位于京畿路82号,建筑了有楼房52间的“世界红卍字会江苏省会”。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镇江邮政总局设在江边(原长江旅社),1924年,镇江邮局迁至京畿岭,在卍字会东,建筑了我国最早的邮政局之一的镇江邮政总局。
因江河之利,随着外国势力的侵入,国内多个省份的煤、茶、糖、米、木材、桐油、夏布、水果、药材及东北的大豆等等也来镇江商贸。仅西门处行栈就达400多家,有11个省的客商建立了会馆,20多个行业建立公所。同治末年(1874年),浙江余姚大族许道生(常、镇、通海兵备道),在节约巷45号创建诚仁堂施药局,镇江商会亦曾在此办公。1929年,镇江商会在伯先路73号原为洋务局遗址,建筑了镇江商会。伯先路92号广东肇庆同乡会的广肇公所、小街115号的包氏钱庄、合肥旅镇同乡会的庐州会馆、布业公所巷26号的布业公所、生产巷15号的油麻业公会、贾家巷8号的夏布公所、鲁豫冀陕晋五省旅镇同乡的北五省会馆、万家巷45号的苏北公寓等等亦落户在西城区。金山饭店、江南饭店、蒋怀仁诊所也随之建成。
清末民初,民居建筑、行业公馆会所、社会团体等等建筑,加速了西城区的发展。清代慈善机构冬赈局、小白龙救火会、魏同兴鱼行、当铺、镇江公寓(妓院)、济良所、慈善医院、《游艺报》等报社、伯先公园、警察分局也在此兴建和落户。经济的繁荣,形成西城区地皮非常昂贵的形势,求一块地皮十分困难。俗语称“宁要小街地一寸,不要黄金送一条”。近年来,镇江市公布的西城区历史建筑就达84处。
中外文化在西城区交融
随着西城区的发展,中外文化也在这里交融。同治四年(1865年),英国人戴德生在小街41号建筑了内地会教堂(内地会总会在伦敦);光绪十一年(1885年),伯先路口建筑了浸礼会教堂;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筑了大西路343号的福音堂;宣统二年(1910年),大西路75号建筑了长老会教堂;与此还建筑了圣公会教堂、真道堂等等。与西城区的清真寺、定福寺、永兴寺、观音庵、白衣庵、伏羲庙,以及火星庙、龙王庙、节孝祠、三茅行宫等等寺庙道观慈善宗教机构共融。
开埠后,西城区建筑风格具有了镇江本土与徽派、西式混杂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建筑特征。西城区徽派民居建筑基本全是青砖叠砌,砖木结构,大五架梁,硬山顶,三开间两厢,二层(明三暗四)结构楼房。徽式建筑大多是白墙黛瓦,而这里结合江南建筑特征是清水墙。“青砖小瓦马头墙,画檐回廊落地窗”,山墙为防御外来的火灾,山墙加高,砌成三马、五马的“马头墙”。还有少部分建筑的山墙加高了,但不是“马头墙”,而是比“马头墙”简洁的“观音斗”,又称“凤凰墙”。这两种墙在这里交替出现,显示了建筑艺术的多样性。
具有西方特色的建筑也坐落在西城区。伯先路27号西式建筑形式的金山饭店,两层四开间,青砖砌筑,饰以红砖弦边图案,四坡水屋面,临街各间设有券门拱窗。魏同兴巷31号,是石库门建筑风格。镇江商会、大兴池的柱子,也建有西方古典式。东大院11号柱子,表现出西方古典式建筑与本土化特征。京畿岭万字会门楼,表现为仿西式拱券。蒋怀仁诊所依山而建,入口以半圆形拱券,由罗马拱和罗马科林斯式立柱组成。伯先路上的镇江商会、屠家骅公馆、蒋怀仁诊所、宝盖路李公馆等建筑,都是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的杰作。镇江西城区传统民居建筑,在特定时期,以传统建筑、民族风格与仿西式建筑相结合,形成镇江西城区在长江下游乃至华东地区独特的风格和形势。 (作者:王礼刚 编辑: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