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5月1日晚,在镇江丹徒宝堰镇八福自然村的村头广场上,挂起了一块大银幕,银幕上正放映着一部抗战影片,由于是“五一”小长假,端坐在银幕前看电影的除了村里的十多个老人,还有几个留守儿童,虽然人数不多,但老少观众都看得津津有味。
今年66岁的放映员丁英龙告诉记者,他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已经整整44个年头。四十多年前,他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当了一名电影放映员,当时这个职业很“吃香”——既拿工资又能欣赏到当时很多新鲜的影片。可丁英龙讲,这个工作表面上光鲜,其实也很苦很累。
当时文化娱乐资源匮乏,每到放映时都是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农民只要听说哪里有电影,最远都要步行几十公里到另一个村来赶场子,但当时往往几个村要同时放映同一部电影,为了能解决问题,放映队之间就必须“跑片”,即这个村放完一二盘胶片,放映队的工作人员就要背着胶片摸黑步行数公里来回传递胶片,一场电影下来,正常要换四五趟,为此从事跑片的放映员疲惫不堪,即使是冬天也汗流浃背,十分辛苦。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手机、网络进入村民生活,放映员渐渐成了被遗忘的一员,曾经红极一时的剧场或影剧院也渐渐受到冷落。而在丁英龙看来,现在农村里仍有许多老人和留守儿童需要这样的传统文化传播形式,而为了这部分人的需要,他仍然坚守着这块阵地。
丁英龙说,四十多年前他用16毫米的胶片放映,后来是35毫米,现在的放映设备是数码式的,科技含量较高。在八福村看电影的82岁的曹大爷讲,现在年轻人会弄智能手机,可是村里仍然有不少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另外还有已经懂事但仍未成年的不大不小的孩子们,他们也没有智能手机,露天的传统电影仍然是这些人享受的方式,这几类人的文化需求也需要满足。曹大爷最后风趣地说,国家的文化惠民不能缺胳膊少腿,只顾中间的年轻人而忽略了两头的一老一少两个群体。好在有了丁英龙的坚守,还能在农村看到露天电影。
丁英龙担忧地说,农村这块文化阵地他已坚守了四十多年,目前还没有接班的放映员。这就是说,他们这一代放映员一旦因个人身体和年龄原因不放电影了,这块阵地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来干了,他真的不愿意在他手中中断了农民的文化大餐,他希望只要农村人有这样的需求,有关部门就要考虑今后接班人的问题和剧场的维修问题。(全媒体记者 曹海滨 通讯员 李国平)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