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18江苏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去年,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7%、总量达9.26万亿元的情况下,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形势依然严峻。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下降2.0%
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钱江介绍,去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比率为68%,与2017年相比保持稳定,13个设区市优良天数比率介于56.2%-79.7%之间。主要污染物中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浓度同比有所下降,臭氧浓度同比持平。其中,全省PM2.5年均浓度较2017年下降2.0%,达到国家年度考核目标。去年,按照《江苏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全省共发布5次蓝色预警、5次黄色预警、1次橙色预警。
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104个国考断面中,年均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68.3%,较年度考核目标高两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1.0%,优于年度考核目标0.9个百分点。长江干流江苏段总体水质为优,10个断面水质均为Ⅱ类。淮河干流江苏段4个监测断面年均水质均符合Ⅲ类标准,与2017年相比水质保持稳定。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年均浓度均处于Ⅱ类,总磷和总氮年均浓度均处于Ⅳ类。列入省政府目标考核的太湖流域137个重点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4.2%,较2017年上升9.5个百分点。太湖湖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6.0,同比下降0.8,总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去年我省对国家网82个土壤背景点位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有72个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风险筛选值,达标率为87.8%。此外,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仍是影响全省城市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生态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6.2,各设区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处于61.4-70.7之间,生态环境状况均处于良好状态。
天蓝地绿水清,今年这么干
去年“成绩单”已出炉,那么放眼今年,我省在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江苏方面将如何发力,又面临哪些难点?
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夏明芳介绍,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今年将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钢铁行业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7月1日起,提前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两个专项。
“目前空气质量改善和污染减排的空间进一步收窄,因为前些年我们工作力度都比较大,容易做的事情大多数都已经做了,目前剩下的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夏明芳说,此外,臭氧污染逐渐凸显,成为影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的重要因素,来自北方的外源输入对我省空气质量也造成一定影响。
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潘羽忠告诉记者,今年水环境治理目标为国考断面优Ⅲ比例70.2%以上,主要入江支流、入海河流消除劣Ⅴ类。生态环境部门将狠抓长江保护与修复、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整治、饮用水源保护等。
与此同时,潘羽忠坦言,我省好水比例还需进一步提高,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到位,“我们将进一步压实地方河长、断面长责任,强化预警通报,每季度公开突出问题断面。加快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污水收集能力、处理能力和达标排放水平。”
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王惠中介绍,今年我省土壤污染防治将重点做好土壤防治法的贯彻实施工作,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立法,做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分析应用工作和重点企业行业土壤调查工作,推动土壤污染防治示范试点。
一手抓监管,一手抓服务
去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对江苏开展“回头看”。如今,整改情况如何?省生态环境厅环境监察综合处处长盛学良介绍,截至目前,各设区市和省有关部门正按照整改方案要求,逐项落实整改措施。50个具体整改事项中,应当于今年3月完成的11项已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完成整改任务,其他各事项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整改销号办法进行销号,坚决杜绝表面整改、敷衍整改、假装整改。”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生态环境,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上,我省坚持既依法依规监管,又有力有效服务。
“对环境质量改善滞后的一些地区,比如去年以来徐州、南通等地大气质量改善幅度较小,我们开展精准帮扶,把服务送到基层。”省生态环境厅综合业务处处长张雷介绍,生态环境部门还建立厅市会商机制,通过争取,连云港盛虹项目成功落地,腾出发展容量。我省还出台环境基础设施3年建设计划,争取金融对环境基础设施提供长期低息支持。聚焦服务企业,以严管强化企业不敢污的意识,以真帮企业解决不会治污、治不好污的问题。建立“企业环保接待日”制度,组织开展“千名环保干部与企业结对帮扶”活动,搭建环境治理供需平台,解决企业在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需求。组织银企对接会,大力推进环保贷。累计有41个总投资61亿元的项目获银行贷款18.2亿元,其中七成用于民营企业。在政策实行过程中,体现民生优先,在执法监管过程中强化民生导向,对污染严重、整治无望的企业坚决“切一刀”,但是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刀切”。
来源:交汇点
编辑: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