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春华
打绳,亦称“打索”, 皆是镇江方言,就是用一根根细长麻条打制缠绕成绳子的意思。古书《通俗文》说制绳甚详:“合绳曰纠,单展曰纫,织绳曰辫,大绳曰絙”。旧时,镇江中华路附近的打索街上制绳作坊集聚,不长的街道上就有十多家,专售麻绳的油麻店林立,街道内常见到打绳匠们摇麻绳及客商购买绳索的身影,打索街便由此得名。
上世纪90年代,新河街上住着一位打绳匠,老人从十二岁开始便学习打麻绳手艺,打了三十多年麻绳,对打绳技艺如数家珍。
说起打绳,在古城镇江已历史久远。镇江地处江南鱼米之乡,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镇江交汇,物产丰饶,交通便利,其航道东连上海,南达杭州,北通淮泗、山东、河北,西则溯江而上,可至皖、赣、湘、鄂、川等地。东晋时期,镇江已是江南繁华都市,自古航运、造船业兴盛,打绳业便应运而生。
打绳匠们“吃饭”家伙很简单:一架木制摇绳机,亦称“拧车”,旧农书称为“纫车”,为“繟(chan)绳器也”。还有拨业、后柁、行柁、瓜子、操作杆等,都是木制的,分别用于打绳时展绳、分绳、绞绳、合绳、压绳等制绳工序。
旧时,麻绳的用途主要有三种:一是船用,二是商用,三是日用。其中船用缆绳质量要求高,一根船用缆绳通常长达十四五丈,最粗的由九至十二根细麻绳绞合而成,重约四五十斤。商用、日用麻绳的规格要细许多,也稍短些,主要根据客户订购需求加工。
打绳用的麻大都是奎麻,产地在苏北的涟水一带和安徽地区,以六合、六安地区出产的奎麻质量为上乘,该地产的麻不但纤维质地柔软坚韧、拉力好,而且耐磨、耐盐碱、耐腐蚀,最适宜于船用缆绳。有时也用剑麻。相比之下,剑麻摇出的麻绳色泽稍淡些,但质地稍好些,成本较高,价格也相对高些。不过,打麻绳用的麻不是乱麻,更不是下脚杂麻,而是从植物奎麻枝杆上精心剥下并经过粗加工的一根根细长麻条。
打绳的制作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把长麻条用摇绳机摇成绳胚子。首先摇制单股绳坯,在摇机的钩子上扣住第一根麻条,由徒弟摇机,打绳师傅拽住转动的麻条并且不停添上麻条,绞紧好的麻绳坯绕成一个个绳团备用。师徒二人合作,一天能摇三十斤左右的绳胚子。
第二步就是用绕好的胚子打绳。日常使用的普通麻绳,两股合并就可以了。两个摇机相对而放,摇机之间的距离就是成品绳的长度。将麻绳坯来回拉,扣在两边相对的摇机挂钩上。合股时需三人同时作业,两边的摇机各自反方向摇动,绳坯在一步步绞紧,俗称“上阵”,第三人平端着挂有四至六个纺锤体的操作杆缓步从一个摇机走向另一个摇机,每个纺锤体刻着两道凹槽,用于两股合并的收束,当收束到一定程度即可。作为日常生活所需的麻绳,两股合并已足够牢靠了,但要制成粗壮的船用缆绳,还需三股合并。这道工序需四人合作,两人摇机绞紧,另外两人抬着一个更大的刻有三道凹槽的纺锤体前行,身后的三股麻坯就合成了一股绳。如麻坯在中途绞乱了,持锤人就要招呼两头的摇机人停下来,待理顺后再开始继续摇。打麻绳是多人同时作业的活计,需要动作和力量的平衡协调,才能打出松紧有致、状如麻花的合格麻绳。因此,通常情况下打绳师傅操纵操作杆,掌控麻绳紧密度,徒弟则摇动打绳机,干体力活。
据老一辈打绳匠回忆,过去制绳业有一套作业规范:即一斤麻打九两左右绳子;麻绳胚必须在中午烈日下反复摊晒;船用缆绳必须中午加工,天阴下雨不打绳,受潮绳子打不紧。麻绳规格长度因用途而异,以木匠标尺为准:运河畔上的拉船绳七丈长,出岸绳六丈长;木制船上顶绳四丈长;长江出岸绳十丈长;独轮车绳一丈四尺长;木匠大锯绳四丈长;耕地拍绳两丈八尺长 ;牛用绳七尺耕绳八尺缰;老式榨油用油梁绳由十六股绳胚子、四股绳子拧成,重约三十斤,约三丈长;日常生活用的单刹背绳三丈六尺长等等。
过去,麻绳打成后都要先去毛须,然后再用破旧鞋帮子捋一遍。经这样处理后,绞辫成的麻绳不仅结实,还光滑不碍手。接着,还需经过查检、烘干、盘整等工序,方能送往油麻店出售。
旧时,打麻绳是个技术活,工序繁杂,全靠手工作业,又苦又脏又累。由于加工的麻绳较长,室内没有这么大的场所,通常都在室外作业,打绳匠们不仅需长年累月承受日晒风吹、蚊虫叮咬之苦,而且双手常被麻坯的粗纤条刺破,鲜血淋漓,尤其冬天双手皆是裂口,钻心的痛。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美观耐用的尼龙、腈纶等化纤绳索,逐渐替代了麻绳,即使在一些行业使用的麻绳,也是机器加工制作的。当年那些曾经很吃香的打绳匠们也已经老的老,改行的改行,这一行当在镇江已难以寻觅,仅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了。(编辑 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