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省蚕桑学会与丝绸协会在如东召开人工饲料养蚕实用技术成果报告研讨会。省内外蚕桑领域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江苏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已基本成熟,具备向现代化蚕桑业转型的先决条件。
试水人工饲料,如东十年磨一“茧”
最近,如东县栟茶镇陈湾村17组蚕农季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蚕室里,用人工饲料养了26天的春蚕上蔟营茧,棋盘状的蔟具中“镶嵌”满乳白色的茧球,收成相当不错。
“国内对人工饲料养蚕存疑,认为养蚕不安全、茧丝质量差、饲料成本高。”与会专家、国家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仔细观察季彬的“蚕宝宝”——蚕体发育整齐,无蚕病现象,出茧率、茧丝品质俱佳。
鲁成四次造访如东,调研当地人工饲料养蚕情况,每次都收获惊喜。2010年,如东在我省率先试水人工饲料养蚕。一年后,当地蚕农采用人工饲料共育小蚕技术成功产茧。2015年,该县用人工饲料产出的蚕茧加工生丝,各项指标超过普通桑叶产出的生丝品质。此后,如东不仅创造并保持全国人工饲料共育小蚕多项记录,而且在国内率先成功示范全龄人工饲料养蚕。
如东钻研人工饲料养蚕,不仅颠覆传统,而且超越了“传统”。去年,当地用人工饲料产出的生丝成功试织高档织品——罗巾;今年初,如东通过改进饲料配方,生产出主要指标高于最高6A级国标的超细纤度桑蚕丝。“高品质蚕丝在奢侈品行业和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前景看好。”省丝绸协会副会长刘平华介绍。
与会专家认为,十年来,如东在苏州大学、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支持下,创新人工饲料养蚕实用化技术,降低了工艺成本、构建起标准化平台、制备出高品质丝绸,形成了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可复制模式。
“如东用实事证明,人工饲料养蚕在技术层面已没有门槛,普通农户可以轻松掌握。”传统蚕桑业亟待转型,路在何方?鲁成认为,应向规模化、机械化、工厂化发展,而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是转型的先决条件,“就像一把钥匙,打开通往现代蚕桑业的大门。”
目标工厂化,蚕桑转型必由之路
“江苏曾是国内四大优质蚕区之一。”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姜雪忠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我省蚕桑业规模达到峰值——桑园面积340万亩,年制种700多万张、生产茧丝品18万多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土地资源、劳力资源、环境资源与栽桑养蚕矛盾日益突出。“全县桑园面积一度超过10万亩、年养蚕30余万张。”如东县副县长陈春柳介绍,近十年来,该县蚕桑产业不断萎缩,目前桑园面积已不足1万亩,年养蚕仅两万余张。
经历1996年、2008年两次跳水式下跌,江苏蚕桑业元气大伤,各地产业规模“跌跌”不休。省蚕种所副所长周成伟认为,蚕桑业不景气原因在于比较效益下降。“每亩桑园年产值约6000元,一年只有两三个月可以种养,且农民增收途径呈现多元化,养蚕人越来越少。”
陈湾村养蚕户大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农。58岁的季彬是全村年纪最轻的养蚕人。“养了40年蚕,一来有感情,二来在家闲着,不干这,干啥?”老季叹道,女儿不愿务农,在外打工赚快钱,养蚕后继无人。
为了获得土地、劳力、环境等要素,我国传统蚕桑业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的甚至走出国门。“近年来,新疆、四川、云南等地蚕桑业发展迅速。”南通市蚕桑指导站站长严松俊介绍,早在2006年,南通就已在甘肃、云南等地建立蚕种生产基地。宿迁在乌兹别克斯坦规划新建2万亩蚕桑基地,南通的鑫缘茧丝绸集团正加速推进印尼养蚕基地项目。
产业转移只是权宜之策。“东桑西移”也好,走上“新丝路”也罢,无论是现在的江浙,还是未来的中西部地区,都必须直面“20年后谁来栽桑养蚕”这一现实问题。作为国内蚕桑业发展领跑者,2009年起,江苏率先试水“集群化、设施化、规模化”养蚕、“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研发创新”。“我认为,工厂化是传统蚕桑业转型的终极目标!如东研发人工饲料养蚕,正是为此做准备。”鲁成说。
“在如东,一户蚕农,以夫妻二人为单位,运用人工饲料技术,年养蚕约500张,纯利润可达5万多元。”会上,如东县蚕桑指导站站长韩益飞介绍,传统栽桑养蚕一年两季,夫妻二人最多养蚕二三十张。人工饲料养蚕,不仅省工80%至90%,而且不受种桑季节影响,“蚕宝宝”一年四季“不断粮”。“未来,蚕桑业将进一步细分,栽桑、养蚕、饲料加工相互分离,工厂化扩大养殖规模,人工饲料养蚕的生产成本将进一步下降,产出效率将进一步提高,传统蚕桑业将真正迎来‘破茧重生’!”
与时间赛跑,诸多瓶颈待突破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蚕桑业就已开始普及人工饲料养蚕技术,但以失败告终。”鲁成分析,日本蚕桑业转型较慢,未能赶上经济发展速度,导致养蚕人大规模“跳槽”。另一原因是中国蚕桑业崛起,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冲击了日本茧丝市场。
传统蚕桑业转型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不仅要快,还得跨越诸多障碍。
人工饲料养蚕技术上虽已成熟,但国内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蚕宝宝’很挑食,口味稍有变化就绝食。”鲁成说,饲料生产加工产业化,前提是统一原料生产、加工工艺等标准,只有饲料生产稳定了,质量才有保证。“同样,种桑、育蚕等环节也须标准一致,这些是工厂化的基础。”
十年来,如东主持制定了《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等多部省、市级技术体系。去年11月,该县蚕桑指导站主持制订的《桑蚕配合饲料小蚕饲育技术规程》通过农业农村部行业标准审定,有望成为我国饲料养蚕史上首部全国性行业标准。
领跑传统蚕桑业转型,如东快马加鞭。韩益飞介绍,下一步,该县将寻求企业牵头、项目支持,逐步形成以家庭为单位,年养蚕500至20000张蚕种,年纯收入5万至200万元的可复制推广模式,实现养蚕农民职业化、养蚕生产工厂化、组织形式产业化、丝绸产品高端品牌化。
“为传统蚕桑业转型扫清障碍,不是一县一域的事,需要群策群力。”鲁成建议:所有省级蚕研所“动起来”,5年内改造出适合人工饲料育养的蚕品种,国家将“是否适合人工饲料养殖”作为蚕品种审定首道门槛;进一步压缩饲料成本、完善加工工艺;对蚕粪进行多元化利用,让产业更为生态环保;重点普及人工饲料共育小蚕技术,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宜小范围试点。“推广应用以人工饲料养蚕为基础的现代养蚕技术,符合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要求,是中国从传统蚕桑大国走向现代蚕桑强国的必由之路。”
来源:交汇点
编辑:华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