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镇江解放70周年。战争年代虽已远去,但在历史亲历者心中,是无法磨灭的记忆。家住镇江尚友新村的李世元老人便是其中一位。近日,记者走进其家中,和他一起“回望来路 忆苦思甜”。
李世元和老伴在镇江生活了65年,已经是“老镇江人”了。“来镇江这么多年,家乡的发展都看在眼里,镇江这块土地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现在的建设成果值得我们每个人珍惜。”李世元老人说。
李世元,1924年出生,祖籍天津,21岁进入华东军政大学,两年后入党,即被分配到华野四纵,从此开始了一段军旅征战生涯。说起部队,李世元自豪地说,华野四纵英勇善战,司令员是陶勇,经历过不少著名战役,在孟良崮战役中,该部是围歼七十四师的主力之一;进入淮海战役,无论是在碾庄围歼黄百韬兵团,还是在陈官庄围歼杜聿明集团,四纵是在整个战役中,是我军歼敌数量最多的部队。
李世元老人军功在身,经历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从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镇江专员公署民政局,直到1983年离休。老伴王佩兰当年是解放军文工团战士,两人从部队转业后来到镇江生活。
李世元和老伴向记者讲述往事,依然表现出充满干劲的革命气概。记者看到,一枚枚荣誉勋章依然闪烁着令人肃然起敬的光芒。今年4月23日是镇江解放70周年纪念日。据李世元回忆,70年前的4月21日晚,他随部队参加了渡江战役,部队从泰州江岸出发,在炮火掩护下渡江,临近对岸时,遭到敌人火力封锁,很多战士跳船在水中摸索上岸。战斗到天亮时,已突破防线,后来得知,渡江部队占领了常州、江阴、镇江等城市,这些城市相继解放。李世元说,此后部队开往浙江,解放了舟山群岛,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长江口的封锁,对建设上海和巩固浙东海防具有重要意义。不久,他随部队再上征程,奔赴朝鲜战场。
采访中,李世元拿出今年2月16日的《京江晚报》,指出所载《焦山访古之结束百年屈辱历史的紫石英号事件》就是当时所在部队的事迹。据了解,在一九四九年二月,渡江战役即将开始,当时李世元所在部队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军参战,渡江前,他们和前来挑衅的英国远东舰队发生战斗,予其重创,迫使英国人挂起白旗投降。这是中英作战史上,英军第一次向中国军队挂出白旗,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记者发现李世元收藏着《镇江日报》和《京江晚报》的剪报簿集数十本,都是自制封面装订的。李世元说,自己在离休之后还保持读报的习惯,凡遇到重大事件,都会予以关注并制作剪报。记者了解到,李世元作为“两报”的忠实“粉丝”,对文章内容的关注也十分细致。去年11月,李世元就京江晚报《“荣炳大米”重振雄风可期可待》一文中提及的“蒲圩村”地名问题专程向报社反映商榷。
生活中的李世元也是个“有心人”,他保存的“老物件”可谓件件有故事。李世元表示,自己已将淮海战役负伤纪念卡和朝鲜战场上缴获的美军防弹服等物品都捐献给了博物馆,不过他还保留着一些十分有意义的纪念品。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毛巾和手帕是李世元最宝贵的收藏,他说,当时在朝鲜战场下发到部队时,一直没舍得用,这些物品还能让他记起当年的情景。李世元说,当年部队入朝接38军阵地,在朝期间,武器很落后,天气极冷,吃的也很不好,在白天容易暴露目标的情况下,部队只能夜里行军,而敌军只能靠白天留下的痕迹来获取信息,战斗可谓相当的艰苦,但是部队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士气也很高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最终的胜利得来不易。
李世元感慨,记得刚解放时镇江的经济基础还比较弱,但是多年来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道路交通设施也大变样,人的气质也活泼了,作为老镇江人,晚年生活感到满足,对城市未来发展,坚信会越来越好。他和他的老伴也用读唱的方式表达对镇江解放七十年的纪念。(全媒体记者 吴恙 包建华 张晓华 摄影/视频 毛小平)
编辑: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