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朱凯生(左)携散文集《生来沧桑》参加新书分享会。 受访者供图
【人物简介】
朱凯生,湖北省浠水县人。1984年考入陆军船艇技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职,后转业至地方,现任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副书记。在镇学习、工作、生活长达35年的经历,加上原本就和老家相似的气候,让朱凯生心中的家乡概念早已融合为“黄冈+镇江”。同时,他也历史性地见证了古城镇江在发展中不断焕发新姿。
【镇江印象】
江南人文地,绿色宜居城。
1984年,20岁的朱凯生考进了陆军船艇技术学校(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镇江校区)。刚到镇江,宜人的气候就让他很适应、很享受。“这里物产太丰富了,蔬菜多、水产品多!”
此前他已在河南洛阳当兵两年。当地主食是一种由大米和小米混合成的“二米饭”以及一些面食。朱凯生说,没有镇江的纯大米饭好吃。“而且是来到镇江后我才知道,蔬菜的品种原来竟有这么丰富……”
来镇江读军校,是从战士向学员的转变过程,这让朱凯生有机会更进一步地了解、认识镇江。如今既是公务员、又是一名在我市颇具影响的作家,朱凯生这样描述:“我特别喜欢树,我本人也是一棵树。如果说初来镇江时,我还是一颗小树苗,那这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就是慢慢成长的过程,我和更多的树苗一起长成树林。”
毕业留校工作,他留在了镇江,越来越庆幸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1996年,我班上的学员王彦波在帮助他人时不小心摔伤导致瘫痪,我牵头联系了相关媒体进行报道后,迅速引发了这座城市的爱心。”事情过去了20多年,朱凯生依旧历历在目,“镇江人的爱心和热情涌向的是王彦波,却也深深地感染和感动着我。”
1997年,朱凯生转业到地方,先后在市委研究室、句容市政府、市委农办等单位工作过,这让他对镇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架构有了清晰全面的了解,由此他也更加关注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因为丰富阅历和学识积累,朱凯生拥有着多重身份:除公务员、作家,他还是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讲师,“在镇江这块肥沃的土壤上,深化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定能让更多努力的人脱颖而出。”
采访中,朱凯生喜欢将第二故乡镇江和家乡湖北浠水进行比较,“但35年的生活,让我对镇江的了解已经远远超过了浠水。”
“我特别喜欢镇江的鱼和醋。镇江的河湖多,鱼类品种丰富,且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所以每每有外地亲友到镇江来,我总会请他们尝尝镇江的鱼。”如数家珍般的自豪口吻中,俨然一副“老镇江”的主人姿态。朱凯生说,除了食材本身,镇江烹制鱼的方法也很多、很讲究,不像湖北那儿的做法比较单一。
爱在此、乐在此。生活在镇江,更让朱凯生倍感幸福的是,这里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我喜欢运动、读书、登山等,镇江有门类广泛的众多民间社团,在这里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人,业余生活充实了、丰富了,生活品质也就提高了。”
朱凯生最后由衷感慨:此心安处是吾乡。镇江是个能让孩子积蓄能量、安心求学的地方;是个能让青年人放飞梦想、安居乐业的地方;是个能让老人儿孙绕膝、安享晚年的地方。(全媒体记者 胡冰心)
编辑: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