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镇江( 谢道韫 摄 )
视频:采访团镇江行小辑 南京日报记者马小淋 摄制
70年前,那个惊心动魂的伟大时刻到来了:渡江战役打响了!两岸沸腾了!
这是“一千余华里战线上”一段同样炮火连天、铸就显赫战绩,也同样写满传奇故事的重要渡江阵地:镇江。
古城镇江,人文深厚。1300多年前,唐代诗人王湾在此留下千古名篇《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笔下的“残夜”,恰可用来比拟70年前新旧更替之际的镇江。冲天火光映照下,“旭日”正在冉冉升起,饱经磨难的北固山从此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江南春天”……
一个登陆点:聆听滚滚春江潮
俞祖泉在当年登陆点之一的春江潮广场上接受记者采访
镇江城北,朗空之下、金山湖畔,旷阔怡人的春江潮广场,有着“镇江外滩”之誉。
这里是镇江过去沿江分布的8号码头旧址。微波荡漾的“金山湖”,前身便是汹涌长江的一部分。1949年4月23日,镇江渡江部队的中路正是由此登陆上岸,解放了全城。
3月18日上午,采访团抵镇后“寻迹”的第一站便是春江潮广场。历史已然久远,但在原镇江市党史办主任俞祖泉的介绍之中,记者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听到那惊天动地的“解放涛声”。
“镇江的渡江共分三路,西路在高资登陆后,向南京、句容方向推进;中路由瓜洲、六圩过江,在8号码头登陆进城;东路经扬中在大港姚桥一带登陆。”俞祖泉说,当时中路有不少江中小岛,都是国民党据点,解放军首先要攻克这些小岛,才能顺利渡江。扬州六圩驻扎的是国民党保安部队,号称2000多人,实际为1000多人。解放军华东警备七旅的19团、20团、21团,在22日晚间就将扬州六圩一举拿下。后来,19团的解放军用缴获的4艘炮舰,在夜幕掩护的23号凌晨时分开始渡江。
渡江时,战士们一路关注着江上的动静,直到看到百姓站在江边举着小红旗,挂着欢迎解放军的横幅,战士们这才松了一口气。原来,早在22号下午6点,国民党就已指令盘据镇江的残部撤向杭州方向。
94岁老兵王建敏向记者讲述当年渡江亲历
家住润州区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区的老党员王建敏,是位老兵,今年已94岁高龄,虽然腿脚不便,坐在轮椅上的她却精神矍铄。亲身参加了渡江战役的她回忆起当年,历历在目。
老人介绍,自己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是一名保管员,“1949年4月21日那天,我和部队一早从芜湖出发后,于23日到达镇江后,随部队一起在春江潮广场这里登陆……”当时,江面上已经行进着不少渡江的轮船,声势浩大的场景令老人至今难忘。
一张老照片:饱含无限“红色情”
资料图《我送亲人过大江》
这是一张将瞬间定格为永恒的珍贵历史照片,画面记录:1949年4月22日傍晚时分,镇江扬中境内的西南江面上,一艘载满解放军战士的小木船,正奋力冲向南岸敌占区,迎风劈浪、奋臂划桨的是位小姑娘……
这是镇江域东路渡江战斗的一个缩影,随军的新华社摄影记者邹健东及时抓拍了下来。这张生动走心的照片后来发表时,被命名为《我送亲人过大江》。
资料图《我送亲人过大江》
“我”,当然是指画面上那位身材瘦小、梳着长辫子的划桨小姑娘。但是,在长达半个世纪里,世人并不知道主人公的名字,只亲切地称其为“大辫子姑娘”或“扬中小姑娘”。
照片上这位只留下“最美背影”的“大辫子扬中小姑娘”,后来终于被找到了!她叫颜红英,那年只有19岁,至今身上还留有弹伤。她当时是随父亲颜建法和17岁的妹妹颜根兄一起并肩支前。姐妹俩轮流划桨,父亲则在船尾掌舵——掌的是一船之舵,更掌着这个普通农家的“红心”之舵!
视频:镇江日报记者胡冰心作主题发言 南京日报记者马小淋 摄制
颜红英后来嫁至苏州吴江农村,迄今过着平凡生活。当天下午,采访团抵达扬中渡江纪念馆采访时,年事已高的颜红英因身体状况未能亲临,特意委托其女儿董小妹、儿子董红兵远道赶来。“我们很小时候就知道了妈妈送解放军渡江的事,她经常跟我们说当时的情形。”站在“我送亲人过大江”的主题雕塑前,姐弟俩久久凝望。董小妹说:“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个和妈妈有关的雕塑,心里感到很光荣。”
“我送亲人过大江”主人公颜红英的子女在渡江原址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了解到,董小妹的儿子今年30岁,在外婆“红色精神”的感染下,毅然报名参了军。如今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员,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着中国力量。
照片是黑白的,记忆却是“红色”的:渡江战役中的“小木船”,意义堪比淮海战役中的“小推车”。陈毅老总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而张震将军说:没有人民的支持,我们过不了江。
一处办公房:讲述当年“华丽转身”
85岁的严成永老人讲述王家花园的“前世今身”
位于镇江市京口区谏壁街道的王家花园,建于1930年,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砖木结构,曾经雕梁画栋,装饰精巧。宅内有八角亭、假山花园、荷花池及名贵花木,为镇江近代私家花园的代表。虽然1971年经历了一场大火后仅剩框架,但依旧能从细节里看出其当年的恢弘气势。此宅现为市级文保单位。
然而,更引发采访团记者们浓厚兴趣的,是附着在这座百年老宅身上的“军事故事”:这里曾是我军最早培训初级海军人才的“摇篮”。
今年85岁、差不多与该建筑“同龄”的严成永老人,是原谏壁乡宣传委员,一辈子土生土长的他,见证了王家花园的兴衰历史,以及渡江战役前后这里同属“军事重地”的性质之变。
渡江战役前,王家花园就已成为军事办公房。1946年,国民党陆军整编第八十三师第十九旅第五十六团前来驻防,团部设在王家花园。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后,在南京起义的国民党第二舰队部分官兵来到王家花园,在此组建解放军华东海军炮艇大队,王家花园便由国民党的团部华丽转身为我军华东海军炮艇大队的队部。这里也是我军最早培训初级海军人才的“摇篮”——被亲切地称为“海校”。
严老回忆,因为谏壁地处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当时运河里停了好多炮艇,常有国民党的飞机前来轰炸,为了避免被炸,炮艇都三三两两分散着停泊。“经常看到解放军进出‘海校’(王家花园),也有部分解放军住在村民家中……”回首那段充满硝烟的岁月,再比照今天的和平生活,老人由衷感慨:“真是太幸福了!”
一座美丽城:行进在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高质量发展在镇江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时过境迁。镇江这座英雄的城市,如今岁月静好,人民安居乐业。她不仅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港口、工贸和风景旅游城市,更先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众多国家级荣誉称号。
“高质量发展”旗帜引领下,去年镇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1.5亿元,工业应税销售4400亿元;去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7个,其中制造业项目占比达76.6%;全年新增贷款593.06亿元,全市制造业贷款占比位列全省第二;全市利用外资9.14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比超过70%;新增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6家、上市挂牌企业117家……
绿色镇江( 谢道韫 摄 )
“镇江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镇江市委书记惠建林表示,坚持苏南标准、苏南定位,镇江要勇于自我加压,加快追赶超越,不断提升发展热度。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时,曾殷切寄语“镇江很有前途”。如今,318万镇江人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作答时代命题,不断以新的工作亮点和发展成就,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开创镇江美好前途,突出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抒写新时代更加精彩的英雄故事。
7市党报记者镇江采访手记:
■留住珍贵的记忆
南京日报记者 毛庆
南京日报记者 毛庆(在扬中采访路过一处油菜花地)
1949年4月22日傍晚时分,镇江扬中西南江面上,一艘载满解放军战士的小木船,正奋力冲向南岸敌占区,迎风辟浪、奋臂划桨的是位小姑娘,名叫颜红英……这张由新华社已故高级记者邹健东拍摄、名为《我送亲人过大江》的历史照片,成为记录当年镇江沿线渡江战役壮阔场景的标志性缩影。
扬中,名不经传的江中岛屿,名副其实的是我军驰骋大江南北的“江心跳板”。毛泽东主席在渡江战役期间,至少两次在电文和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稿中,写到扬中。长江八市全媒体行动镇江站,其中一个采访点是扬中渡江文化园,里面除了有这张历史照片,还有几幅照片,展示了颜红英老人目前的生活,看起来十分简朴,住在平房里,自己洗衣、做饭。
颜红英的女儿董小妹和儿子董红兵特意从常熟和吴江赶来,接受了记者采访。他们说,母亲已经90岁高龄了,听力不怎么好,但看到这张历史照片,老人还是激动地喊“这就是我”,然后反复地说“摇船、摇船”。董小妹说,母亲的生活如今平平静静,守着一家人过和乐的日子。对于70年前的事情,她依旧心心念念,经常给孩子们讲述这段故事。
70年前的渡江战役胜利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将这段记忆深刻地印在这些亲历者的脑海里,永不磨灭。这些记忆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曾经做过口述史记录,形成了一大批视频、录音以及文字等资料。渡江战役的亲历者们都已垂暮,目前新闻媒体每年也会做一些采访,但还未能有系统性地对他们进行口述史的记录。铭记历史,才能烛照未来。这是此次长江八市党报全媒体行动的主旨。希望能借此次全媒体行动,记录下更多当年的惊心动魄和辉煌历史,更希望能有更大规模对渡江战役口述史的研究行动,让渡江战役的故事和精神传承下去,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红色故事永流传
九江日报记者 江慧
左边红衣服是九江日报 江慧
一位美丽的大辫子姑娘,迎风劈浪、奋臂划桨,不畏艰险,只为运送解放军亲人过大江……这样的镜头,此后将会长久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了。一想起镇江,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送亲人过大江”。
第一次到镇江,便被这样的红色故事先入为主了。这让我对镇江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深深烙上了一层革命色彩。而此前对镇江的印象,来源于文字,基于“白娘子水漫金山”等浪漫传说。此外,因为“镇江”“九江”,一衣带水共着一条江,心里上对这座城市有着天然的一种亲近。
等真正走进这座城市,走进“我送亲人过大江”的故事当中,发觉,镇江、九江这两座城市相像的地方有着太多。都是人文荟萃、都是底蕴深厚有着久远的故事。
此行印象最深的就是扬中了,是个江心岛,和九江的棉船、江洲等乡镇的感觉几乎一模一样。到了扬中,似乎就到了九江的棉船。一样的地理位置,一样的被渡江战役这段历史所选择。站在扬中的江岸边,眼前的江水波光粼粼、平静祥和,成片的芦苇丛中,还修建了美丽的步道,供游人亲山近水。谁能想象得到,70年前,这里,曾经炮火连天。朴实的老百姓拼着性命为解放军准备船只,冒险渡江。这和九江棉船当年的老百姓是何等的相似。
一样的红,一样的水,一样的情。如同长江沿线8市党报,因为渡江战役这段红色故事,彼此走进并靠近,从陌生到熟悉……期望长江沿线8市党报的友情,如同渡江战役这段红色故事永远流传。
■春江潮头扬帆立
铜陵日报记者 刘洋
铜陵日报记者 刘洋
一张《我送亲人过大江》的历史照片,成为记录当年镇江沿线渡江战役壮阔场景的标志性缩影,也成为了镇江百姓拥有一颗“红心”,不畏困苦艰难、勇于破浪前行的真实精神写照。3月18日,我跟随“寻迹百万雄师过大江”采访团在镇江走访追寻当年渡江战役解放军的脚步,也感受了如今镇江加速发展的勃勃生机。
陈毅“老总”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中的“小木船”,意义则堪比淮海战役中的“小推车”。在镇江扬中,我了解了《我送亲人过大江》这幅名作背后的故事,至今想来依然令人动容:姐妹俩轮流划桨,父亲则在船尾掌舵,运载两个班的解放军战士驶向长江南岸。试想一下,如果不是拥有一颗至真至纯的“红心”,怎么可能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支援前线?如果不是拥有一颗至真至纯的“红心”,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巨大的勇气让一家三口齐齐上阵?
拥有一颗“红心”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而这颗“红心”就是不畏困苦艰难、勇于破浪前行的精神。镇江这座英雄的城市,如今岁月静好,先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众多国家级荣誉称号,人民安居乐业,城市生机勃勃,我想这与镇江人民传承弘扬不畏困苦艰难、勇于破浪前行的精神分不开。保持一颗“红心”,在新时代造就属于新时代的英雄,我想,未来的镇江发展可期,未来的镇江人民一定会更加幸福美丽。
■潜力之城在绽放
芜湖日报记者 王亮
芜湖日报记者 王亮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中,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英雄,镇江的城市英雄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渡江文化园里,“我送亲人过大江”的主题雕塑生动醒目,以“大辫子姑娘”颜红英一家为代表的扬中人民,主动加入支前大军,摇着小木船帮助亲人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堑。雕塑背后的历史故事让人沉心驻足,回想峥嵘岁月,也让每一个来访的人都不约而同按下快门。
相对于历史的厚重,人们往往更好奇城市的现今。据介绍,镇江不仅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港口、工贸和风景旅游城市,更先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众多国家级荣誉称号。三月春江水暖,正是江鲜肥美的时节。采访中,恰逢镇江在举办河豚文化节。把小小的河豚做成群众参与度高的美食文化节,还做到了16届,不仅一次次满足了游客的味蕾,擦亮着城市品牌,也着实体现出镇江人民的生活情调。
短短一天时间,虽然远远不够体味一座城,但从市区到县城,让人最有感触的是那股潜力。战略方向、区域布局的谋划,道路的拓宽改造,景观工程建设,都让人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期待。感谢镇江,让采访团一行感受到这里70年来的沧桑巨变,也祝镇江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给大家一个更精美的镇江。
■延续历史文脉 留住城市记忆
滁州日报记者 李邦军
左一为滁州日报记者 李邦军
一座山水城,半部江南诗,镇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吟咏镇江的诗词万余首。但此次到镇江采访,这座古城浓厚的历史情怀和责任感让人肃然起敬。这里,就要说到渡江战役中那张经典的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
这幅照片通过一个细节生动地记录了“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历史性场面,使人们感受到当时人民群众踊跃参战、奋勇支前的动人情景。小姑娘留给我们的虽然只是一个背影,但是勤劳善良、永不忘恩的镇江人民没能忘记她,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形式千方百计地寻找她。终于,真心不负有心人,大辫子姑娘颜红英被找到了,当地人特意以她的事迹建立了“我送亲人过大江”主题展馆并塑立了雕像,用以纪念当年亲人解放军的解放之恩。
尊重历史、敬畏历史,通过多种途径尽力保存历史记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待历史应持的正确态度。滴水之恩,不一定涌泉相报,但一定要铭记于心。致力于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彰显城市特质。无疑,镇江在这方面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红色故事代代传,江南古镇焕生机
江阴日报记者 肖遥
江阴日报记者 肖遥
3月18日,“寻迹百万雄师过大江--长江沿线8市党报全媒体”走进了江南名城——镇江市,走进了名为“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红色主题展馆。展馆前竖立着的同名雕像“我送亲人过大江”让记者感慨良多。
这座雕像是根据一张真实的渡江战役照片制作而成。照片拍摄的是一位大辫子姑娘摇橹送解放军战士过长江天堑的场景,该照片由新华社已故高级记者邹健东拍摄。照片虽是黑白的,记忆却满是“红色”:19岁的“大辫子姑娘”颜红英一家当时驾驶小木船,运载两个班的解放军战士,途经扬中新坝地域的夹江,驶向长江南岸的原丹徒县伏园乡渡口。
姐妹俩轮流划桨,父亲则在船尾掌舵——掌的是一船之舵,更掌着这个普通农家的“红心”之舵!这一历史场景正好被时任第三野战军战地记者邹健东看到,于是用手中的相机永久定格下来,如今这张原版照片已珍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后来,邹健东为了寻找大辫子姑娘,经过多番走访最终找到了颜红英一家,也因此有了这座让后来者凭调的同名雕像“我送亲人过大江”。
当年的战地记者需要顶着枪淋弹雨冒着生命危险做采访,而新时代的记者则要站在另一场没有硝烟的前沿阵地担当作为,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一个个时代瞬间。经过此次联合采访行动,全媒体采访团的记者们接受了一次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锤炼党性、提升能力本领,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展现出党报采编队伍的新风貌、新气象、新作为,以实际行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不能忘却的平民英雄
常州日报记者 刘一珉 陈暐
常州日报记者 刘一珉
2014年,在建国65周年前夕,扬中市特地在原地建起了渡江文化园,并在广场建起《我送亲人过大江》主题雕塑,江边还建造了一座“我送亲人过大江原址纪念碑”,以弘扬当年扬中大辫子姑娘颜红英和父亲、妹妹一道送解放军过江的事迹,如今已成为镇江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扬中此举非常好,正如当年毛主席把安徽无为14岁渡江功臣马毛姐请到北京的家中做客,还特意加了一汤一菜,当得知女孩尚没取名字,加上比自己的两个女儿大,就加上自己的姓取名马毛姐。
革命为了人民,人民的支持也是胜利的根本。当年参加渡江战役的王辅一将军说:“我们是人民用双手托着送过长江的。”毛主席说:“兵民是胜利之本。”我们不能忘记英雄,同样也不能忘却更多的平民英雄。
全媒体记者 :胡冰心 王露 文雯 盛林娟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文雯 摄
编辑: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