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焦山,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其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
焦山原名樵山,因古时为樵夫、渔民出入之地。那么“焦山”之名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东汉末年,学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乱流寓镇江,隐居在樵山。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经常在山上采药为周围渔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卖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贫。汉献帝刘协闻其高名,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
据传,皇帝第一次来诏书时,焦光煎汤熬药,以妻子患病为由,加以推诿;第二次,借邀友出门远游而回避;第三次,焦光躺在床上,以自己年迈多病而拒诏。后人为了纪念他,改当时山名樵山为焦山。
宋祥符六年(1013年)的一天,宋真宗在病梦中,一个自称是焦光的老人上殿献丹,梦醒后他的病居然就好了。他找人来问,才知道焦光是汉末著名隐士。为表彰焦光,宋真宗下诏赐他谥号“明应公”,并免除焦山的田地差役,让地方官员按时祭奠。
从此,焦山定慧寺一直建有焦公祠、明应公殿,地方官员负有维护、祭祀的责任。 清顺治十年(1653年),和尚兴上将焦公像移置焦山西麓三诏洞中,焦公祠改为伽蓝殿。后倒塌未修复。三诏洞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新整修过,洞中有一尊石刻像,服式为深衣大带,两旁站立两个童子,后在文革中被毁。现洞内焦光像是1979年8月塑成,身着隐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执书卷,仪态大方,形象生动。
来源:镇江市社科联
编辑:邓宇